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丽娟网易公开课 【公开课】唐诗新思路 欧丽娟教授·拾贰
欧丽娟老师是我上大学后很喜欢的一位国立台湾大学的教授,曾经在网上听了她的红楼梦及中国文学史系列课程,老师学识渊博,令我心折。下文整理本学期欧丽娟老师的公开课唐诗新思路。感谢b站评论区的@南康L,我将两人的笔记结合,对老师的课程进行了整理。
先上b站链接:
唐诗新思路 欧丽娟老师
当我第一次读《琵琶行》这首诗的时候,心中所产生的第二个疑惑,也是最大的疑惑,那就是琵琶女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大部分的人都说她是一个很不幸的可怜女子,被社会压抑而沦落,而我却并没有受到感动,也没有产生同情她的感觉?那这样的原因又在哪里?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包括对这一首诗的仔细分析,以及对人性的更多认识,然后才能对这些疑惑提出更清楚的解答,以下我们就从这首诗的第三段开始分析。
因为这一段是琵琶女的自传。
琵琶女弹奏结束之后就现身说法,开始回顾自己过去的一生,而这一段陈述的内容,也可以说就是琵琶女的自传,从英文autobiography这个英文字的希腊字眼来看,所谓的“自传”,是“自己”(auto-)对“个人生平”(bios)的“叙述”(graphia)意思就是说“叙述自己生平的著作”,这个就叫自传,那么既然自传是现在的自己对过去的自己的回忆,那么现在的我也一定会对过去的我所发生的事有所说明,不会只是单纯地陈列事件,而一定会掺入一种带有评价和论断的阐述在里面的其次,个人的生平所发生的事情繁多而琐碎,那究竟作者选择了哪些事件来为自己的生命做注解?其实同时也就正在进行自我诠释。
那么至于在叙述的过程中,作者也已经在书写了,也一定会加入书写的想象,才能够组合事件。
那这当然就牵涉到笔法的问题,因此也关系到作者的表达方式和他的诠释过程从这三方面看来,作者的自我诠释就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因此,法国自传学家菲利普·勒热讷他就把自传定义为:“一个真实的人以他自身的生活素材,用散文体写成的回顾性趣事。
他强调的是他的个人生活,尤其是他的个性的历史。”并且,由于自传是用一种个人化的语言来重新表达的,“它讲述的总是一部作品,一种世界观,一种已经告一个段落,已经得到表达的生活的起源,而它的目的是在于对这个起源和结果做出总结。
”同时呢,“毋庸置疑的是,自传和小说的区别,不在于一种无法达到的历史精确性,而仅仅在于重新领会和理解自己的生活的一种真诚的计划,重要的是,这样的一个计划的存在,而不是一种没有办法达到的真实性。
”意思是说真实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这个生活,而在“自传中让我们感兴趣的,是一个人上了年纪以后看待时光流逝和生活意义的角度,由于这个角度是他的历史的结果,它对于这个人的历史所提供的情况,就不亚于一部很详细但是没有倾向性的叙事”。
我们再把这个意思说一遍:他说,自传代表了人生到了一定的阶段的时候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所做的总结,而且这个总结也是他对自己的人生的意义的定位,当一个人去追溯他的生平,一定会涉及心理状态,以及传记内容的材料取舍,而这些都是自传很重要的一个特点。
因为人生发生过大大小小,这么多的往事,不可能巨细靡遗全部都加以展示出来,一定要经过取舍,而在这个取舍中,就有你自己对于整个人生的评价在里面。
其次呢,人也不能避免遗忘的心理机制,他只能说出,也只能写出他还记得的部分,而一个人不记得的,大都是他不觉得重要的,也因此他记得哪些,就可以透露出他的价值观在哪里,由此可见,自传绝对不可能是客观事实的完整罗列,而是主观意识的一个个人呈现。
于是从传主选了哪些事件,来加以组织、重构、累积,形成了这份自传的整体,也就会显示出他对于自己的人生所做的一个判断,到底是成是败,是优是劣,是有价值还是没有意义。
从这个角度来说,琵琶女的这段描述是非常吻合自传的定义的,琵琶女确实是在她人生到了一个告一段落的阶段,刚好遇到一个很有学问的文人也就是白居易,因为同情她,也跟她有很大的共鸣共感,于是对他陈述自己的往事。
而且琵琶女的这个往事,确确实实是从小到大,到目前为止的一个总体的回顾,而且她也给予总结于是这个回顾,就会隐含她对自己过去人生的定位。
换句话说,《琵琶行》的第三段就是采取完整的自传方式,以琵琶女的个人独白来重新表达她的生活历程,呈现出她对过去的我的生命的注解,以及自我诠释。因此琵琶女存在的真实性,以及她生平遭遇的精确性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从她上了年纪以后如何看待时光流逝,和她的生活意义的角度就可以呈现出琵琶女的人格造型,和她的心里特质以下,我们就要从这段描述去分析,到底琵琶女是怎样定义她的人生?她觉得她的人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有?而这个存有里面意义又在哪里?那从这个角度来把握,究竟琵琶女所在意的、所念念不忘的,构成她的过去最重要的事件有哪些?我们就来看一下她所注意到的事实是哪些呢?第三段,从“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开始,就展开了自传的陈述。
