唐敖庆老婆 唐敖庆:拼却老红一万点换将新绿百千重

2018-02-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他是功勋卓著的科学家,曾5次获得我国自然科学奖.他还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培养了大批学者.院士,他与门下"八大弟子"共同努力攀登学术高峰的

他是功勋卓著的科学家,曾5次获得我国自然科学奖。他还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培养了大批学者、院士,他与门下“八大弟子”共同努力攀登学术高峰的佳话,为人们所传颂。在吉林大学工作的35年间,他为学校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就是我国量子化学之父——唐敖庆。

1915年11月,唐敖庆出生于宜兴县和桥镇的一个贫苦家庭。6岁丧母,读书成为唐敖庆童年最大的乐趣。1936年,21岁的唐敖庆四处筹措学费,奔赴上海参加高考。当时国内四所名校同时录取了他,热爱化学的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京大学化学系。

在北大求学的唐敖庆异常刻苦。由于家庭贫困他只能半工半读,每天在昏暗的油灯下挑灯夜战,久而久之,他的眼睛患上了高度近视,不能再正常看书学习。唐敖庆的对策是加强记忆力,提高上课效率,把教授讲的内容要点和繁琐的化学符号、公式全都强记在脑子里,课后立即打开记忆闸门,将其迅速记在本子上。

1946年初秋,唐敖庆和李政道等人以助手身份随同化学家曾昭抡、物理学家吴大猷、数学家华罗庚等赴美考察原子能技术。1950年拿到博士学位的唐敖庆返回北大。

个人的发展必须与国家民族的未来紧密相连。1951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曾昭抡以领导和老师的双重身份对唐敖庆说,考虑到中国重工业基地东北地区没有一所文理综合大学,组织上决定派他去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任教。服从组织分配的唐敖庆,第二天就一个人先行去了长春。

有人对唐敖庆说,国外的工作、生活条件都好,却不愿留在那里,北大是国内一流大学,也不留在那儿,而是来到一穷二白的东北,这不是犯傻吗?当时东北人大的化学系设在日伪时期建的一幢小楼内,里面只有几间很小的办公室,30多位员工都挤在那里,也没有实验设备、仪器、药品。

面对疑问,唐敖庆听罢只是笑笑,之后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唐敖庆讲课时,从不带任何讲义,只是列出简单的提纲,所有讲课内容都在他的大脑里,他讲课深入浅出,富有逻辑和启发性,即使不是化学系的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

搞好教学与科研的同时,唐敖庆更注重对人才的培养。1963年,教育部委托他在长春办一个物质结构讨论班,并在全国高校挑选了8位青年才俊。那年初夏的一个夜晚,吉林大学化学系青年教师孙家钟和江元生等8人应邀来到唐敖庆所住的灰色小楼。

就在这天晚上,一个后来闻名国内的科学研究集体就此诞生。在唐敖庆的带领下,他们瞄准了“配位场理论”进行攻关,这个创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直无进展的难题,最终被他们攻克了。1982年,唐敖庆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成为“中国量子化学之父”。

更令唐敖庆兴奋的是,通过这个讨论班,他为国家又培养了一批从事量子化学方面科研的栋梁之材。1990年6月,在吉林大学举行的唐敖庆执教50年庆祝会上,时任校长伍卓群向唐敖庆敬献“拼却老红一万点,换将新绿百千重”的贺幛。

唐敖庆担任吉林大学副校长、校长领导职务期间,对吉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956年协助著名教育家匡亚明校长推动吉林大学迅速发展,于1959年进入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的行列。1978年至1986年,他就任吉林大学校长,认真贯彻重点高等学校要办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精神,加快改革步伐,学校各项事业又有了新的发展,在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上取得若干新的突破,使吉林大学成为我国著名的重点院校。

1986年初,北京新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唐敖庆出任首届主任。虽然离开长春,唐敖庆却一直记挂着在吉大和大家一起研究的“高分子固化理论与标度研究”课题。他给他的科研合作者和博士生共写了104封信,字里行间流露出他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2008年7月,一代化学大师在北京永远离开了我们。唐敖庆走了,他的260余篇学术论文以及与其研究团队合作出版的8部学术专著成了化学研究领域里最宝贵的学术遗产。2009年,为纪念唐敖庆德厚流光、忘我拼搏、无私奉献的一生,吉林大学在中心校区唐敖庆楼前树起他的塑像,让他的精神和品格影响和激励一代代吉大学子和青年学者,把他所开创和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继承下去,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