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芗斋意拳站桩功 意拳站桩功的三个阶段

2017-12-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意拳站桩功是华夏民族数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养生功法,其宗旨是通过调节精神来把握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达到养生的目的.从养生的角度来说,人体只有内

意拳站桩功是华夏民族数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养生功法,其宗旨是通过调节精神来把握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达到养生的目的。从养生的角度来说,人体只有内部阴阳平衡才能使身体健康,更进一步才能达到和家庭、单位及社会的关系协调平衡,有利于个人工作和事业的发展。

从技击的角度来说,站桩的目的是为了求取意中力。途经是通过求取身体内部争力的平衡和身体和自然界之间的争力平衡,以及和对手之间的平衡,必要时还要主动打破这种平衡。为了阐述的方便,我将站桩的递进层次分为三个阶段,这种桩功阶段的分法,也是借鉴前辈们的练功方法结合我自身的练功感悟总结而成,和经常说的先求内浑圆,后求外浑圆其道理是一样的。

A 、塑形

对于初练站桩的人,先按撑抱桩的姿势以抱球的简单意念,按照正确的间架日练两次,每次40-50分钟,坚持4-5个月左右即可初具一定的间架,这一阶段意念是次要的,主要的任务是保持间架,肌肉放松和呼吸自然,坚持一定的时间,耗桩。

在有了一定间架后,感觉间架支撑力还较弱,身体的一些部位还不够放松,这就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训练,逐步使身体在保持间架的前提下放松下来,使身体各部位的肌肉逐渐平衡协调起来,增强间架的弹性力量。在此阶段也可以运用一些轻微的意念,如:身在水中,碧波荡漾,身体和水相应合而无比舒服,或双臂轻抱一汽球等,有利于身体的放松和间架力的形成。

B、联结

即在塑形的基础上增加了身体各关节之间争力的训练,即拳术中常说的“外三合”,同时也兼顾着“内三合”的训练,是自身矛盾力的训练阶段。以技击桩为例,意念假借我身如巨人,怀抱一颗参天大树,进行站桩和各种摸劲练习,以这颗树为假借目标,使身体的上下前后左右各部位相对固定起来,统一意念,统一动作。

如头与前后脚,前膝与后胯,两手腕与颈部,两手腕之间,两肘与命门之间等,摸索有挤犹挤不动,拉犹拉不动的意力,相互固定而又抻拉,形成身体各部位的相争相合、协调统一,作到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一家的整体协调运动状态,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抱树摸劲就犹如我们求取浑圆力的渡河木筏,通过以意导形逐渐达到精神意识与形体的相合,使周身部位相争相合的协调运动与精神气力内外相合。

其实练习拳术能做到内外相合已属不易,况且诸多拳派也多以此为练习拳术的最高理想。所以练习意拳能达到周身一家,内外相合,一直练习下去也可练就较高的功夫,如传统拳法中的筋骨练法,长期踏实练功也可练就笃实的功力,运用娴熟也能具备较高的技击能力。

但是,若只停留在此阶段,就会显得功力雄厚而虚灵变化不足,难达妙境。进一步深入练习,若能从以意控形的方面深入练习,利用精神假借和意念诱导充分激发人体的潜在能量,才有可能达到拳法自然,拳与道合,神妙莫测的高深境界。

民国十四年(1925)立的《车君毅斋纪念碑记》碑文开宗明义指出:心意拳为“少林外家支派”,可见心意拳是汲取了少林拳法精华(包括少林拳理、拳法)使之融为一体,而又别于少林拳的一种具和独特风格的拳术。言之心意拳为少林真传传入民间的一支。

王芗斋先生于1918年左右游学河南时,造访少林寺,与衡林和尚交流月余,后来姚宗勋先生又多次访问河南少林寺,皆是由于形意拳、心意拳与少林正宗拳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是姬龙峰把心意拳留在了少林寺,演变成心意把,仅保存下心意把,还是姬龙峰在少林寺学习了心意把而后创编了心意拳,就不得而知了。

拳家皆知少林真传有两大绝技是易筋经和心意把。易筋经的训练是通过一些固定姿势,进行一些筋肉的松紧训练,达到易筋易骨的功效,练就笃实的功力。

心意把则是一些打击方法的精华,从发力上是单重发力,充分利用后腿蹬力和人体惯性,打人如走路,打遍天下老鸡形。王芗斋先生将这两大绝技升化融合,隐含在意拳的桩法训练中,桩法训练中既有精神方面的松紧训练,又有筋骨肌肉方面的松紧训练。