从琵琶女的成长与天赋而言,无疑的,琵琶女是一位才妓身为一名长安的名娼,琵琶女因为才、艺、貌兼具,而列名于教坊级,时而以“外供奉”的这个身份应召入宫演奏,承应官差但是除此之外,她平常并不定居于教坊,而是住在平康里这样的一个女妓所聚集的地方,过着自由营业、对外卖艺的这个娼妓生活。
那么所谓的虾蟆陵是什么地方呢?请各位要特别注意,它是京城里面的精华区而为什么叫虾蟆?这其实是由一个错误所造成的音转,慢慢沿袭下来所形成的地名。
根据唐代的李肇《国史补》里面所讲到的:“旧说董仲舒墓,门人过皆下马故谓之“下马陵”,后人语讹为“虾蟆陵”,请看这个地方就在长安里,最初是汉代一个非常伟大的儒者董仲舒死后埋骨的地方。
因为门人非常尊敬他,所以经过的时候就会下马,不敢直接在老师的墓前呼啸而过,因为这样表示不敬。所以经过老师的坟墓,或者书房等等,通通都要下马,用步行,这是传统一种对于伦理尊长的尊敬的表示。
所以同样的,《红楼梦》第五十二回里,宝玉不也就是坚持要下马走过父亲贾政的书房吗?即使父亲不在,房门深锁,里面空无一人,宝玉依旧如此坚持,可见这是一个伦理的礼节有品德的子弟是绝对不肯违背的。
因此,董仲舒的门人经过老师的坟墓时都下马,那这个地方就产生了“下马陵”的别称,久而久之,传久了发音讹误,以后下马陵就变成虾蟆陵那么它在哪里呢?它位处于万年县六里,也就是曲江附近的名胜。
而曲江本身又是长安东南边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所以说虾蟆陵是一个高级地段,非常尊贵的精华区。另外我们还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就在琵琶女的这段自传中,出现了两个京城中的地名,除了虾蟆陵之外,另外一个是“五陵年少争缠头”的“五陵”,五陵也就是五个陵墓,指的是西汉的时候高帝的长陵、惠帝的安陵、景帝的阳陵、武帝的茂陵,还有昭帝的平陵。
由于汉代政府制令达官贵人、豪族要迁居皇陵附近,以繁荣当地。
这就像班固所说的:“与乎州郡之豪杰,五都之货殖,三选七迁,充奉陵邑”于是就在周边形成了长陵邑、安陵邑、阳陵邑、茂陵邑和平陵邑,于是呢这五陵等于是权贵的集中地,豪门巨族汇集的地方,而五陵年少就是指贵胄子弟,由此可见,了解到这一段里出现的虾蟆陵,跟五陵这两个地名,原来有这样的意涵以后,我们其实已经可想而知琵琶女对于自己的定义位,是到底在哪里了,你看她:“自言本是京城女”,京城本来就是天下的中心,也是最为富贵的名利场。
而不止如此,她还是住在虾蟆陵,这个长安的名胜所在,周围的人都出身于五陵贵胄,等于是中心中的中心,这其中就隐含了对自己的位阶的一种高度自豪,可以琵琶女为什么要把她的籍贯、她的成长居住地一再强调、加以凸显,原因就在于一种名门的自豪,所谓的名门当然是要特殊定义,也就是在风流薮泽,也就是青楼的这个世界里就出手的大方和消费的高低等等来算,当然也就可以类比于数一数二的名门了。
那么同时我们也请大家注意一下,这个精神的意象,也同样带有一种名牌意识在里面接下来你看,琵琶女说她“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有没有注意到她很自豪于她的才艺出众“教坊”我们之前已经看到过,是唐玄宗所创设的宫廷音乐机构,主管歌舞、杂艺的教练和表演,那入列者大多是一时之选,而琵琶女的“名属教坊第一部”应该是挂名教坊而已,但是她所谓的第一部,也一样是表示出她的优秀程度,这是我们可以注意到的第一点。
第二点呢“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你可以看到她又以什么为自豪呢?是才艺跟容貌她觉得她的才艺是一流的,容貌又是可以睥睨所有女性的绝色,所以说“妆成每被秋娘妒”大家要记得,这个“秋娘”是唐代里面非常常常用来比喻美人的一个代名词,她不见得本名就叫秋娘,所以在杜牧的诗里也出现过一次“秋娘”,各位应该都知道,所以说“秋娘”已经等于是美人的代名词,这就好像汉代的罗敷是一样的,那这么一来就可想而知琵琶女才艺出众、容貌绝伦,因此无比自豪。
然后你有没有发现这个人在回忆过去的成长阶段,总是在述说:她过去都得第一名,琵琶表演第一名、选美比赛第一名,连出身背景、职业层级都是娱乐界的第一名。这就是琵琶女对于她的过去所最看重的重点所在。
