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曼青谈太极伤膝 郑曼青先生谈太极拳(汇编)一

2017-11-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前言:     一.今天承梁志及张肇平先生的邀请,使本人能有机会与诸位见面谈谈太极拳问题,觉得很高兴;同时亦觉得很怕,怕的是本人对太极拳的功

前言:     一、今天承梁志及张肇平先生的邀请,使本人能有机会与诸位见面谈谈太极拳问题,觉得很高兴;同时亦觉得很怕,怕的是本人对太极拳的功夫很浅薄,怕在各位专家面前见笑。

梁、张两位邀请我来演讲,我不敢马上答应,其原因就在此。 二、今天的讲题是「太极拳的中定」,内容完全是先师 曼青先生的理论。是从他的著作里面,和口授讲解以及他在美国期间给我许多指导信件中,就有关太极拳中定部份,加以特别说明的。

三,这篇「太极拳的中定」,虽然都是引用先师的言论,但是由我从各处零碎的抽出来,作有系统的整理与说明时,深恐或有未洽先师的原意,曾在一个多月前在时 中学社开会时,提出报告,请各位同学研讨指正,但是直到现在,各位同学还没有给我提出指正的意见来,不得已乃自行检讨,略为修正补充,提出来就教於各位, 务请各位多多指教。

    今天所讲太极拳的中定,内容分为:一、何谓中定?二、中定有什么好处?三、中定的链法,和四结论等四项来说明如次。

壹、何谓中定?     中定是太极拳十三式中最后的一式,曼师在其所著太极拳十三篇中,对中定的解释约有三处:     一、在「后记」(见原书一一二页)中说:「生理学所谓人体重心,在脐线间,其地位及意义正与丹田相同,重心即太极拳所谓中定,中定不能离乎丹田,拳论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际』,『刻刻留心在腰间』,又云『主宰於腰』、『腰如车轮』皆是也」。

    二、在「述口诀」篇中解释「磨转心不转」一则说:「磨转者即喻腰转,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

    三、在「明生克」篇〈见原书第四十四页〉更为详尽的说:「变易不易为十三式中之第一要义,所谓变易者,阴阳刚柔相互易而生变化,十三式之相与摩荡而无一非 变易也。

至於不易,是十三式体用中惟一之定理,定理者即犹中定之定力也。何谓中定?中即时中,定无常定,不失中定,是为定力,中庸所谓不偏不易,亦即中定 之定理也」依据曼师上面这些指示,我们对中定即可得如下一个概念:中定简单的说,就是重心的安定。

亦就是气沉丹田的功夫,此种气沉丹田的中定,是永恒不易的,不能一时或失的。 贰、中定有什么好处?     中定是太极拳十三中式最基本的一式,十三式中除了中定本身外,掤、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任何一式,都不能没有中定,失了中定的掤、 履、挤、按……就不成其为掤、履、挤、按……所以亦可以说,没有中定的太极拳,就不成其为太极拳了,足见中定在太极拳所占的地位,是如何重要,至於中定究 有什么好处,简要的说,约有下面几点:     一、依物理学公例,凡物重心定则安,重心偏则倾,中定即所以使重心安定,与人交手,即可不至於失却重心而跌倒。

    二、如果不失重心,就能够「立如平准」与「立身中正安舒」,而能「支撑八面」,所以重心安定,不特可使自身稳定,立於不倒之地,同时亦是应敌的绝妙身法。

    三、气沉丹田的中定,是练气之初基,亦是养身之道的功夫:     曼师在其太极拳十三篇一书,谈到这些的很多,例如:「别程序」篇中之二阶,即言气沉丹田为链气之初基,在「专气致柔」篇则言太极拳以心与气相守於丹田为水 火既济之功。

进而论及拳论「意在精神不在气」、「无气则纯刚」为太极拳可达浑一纯阳之候,与老氏专气致柔之说相终始,而谓为「能如是,则祛病延年之说,抑 亦未矣」云云。

此外在「通玄实」、「陆地游泳」、「心与膂并重」、「劲与物理」、「养生全真」、「益脏腑」、「起肺疾」、「明生克」、「述口诀」等各篇, 亦均对重心或气沉丹田的功夫,有极重要的说明。