可以练就笃实的功力、培养强劲的腿部蹬弹力。在技法上,运用神意练习激发人体有感即应的应激能力,继承了少林心意把、心意、形意拳的单重发力和浑身无处不是拳的技击原则。所以意拳是心意、形意拳系的高层次复古,更是对少林拳法真传乃至我国正传拳术的高层次复古。

C、牵挂

牵挂就是身体各部位与身外之物相争相合,即体外矛盾力的训练阶段,在身体各部位保持相互争拉(整体抱树意念)的基础上,增加双手腕、颈部、前膝与前方大树的争拉练习,使身体各部位与前方大树相应合,将身体各部位在前方的合力点放在大树上,并且大树的每一点微动我们的神意均可感应到,随之迅速做出相应反应。

进一步练习则可增加难度,意想前方大树不是固定原地不动,而是在不停地移动,我们身体各部位在前方的合力点也在不停地随着这个目标,与之相呼应。

再进一步练习就要完全放弃怀抱一颗大树与身外大树相应合的意念,没有二,只有一,我抱树,树抱我,是一体的。我怀抱之中和身外、头顶和脚踩都是一个宇宙,我即大自然的一部分,声光雷电,风霜雨雪及远近四周的各种物体皆能影响到我,即我的身体能感知大自然的些微变化。

而我身如巨人,每一动作也均能对大自然产生影响,此即天人合一。意念要若有若无,妙在无念中。也可意想,全身汗毛空放大,汗毛头发都直立起来不断增长数寸数尺,以至于十百丈,甚至长度不可度量,自己的身体也成为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初时毛发在空中来回扫动,以后逐渐搭在四面八方的各种建筑物、树上,身体的每一个微小的动作都能与自然界万物产生争拉,使之为之一动;而自然界的微小变化也能影响到我的身体,我也为之相应合。

在这里应当着重指出,在体外矛盾争力训练阶段时,必须要保持自身的整体矛盾争力,否则可能出现偏差。

这里所说的牵挂应该是一种动态的,不是静止不动的,这在姚宗勋先生所传技击桩摸劲训练中充分体现了本阶段的训练宗旨。所谓摸劲,就是思想高度集中,以舒适、协调、意力饱满为原则,运用不同程度的意念诱导,结合合理的间架姿势,放松、缓慢、均匀的揣摩和体会站桩中松紧转换的力量,并随时注意松紧的适度。

先进行前后、左右、上下摸劲,再打乱程序摸劲,最后进行六面力同时摸劲,具体训练方法在一些书中已经有详细的阐述,在此不作赘述。

体外矛盾争力训练阶段主要是以意念诱导、精神假借方式,来调动神经系统准确控制全身松紧,以虚无中求实际的方法,使全身所有关节连通协调一致成为整体,更有效的发挥整体能量,达到精神与肢体的高度协调统一,达到自我与大自然的协调统一。心意一动,体为之用,本能发挥,拳拳服膺。这部分功法属于拳术中求取虚灵(速度和灵敏)的范畴,王芗斋和姚宗勋两位先生在意拳的发展中,都在这一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对于桩功三个阶段的划分是不尽科学的,因为任何一个简单的动作都应该是精神意识和形体的同时运动,体内争力与体外争力的协调统一,只是以这样的方式方便阐述而已,在不同的阶段训练的侧重点不同而已,自身矛盾争力与体外矛盾争力训练不可能截然分开,在早期引进一定的身外意念,这也是必须和有效的,因此在第一阶段就已经引入了身体在水中晃动,在风中微动,体会水和风阻力的意念,其实这已经加入了第三阶段-牵挂的练习内容,不过只是作为一种辅助训练而已,所以第二阶段的训练中依然需要一些的牵挂意念训练。

如抱气球、抱树等。如果说塑形是对桩架的固定,那么联结则是在增加固定性基础上继续增强间架的弹性,牵挂则是在继续增强间架弹性的基础上侧重训练接受自然界事物刺激时精神和肢体的反应能力,以身外矛盾争力为主并逐渐融合弹性呼应的训练。

以上只是桩功的基础训练阶段,达到高级阶段时,已经不拘泥于以上的方法,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足,拳无拳,意无意,意存妙在无念中,则已达到无形无意,自然而然的高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