既然她拥有这样的条件,当然赢得了许多权贵人士的追捧和欢迎,所谓“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请看她又自豪于什么呢?是不是广受欢迎、炙手可热,被许多人众星捧月?可见对她来说,受到大家追捧的生活,她也真的感到一种自豪,周围永远充斥着许许多多有权有势的男性争着讨好她、取悦她,给她各式各样的金钱礼物,于是每当她演奏完以后,“一曲红绡不知数”,许多赏赐从天而降,简直是彩带纷飞,满天滨纷,显示了五陵年少的出手大方,以及琵琶女的身价不同凡响,而琵琶女对于这样一个不可一世的情况,也感到一种荣耀,觉得这就是对她的一种绝大的肯定,不过请特别注意,琵琶女所注重的并不是才华被肯定的满足而已噢,请看她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呢?“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请各位仔细想一想,这是个怎样的生活型态呢?你看她记得的这种生活型态不是别种,不是“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不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不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她记得的都不是这一种,而是“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多么怵目惊心,那是一种刺眼的、甚至刺鼻的浪掷挥霍,固然是青春快意、尽情享乐,但是那种生活型态用我们所知道的成语来形容,不就是所谓的“纸醉金迷”吗?不就是“灯红酒绿”吗?你看他们的狂欢多么不加节制,珍贵的首饰被拿来打拍子,打破了都在所不惜举杯的手摇晃挥舞,泼洒出来的酒污染了昂贵细致的罗裙,也无所谓这出手多么大方?心态又多么放纵?当场的男女狂欢又是多么的无拘无束?你可以设想那个场面,在一个热闹无比的欢场中,卖笑追欢的五陵纨绔子弟团团围绕,众星拱月的那个欢场女子如此之乐在其中,难道你不会觉得有所不安吗?再看日后琵琶女,“夜深忽梦少年事”,那梦寐以求的少年事就呼应了诗前小序中所说的“少小时欢乐事”指的就是这段经历,可见琵琶女始终所认同的究竟是什么,实在是清楚不过,如此一来就如同我们刚刚所提到的,法国自传学家勒热讷所指出的:“认同感可以归结为两种型态,也就是“已经如此”这一种,和“今天仍然这样”的这一种。
”所谓的“已经如此”的这一种型态,它主要是一种认识论,意思是说我是这样认识那样的过去,而这么一来,可以鉴别出她个性的所有来源,也总结出她生活中决定性的开端和时刻,那么与它相对应的是另外一种,也就是“今日仍然”的这一种型态,它是一种情感层次上面的语调,也就是说她对于往事的回忆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她今天仍然为之感动和动情,那么这一种对过去生活的认同感,就体现出怀旧的情感形式,那当然也因此会对于你不得不面对的距离,因为那已经是一个失去的过去,也就因此感到遗憾这两种型态,就恰恰完全体现在琵琶女这一段中所呈现出来的心态,而且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琵琶女所强烈认同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热闹繁华的生活,她过去已经拥有的,是“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而它也是琵琶女所总结出来的,生活中的决定性的时刻也可以藉此让我们鉴别出她个性的所有来源,而她对于这个往事的回忆是如此地强烈,以致她现在仍然为之感动和动情,那这就显示出她的性格并没有改变,以致她对过去的生活留恋不已重温的渴望,也就固结成为她夜晚中深沉的梦境。
然而是否所有的欢场女子都是如此呢?美丽受宠的人是否都会这样得意忘形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选几个例子给大家做参考。最有名的就是我们之前提过的汉武帝宠妾李夫人。大家还记不记得她不到三十岁就死了,死前病重的时候始终不让汉武帝见她一面,而汉武帝非常爱她呀,但是她就是这样的绝情,后来汉武帝生气了,因为皇帝是不习惯被人拒绝的,所以李夫人虽然是他宠爱的人拒绝一次还很怜惜你,拒绝两次觉得你有个性,到第三次就生气了,拂袖而去那旁边的人就劝李夫人说,你不要这样子得罪皇帝,就算你不为自己着想,好歹也要替你还在朝廷中的父兄们设想吧,皇帝如果迁怒到你的亲人身上你不是反而害了他们吗?结果李夫人不就说了一句多么有智慧的话她说:“我以容貌之好,得从微贱爱幸于上。
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各位看,所谓的女子“以色事人者”清楚显示她完完全全知道汉武帝之所以那么宠爱她,只是因为她长得很美,不是爱她的灵魂,不是爱她的这个人,所以她非常明白,等到有一天色衰,失去了被宠爱的凭借之后,就会“色衰而爱弛”那么爱弛以后就会恩绝。
皇帝大方给你的这些恩宠,他也会毫不留情地收回去,这就是这个睿智的女子深切意识到的悲哀你看,这个人并没有因为汉武帝非常宠爱她,就骄纵任性、大肆享受她清清楚楚地知道,她为什么会备受皇帝的宠爱,关键就在于那薄薄的一层皮。
因此你只要变丑变老一点,不必变很多,他就会立刻转移目标,大有其他的替代品可以选择啊!