〈全书十三篇中,仅有「释名义」及「变化气质」两篇未予言及〉希望各位同道多加以研究发扬。 参、中定的练法:     这一项最为重要,亦最不好讲。

这里系根据 曼师所指导的言论而能够体会得到的提出来报告如下: 一、要力求平正:     曼师在其太极拳十三篇「后记」中〈见原书第一一二页〉即言「拳论所谓立如平准及支撑八面,中正安舒,不偏不倚等语,皆言力求平正,不失重心已也」。

按平正 两字最为平凡,但却是中定的基本条件,不论在链拳或推手,都必须力求平正,身体姿势能平正,则全身筋络方能松开,松开的结果,自然而然躯干皆从下沉,能做 到松与沉功夫,就是中定。

而松沉是由平正二字得来的,所以说平正是中正的最基本条件,但要注意的是要身体姿势力求平正之外,心意方面亦要力求平正,方为澈底,心得其平,心得其正,方能一切放下不起紧张心理,而做到澈底松沉的中定。

二、注意时时保持中定:     曼师在「明生克」篇中解释「中定定力」一辞时说:「中即时中,定无常定,不失中定,是为定力。

」这里的「时中」与「不失中定」,即系时时中定,亦即任何时 间,任何情况都不能失却中定之意。此点极为重要。亦极为难能,请勿予忽视,至於如何保持时时中定的链法, 曼师在「述口诀」篇中,即有几处极为重要的指示,如:     〈一〉、在「磨转心不转」一则中之「磨转者,即喻腰转;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此指明不管腰如何转,但中定仍然保持其中定。

在这里,我有一句相似的话:「权变中不变」及论语的「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按「权」指称锤而言〉,可以用来参考,当较易明了。

    〈二〉、在「须认真」一则中之「按与挤皆要蓄其劲,不可失却中定,此是真的」,此指明在不发劲时,或不动时,固需要中定,在发劲时更不可失却中定,其方法就是「要蓄其劲」,而「蓄其劲」亦无非意在力求平正,不失中定而已。

    〈三〉、在「分虚实」一则中之虚实转换时,「右手实劲交与左手,其枢机在夹脊,左脚实劲交与右脚,其枢机在尾闾,但要尾闾与夹脊中正对直,方为不失中定……」即指明在定式不变中,故需要中定,而在招式转变过程中,亦仍要以尾闾与夹脊中正对直的口诀来保持其中定不变。

由上面几点来看,中定必须随时随地保持其中定,它具有一个不可变易的特性,而 曼师之所以有「所谓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可见中定之难矣」之叹,即系叹其难,难在於随时随地保持中定之不容易。

又上面这几个中定链法,看起来很简 单,很平庸,我曾经下过一段时间去细心练习,愈练而愈觉得 曼师所言确是言中有物,绝对不是随便说说而已,各位只要去细心揣摩,下番苦工练习,必会有所获的。

其次在这里我要提出一点应特别注意的,就是「行功的练法」,所谓行功的练法,就是每一招式不仅仅在定式时要平正,要中定,而是要求每一招式在行进过程中,处处要求平正,处处不失中定的练法。此与站功有别,站功重在定式的练法,而行功重在进行式的练法,只注意站功而忽略行功的练法,是绝对不可能时时保持中定的。

三、要以心与气相守於丹田:     此即上面所说为链气初基及养生之道的功夫,曼师对此方面之指导,在其自修新法「绪论」中〈见原书第二十四页〉即有「气沉丹田,丹田在脐下一寸三分,位於腹 中,在脐与脊之间,与脐近脊远,约三与七之比,先之以意导引,沉气要缓缓逐渐而下,不可太骤,太骤气便浮起,其诀有四字,曰细长静慢,既能娴熟,则随时随 地以心与气相守於丹田,则直养而无害矣……」,又在自修新法「谈心得」中〈见原书第二十页〉则有「丹田古人所谓行坐处卧,不离这个,是要以心与气相守於丹 田,如鸡之孵卵者,此所谓知止,止於至善之地。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以上指导练法,仅列举其一、二,已甚详明,其余散见十三篇各篇中尚 多,这里不及备述,综其所说,并没有什么神秘虚玄之处,各位不妨依法照做。

四、结语:     中正为十三式惟一不易定理,我认为拳论「舍己从人」的原则,在十三式中,举凡掤、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任何一式,都能适用,惟一不 能适用的,就是中定一式,举个例说:人要我掤〈要我履……〉我就掤〈就履……〉人要我不掤〈不履……〉我就不掤〈不履……〉人要我中定,我当然亦中定,但 人要我失却中定倒地,我则仍然要维持我之中定不变,所以说中定是永恒不易的,不能一时或失的。