他何必独钟你这个人呢?只有真正爱你的灵魂的人,他才会不那么在乎你的外表变成什么样子。只有你的灵魂和你的心灵才是重点,外在那些随着时间而变化的差异,事实上关系不大,甚至可能还会觉得那一点皱纹也很美呢。
所以说李夫人不是很有高度的自觉吗,这是一个多么有智慧的一个人哪!可是她是出身倡家。她的哥哥李延年是个唱歌的,唱歌卖艺的人在古代就是所谓的倡优属于很低贱的阶层,都不是一般的良民。他们事实上也没有受什么教育,但是李夫人却能够这么清醒可见得人只要稍微有一点点理性,不要虚荣,应该就可以看清这一点。
那么李夫人真的是让人非常敬佩的一位女性。当然不只李夫人,我们回到唐代来看同样的人里,有一位江淮妓徐月英,她曾经写诗感叹自己的悲哀她说:“为失三从泣泪频,此身何用处人伦。
虽然日逐笙歌乐,长羡荆钗与布裙。”在这首《叙怀》诗里,她第一句就说:自己真的好不幸,失掉了三从四德的伦理保障曝露在社会的旷野中没有依靠,所以常常悲哀哭泣请注意,我们现代人嘛三从四德,是对女性的束缚和戕害这是对的,但是那是站在我们这个时代而言的。
当你还置身于那个时代,传统的社会结构、生活环境、思想观念,都是传统的框架的时候,三从四德事实上就是对女性的保护,各位要注意这一点我们现代人常常混淆这个差别,拿现在的价值观去批评古人,这事实上是不公道的。
当然,我们现在也绝对不是歌颂传统的伦理。因为从公平的角度来说,它的的确确是对女性的一种束缚和自我抹杀,这是我们今天之所以要从法律、制度观念各方面去改变社会的原因,但是不要忘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整体的规模,当你还在那样的社会中的时候,就要注意,你不是一走了之就可以得到平等的,没有这回事如果你那么做的话,命运就会更悲惨,否则鲁迅也不会很理性地追问:“娜拉出走之后该怎么办?”的问题就是提醒我们不能用浪漫激情的心态和方法,来处理现实问题,否则就会落入到更悲惨的下场,所以说“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这三从在当时的女性而言反而是一种保护和屏障,可以让她们得到法律所给予的地位,比较不会曝露在陌生危险的空间里,被外力伤害而且当受到伤害的时候,法律也会带你去讨回公道,这是我们回到当时的现实历史处境一定要意识到的,所以说这位唐代的女性徐月英就说她“为失三从泣泪频”她每天都在哭,好难过自己变成一朵漂泊的落花,没有一个正常的家庭,没有合法的身份,于是就像落花飘零一样地任男性轻贱。
她事实上是非常悲痛于这样的处境的,所以她“长羡荆钗与布裙”即使是很贫穷的荆钗布裙,也就是那种贫户的女子但是身为良家女性,她们至少受到社会的尊重,甚至还有法律的保护,所以虽然贫穷还是活得有尊严,而且她们有正常的家庭、有亲人,过得是一个比较健全的人生这就显示出徐月英也清楚意识到:她所在的环境是一个多么畸形,多么病态的处境表面上有很好的物质享受,可是灵魂真的是在被践踏、污染的一种情况,事实上是很卑贱的。
因此呢,当她过着“日逐笙歌乐”的浮华生活时她反而对“荆钗布裙”那种简朴而平凡的民妇,充满了向往。
她一方面深刻体察出妓女身不由己、强颜欢笑的漂流本质,而且为这样的一个本质深深感到屈辱和痛苦,所以这么一来,相对之下呢,各位你们可以发现琵琶女乐在其中的繁华高峰却正好就是徐月英感到自伤的沦落不幸!
这岂非是很强烈对比到一种相反的程度呢,同样地,北里,也就是女妓们所聚集的地方,其中有一位白皙美丽的女子叫王福娘她“每次宴洽之际,常惨然郁悲,如不胜任,合坐为之改容,久不能已静询之,回答说:“此踪迹安可迷而不反耶?又何计以返?每思之,不能不悲也。
”遂呜咽久之。”这段话显示出她在欢场中是非常痛苦的,她不想陷身其中,可是又无法脱身。
总是觉得我这样子的迷途,何时才能够回返正途?又如何能够回返正途?这是她没有办法决定的因此呢,她即使在宴会欢洽的场合中,都会惨然郁悲,平常更是每每悲哀呜咽,对照起来,请各位再看琵琶女的“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岂非又是天壤之别?而这位王福娘有一天,她就流着眼泪,把一首诗交给孙棨,孙棨就是记载这一段描述的那位作家,他有一本专门写女妓集中地北里的各种故事的一本书,就叫《北里志》所以这位王福娘,遇到了这位孙棨,就把期望寄托在他身上。
她写了这么一首诗她说:“日日悲伤未有图,懒将心事话凡夫。非同覆水应收得,只问仙郎有意无?”请看第一联两句,表达出自己每天找不到出路的悲伤。她也懒得把这样的心事跟一般人讲。
你看,她把谁当做凡夫俗子?不就是所谓的五陵年少吗?不就是琵琶女视为同乐者而水乳交融的纨绔子弟吗?但是王福娘却觉得这些人根本不配走进她的心,还竟然反过来瞧不起他们。觉得这种人会这样挥金如土、纵情声色,他们的灵魂根本有问题,因此受到这种灵魂病态的人的赞美跟重金的追捧,她自己还感到可耻,所以根本懒得理会这些人。
而这就更显示出一种傲睨凡夫的高傲心性,这才是一种真正清净的灵魂,那么她的第二联,她就表达出她寄望于具有士子身份的孙棨,能够把她赎身脱妓,可见她多么渴望可以离开这种地方,只可惜人家不见得有那么多钱,而且跟你情分也没那么深,他为什么要破费救你?所以虽然她得到孙棨的同情,也被写进《北里志》这部书里面可是孙棨当时有了犹豫,委婉地拒绝了她,使得王福娘非常难过,诗歌中所流露的悲哀就这样被留在《全唐诗》里面,我们再来看宋代的例子,北宋徽宗宣和年间有几位名妓,不约而同地积极表露出和徐月英、王福娘同样的意愿。
例如吴兴妓张珍奴,她“每夕沐浴、更衣,炷香告天,求解脱去甚切”。京师的杨玉,她也不愿意“送往迎来,只求嫁得小民为妇”。还有杭州名妓周韶,她写了一篇《白鹦鹉》诗,藉由“开笼若放雪衣去,长念观音般若经”。
来表达那一份看破红尘的超俗心志,再到了南宋,天台营妓严蕊她就说:“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用这个来吐露她无奈的心声。你们看,她们都是同样意识到这种处境的本质,于是一直很努力地想要从良。像杭州名妓周韶,她甚至愿意出家、长念经书度过余生,只要能够脱离青楼。
换句话说,既然从良不得,在一个是名妓,一个是出家女尼的这两个选择里,她宁愿选择出家,因为这样的人生至少是自由的、干净的,所以各位要注意,这些人的作品跟她们的事迹之所以能够留下来,是因为她们算是名妓,否则很少有人会去记录她们的心声的。
而能够留下这些话语的人,都是名妓,或者是因为姿色,或者是因为才艺各方面在当时能够引起文人的注意,所以才能够让这些诗句和事迹给记录下来,那就可想而知,这些人绝不亚于琵琶女,完全有足够的条件享受那些物资丰厚的繁华生活,可是她们却穿透了这个生活的表象,意识到她们的内在和人生是被扭曲被践踏的,因此她们痛恨她们所在的这一种欢场生活。
可以说,她们都是美酒华服金堂玉室收编不了的纯净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