这个意义在佛教方面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语,儒家亦有 「有所不为」及「时中」之义。 曼师生前创办拳社,即以「时中」二字命名,其意不外即注重此时时保持中定不变的修为及「有所不为」的节操与乎行住坐卧,不离这个的以心与气相守於丹田的修 链功夫。

此一意义,实亦为我们链拳、养生以及为人处事之根本指针,而究其实,这就是太极拳的中定功夫。 --------------------------------------------------------- 恭录郑宗师曼青公推手秘笈一则     一、为使「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及控制在我,相沾越轻越妙。

粘劲不重於四两。     二、为「出奇不意」「不遑应付」及增强劲力,出击距离越短越好,不多一寸,在空间时间上力求绵密正确,毫厘不差,所谓丝丝入扣也。     三、肢体常保松灵,但重心沉落一足,立地生根,(藏於九地)*善守者(孙子兵法) 而化打自如,劲自足心起,必须向下踩,如海浪卷至,(动於九天)*善攻者,即中,四正,四隅,或九重天。

    四、切保重心,一动全动,心手足意气劲,内外全到,方能发挥尽致。 --------------------------------------------------------- 五绝老人郑曼青先生有关太极拳要诀最后墨宝     阴阳妙用须於拳架与推手上求之。

先采攻守为进程之阶,不可越体用二法,攻者为阳,守者为阴,攻不可强取、守不可紧张,必须「守必固、攻必取」,皆从自然而能得者为上也。

譬如采牵走化,能分虚实之用者,乃守之为阴,拨击发放可得应手而用,乃为攻为阳,须要分清之类。     强者先为守势,弱者取攻势,守者使左右落空略带牵采者得也。

    攻者以拨靠发放,必须知法,不可自落虚空为得也。     太极拳须分一阴一阳之为道,守势为第一。譬如一阳一阴便成为「天地否」。地天为泰,能守方可言攻,现在要求进步,必须从守方面著手,等於水火既济。     郑曼髯 乙卯春日 郑子太极拳文选

    前言:郑子太极拳,原称为简易太极拳,因其有共有三十七不重覆的动作,故又称为三十七 式太极拳,在台湾学习者众多,被列为台湾区运太极拳比赛套路。 以下介绍一些郑子太极拳的相关简易功法或文章。

其实郑子太极拳的重要拳论是郑曼青 先生早年所著的郑子太极拳十三篇,观其文可知郑子太极拳之大要。郑子太极拳的特点在於 对重心虚实及松相当重视,且有以无招胜有招的方式去练习。郑先生常说太极拳是愈练愈少,不是愈练愈多,由此可知其本意。

一般人好胜心皆有之,如果在练习郑 子太极拳时不能 去除好胜心,恐不易有成。 一、漫谈五禽戏之熊经(民国郑曼青)     前言:学过郑子太极拳的同好,在初学此拳时可能都会学到行功,熊经,松身五法或是五禽 戏等,以下稍加介绍这些功法,首先是郑曼青先生对五禽戏中的熊经的文章。

    东汉华陀,字元化,人称神医。

创五禽戏,为却病强身法,乃良医医未病者之妙用也。 初见於庄子刻意篇,引上古之尚气者,曰能经鸟申。释者谓熊能上树。曰经;错矣。经则常 也。以熊终日摇摆腰膂,是为熊经,又释鸟申为频呻,亦错矣。

申即屈伸也,以鸟伸其翅与足也。旋又见谓熊经鸱顾。此有进乎熊经之说,以熊经时,乃垂头摆腰, 加以鸱顾者,乃平 视也。华元化,盖善於养形,而能却病,惜乎生将百龄,而为曹操所杀。创五禽戏,即本熊 经之意。

曰熊,曰虎,曰鹿,曰猿,曰鸟。古即以一禽字,包举为禽兽也。其运动之主旨, 得最警策者,六字,曰:能使谷气得消。吾国五千年来,乃尚谷气养人,岂浅陋者所能知也。 视今之所谓营养者,正相反,不知何脏何腑,需要营养,多致大病杀人,飞蛾扑火,亦自取 之,不忍言也。

然五禽戏之妙法,失传已久。惟其所谓致出汗二字,夏日炎热,微汗则可。     秋收冬藏,运动至背与额,觉微有芒剌象,便止,不使汗出也。

五禽戏,余补作之何难。不 过自张三丰,倡太极拳后之今日,其理论至为精密,意义亦甚深奥,决非其他运动可及。五 禽戏之不逮,亦已远矣。惟太极拳,确能行运而后动之妙趣,尚气导引之上乘也。

非张真人 造诣功深,安能及此。余仿欲与老病及赢弱者,传一熊经之戏,至简至易之上古妙法,岂却 病延年,反弱为强而已,进而求自卫,与臻上寿之方,垂手可得。兹略系以简介数言,倘能 持之以恒,得能以运气百日,自见其病体与赢躯,必有显著之进境,一切疑难之症,无足虑 也。

此真强身之宝筏,非瓦釜之作雷鸣可比,且行熊经一戏,可兼得鸱顾,及五禽之戏,与 太极拳运动之妙用。万金易得,一法难求。勿自交臂失之,致使数十寒暑,匆匆付与东流也。

附述熊经必须注意者,三点如下:     一、熊经乃熊之经常作动,向左古捩转腰膂不息,人须早晚饭后半小时行之,体弱者,可自 二百动开始行之,或三百动,每隔五日、或七日,递加五动、或十动。

只许加,而不许 减。故宜缓进,不宜欲速,加至十分钟、或最高至十五分钟,不加矣,必须求适意,以 轻松愉快为得也。     二、行熊经时,不可如熊之垂头,乃兼有鸱顾,求平视,头不许动,随身与腰转捩。

即太极 拳所谓,虚灵顶劲,尾闾中正神贯顶。     三、熊经须如太极拳,要虚实分清,重如山岳,轻如鸿毛。譬如腰左转,重心全在左腿,重 如山岳。

右腿,则轻如鸿毛矣。右转亦如之,如此而已。 苟能得如上述三点要诀,则金鸡独立稳矣。倒撵猴,不让灵猿之进退矣。抱虎归山,便如虎 虎之有声矣。左右顾则,斜飞势,必捷於鹿矣。而五禽与太极,则一戏乃兼得之矣。

惟行之 者,务须注意,以心与气相守丹田,丹田在脐下一寸三分,犹须足心蹋地耳。 二、熊经--郑曼青先生对熊经之问答     问:「熊经为至简至易之上古妙法,岂止却病延年,反弱为强而已,进而求自卫,与臻上寿 之方垂手可得。

」。「进而求自卫」请再示其详。     答:熊经除强身却病之外,亦为太极拳之阴,搂膝拗步是太极拳之阳手。余昔年在长沙,任 湖南国术馆长时,曾一日行至挚友处,未至门口,忽有家犬突击背后,当时不知何物, 未及走化,只顺势一掌,狗未吠而自去,次日登门,友说:「该犬已难张嘴食物」,此即熊经之自卫也。

    问:师说:熊经倘能持之以恒,得能运气百日自其病体与赢躯,必有显著之进步,一切疑难 之症无足虑也,其中「运气百日」未悉如何?     答:熊经之运气,乃是练五心相通。

五心者,涌泉「脚心」,劳宫「掌心」,与百会「顶心」 之合称,相通即气机相通而连贯。     (1)腰膂左右捩转时,脚跗放松如绵,脚心贴地,得地气(按地之力),导引向右掌心, 使右掌心在捩转时,有一种气机通顺之感觉。

这种感觉,有热、胀、麻、痛,甚至 痒。     (2)左右捩转时,捩转之意境,非凭空旋转,而是指上下有根的旋转。故捩转时,顶心 有似有似无的根,必须与掌心脚心相吻合。

故须注意虚灵顶劲,尾闾中正神贯顶。     问:熊经师说要领,未提呼吸,应否注意:     答:呼吸为帮助行气,非炼气。

初习时,应以自然呼吸,以太极之理,静慢细长,熟练之后,重心移动时,宜吸气,捩转时为呼气。     问:师说熊经仅提为熊之经常之动作,未提手该如何?未悉其然,请再示其详。

    答:妙手之动作,亦为大极拳之理也,太极拳不动手,熊经亦是,习熊经双手不动,宜虚抱 元而守一。元「圆」之古音,守一,乃心与气相守於丹田。 -------------------------------------------------------------

郑曼青与史密施师徒对话

史密施先生现年五十九岁,美国人,为西方世界中著名的武术家之一。先后曾著有十本有关各种武术的书籍。一九五九年起改随郑曼青大师学习太极拳,自此以后勤 练此拳并教授此拳至今。他认为太极拳带给他一个谦和的自我及健康的体格。

曾为美国政府官员25年,一九七八年退休后改为文学评论家,作品散见於各大传播媒 体。     本文系自其与郑氏合著之「太极」一书中所选出之一节。因其是有独得之掌故及特殊之深度,故徵得其同意译刊於此。

敬希读者勿忽略之。     我们坐在那里,大师微笑著。有人告诉我,当他心情合适时,会有问必答,他说:「如果你以小卵石撞钟,钟声必小。

如果你以大木锤击之,则其声必大。同样的,如果你问我大问题,答案也必重要。」这话使我得知应从何处著手。於是我问:     生:在大部份武艺行中,学生的造诣均会接近老师,或高过老师。

何故你的学生没有人能接近你。不管他们进步如何快速,其水准均低你远甚。可有何秘诀?     师:不错,是有秘诀。但是此秘诀太过简单,简单的几乎令人不敢相信。但是你又非信不可。

否则你就无法成功。其秘诀仅为:你必须身心放松,你必须长时间接受 失败。你必须投资於失败,否则你就无法成功。我有如今的成就,是导因我把骄傲置之於一旁,相信我老师的话,把身体放松,心灵静定,只让气随意行。

开始时常 使我遍体受伤。有时我会被重击而跌至失去知觉。但仍坚持下去。听老师的话,注意我的气。在惨败时我会忘了骄傲、焦虑、及自我。把自己身心完全腾空而全部让 位於气,渐渐的我的技术进步了。直到这时我的反应才变得灵敏。

可使化与打於瞬间完成。我的学生或是不相信这一套,或是虽相信而不热心追求,何能得成。     生:你讲起来很容易,如果心意正确,身体放松就有进步,但是,如无辛苦的锻练规律的练习不断的努力,是否可以?     师:如想精通此艺,必须求助於你刚才所提各项。

你须辛勤努力,每日不断,但是却须注意不要把太极拳与少林拳混为一谈。

后者注重锻练肌肉及力气,而练太极拳,心中常须念记拳经各论。并非要你每天苦练一、二小时就必能成,练习必须得法,否则全为白费。吾师杨公澄甫是由其著名的父亲杨霆侯所亲授。三十岁时任教於山东某富宦之府内。其处生活优裕,其人也就变得肥胖及懒散,此后他还返北京,生活实形放荡。

其父得知此情,令其辞职逐里,将其禁闭於一空屋内,不准他与任何外界人物接触,前后四年之间,除了他父亲每天来与他练拳,推手,同时也练练太极邱器外,不准任何人去看他, 在这期间他的成就远超过前此他的一生所学。

四年后他走出囚室,便可轻易的打败他父亲最好的徒弟。前此他经常是他们手下的败将,如今他已是一位伟大的拳手。 其伟大终身与共。此后多年间,虽然他不须多加练习,亦能可保持其效能。

这是太极拳的一项必然特性,一个人如果不断的进步,将可达到一种程度,此后即不必要 练习,因其已臻化境。对此我不再多谈。     生:在练拳时怎么能知道是不是已松?     师: 知不知道是主观的,而松不松是客观的。

我愿意说,当一个人在练习整套拳架的过程中,其心灵完全不受外界的干扰,这便是求松的一个好的开始,但是这只是第一 步。下一步是你须踏踏实实的练。练完时你会筋疲力尽。当你的双肩觉得沉重时,你就知道这已是接近真松了。这是「陆地游泳」的结果。

生: 但是拳经不是告诉我们,你的身体必须如此轻灵,一羽相加都可以觉得。你怎样把这种轻灵与假设的抵抗而来的筋疲力尽相题并论呢?     师:这是不相冲突时。虽然听起来有此茅盾。

你当然可以轻松愉快的练五分钟的拳架而毫无倦意。这却无助於你求松。你打拳时慢而正确,假设前有抵抗,你必会疲倦。但是在真正交手时,你的身体摆脱了你心中的抵抗的束缚,就会觉得无比的轻灵及敏捷。     生: 如你所知,我曾跟过其他数位老师学习太极拳。

我不是对你不敬。但因我们的时间都很有限,我又想写些有太极拳的书,我想最好是能尽量的学。其他各派大部份都加辅助的运动以增强其呼吸、活力及拳艺。

你看这种运动是否有益。     师: 只有小气的老师才会嫉妒学生到别处学艺。我非常高兴你能从各派去尝试。因为我知道你必会发现,在这种拳中你将只有一位老师。

拳架本身已是变化多端包罗圆满非常有益。附加的运动只会使你分心,防碍进步。     生: 少林拳是否是一种非常好的健身运动及防身武术。     师: 如果我认为是的话我会取少林而舍太极。

在运动方面来说,他注重肌肉的紧张及蛮力而不注意健康。在博斗时,因为你永不会超出依靠力气及技巧的范围,因此也就不会得到真正的优势。我不是自夸。当我年轻在大陆时,常遇各派人氏的挑战,吾艺从未败过。

    生: 一个人只看是否能会?     师: 能学到些东西,当然不是全部。练拳是必须的。在这方面,有一个关於杨霆侯的邻居的故事。

他偷偷的从其住处看他们练拳几个月,然後他叫杨氏的一个学生攻击他。该生答应了,却被他重重的推倒在地。杨氏看到了,问他是从那里学到的武。邻居乐了,回答说:「跟你呀!」另一个更好的故事是有关杨露禅的,杨公可能是所有太极拳大师中最伟大的一位。

他受雇於一药房主人。其主人聘请名师陈长兴教他的弟子学拳。杨露禅偷学的非常成功,而被收为正式弟子。     生:推手的重要性如何呢?     师: 非常重要,不经推手,你就不会有进步。

但是注意,我现在告诉你,你最好与一小孩相推。同一有技巧的大人相推他会用力,你也就会跟著用力。与小孩相推时把他看作是大人。

与大人相推把他看作是小孩。这话听起来茅盾其实并不。小孩会提供你一个松的练习伙伴。当你从他的「可松性」中获益时,你可把他看作与你相同,假装他是大人。这就把练习提升到「用」的方面来。

现在反过来讲。为甚么要把大人看作是小孩呢?这只是一种轻视的方法,以使我们却除怕意,但这亦不意为这种「勇气」可以真的战胜怕惧。我们在却除惧怕时也去掉傲气。     生:在推手时,如让对手接触到自己的身体,是否危险,在真正交手时,这种情形是否会惨败。

    师:推手主要是一种达到目的方决。他教触觉的灵敏及辨别的能力。(意即听劲及种劲-译者注)也教你对於距离的审忖。

在真正交手时不要让敌手触摸到你。但是却要尽量的靠近他以利攻击。有些大师们具有我们所说的接劲。这种劲不但可以收化敌人的攻击,在同时也予以反击。有些更高的大师们的这种能力是由潜意识所控制。

你如从後向他攻击,他可借敌人之力将其反弹出一丈以外。而自己几乎并不觉得。这种人在真正交手时自无困难。一般的拳手虽无此种能力,但可经由推手缎练其知觉,使其可以接近敌人而不让敌人触摸到自己。     生:庄子曾说,醉汉不伤,其魂固也。

这种状况是否就是太拳拳所追求的呢?如果庄子所言不假,那么我们只要变成酒鬼不更简单吗?     师:把自己腾空是八了克复恐惧,这是「无为」的主要目的之一。

这也是所以道士之将死,可生起烈火,从容走水之道理。(在这里我说,这种不怕死的品性,并非中国所专有。日本的武士亦求死的美。更不须提圣劳伦斯,在其身受炮启时对其行刑者说:「把我翻个身吧,这半边已烤好了。

」)大师微笑著表示同意,继续说:「不错,醉汉是解除了顾及。他的肌肉不紧张,他的身体松弛。但是并非完全如此,因为醉汉总是会认路回家。醉汉失去了心意,为环境所左右。

反过来在太极拳,我们虽然放松了身体,但却保持一颗灵活清醒的心。     生:为什么杨澄甫不到西方教拳。     师:一度曾有一中医生从美国回到广州,他游说杨氏同他返美,说是可赚大钱,被其所拒。西方及金钱对杨氏均不具吸引力。他对黄所属环境非常满意,不思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