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钟文杨式太极拳发劲 维护杨式太极拳的统一 保护杨式太极拳
中国武术协会秘书长、中国武术研究院康戈武教授严肃地指出:“若不进行必要的统一,再一代代转传下去,失去杨式太极拳架的‘原生态’将是难免的”、杨澄甫七十多年前就明确告诫:“太极拳只有一派,无二法门。不可自眩聪明,妄加增损”,“惟恐私心妄改,以误传误,易失体用之真传,以致湮没昔贤之本意”,康教授与杨澄甫祖师的用意是一致的。
当今的“杨式太极拳”被任意增损、删改、编造,这个三十式、那个五十式,五花八门,都自称是“杨式太极拳”。甚至还要在“杨式太极拳”名字前加“传统”两个字,常此以往,杨式太极拳的原本形象将被湮没,这就是杨式太极拳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话还是从四十多年前讲起.顾留馨老师1965年1月20日写了一篇报导,题为“总编 ‘五式太极拳’和出版‘太极拳研究’的经过”,刊登在《上海武术》二零零四年第四期。关于杨式太极拳部分的内容要点如下:
1961年,国家体委和人民体育出版社根据国外需要,决定出版一本高质量、有权威的太极拳书,五式太极拳合编一本。国家体委备函上海市体委,指定上海市体育宫主任顾留馨负责此项工作。杨式太极拳原先确定选用已经完成的牛春明书稿,但是,据人民体育出版社的阎海先生反映;国家体委武术科的专业人员认为,杨式太极拳还是傅钟文较为规矩;北京崔毅士也不满意牛春明书稿,不愿意审稿,建议牛春明与傅钟文合作:顾留馨看了牛春明书稿后认为:牛春明架式与杨氏相距太远,理论和说明真伪杂陈,势难代表杨式。
不选用牛春明书稿是坚持原则问题。
否定牛春明拳架,选择傅钟文拳架,这个决定是社会公众、权威专家和有关领导公平、公正、合理确定的,同时还给杨式太极拳制定了明确的原则和具体的技术要求;
继承传统典型风格,杨式太极拳以创造人杨澄甫拳姿为标准,杨氏拳照不足处,由傅钟文补照绘成杨澄甫体型,务求体现杨氏技术标准,用杨澄甫拳照勾绘图,力求逼真传神,动作说明结合拳论,注意劲点、眼神的说明,有助于摹练。
傅钟文1963年出版的《杨式太极拳》一书,就是按照这样一些原则,受人民体育出版社的委托编写而成的,有人把这一本书叫做杨式太极拳的国定标准。四十五年过去了,这本书依然是杨式太极拳的经典。1961年的组稿出书,明确了杨式太极拳的标准,确定了杨式太极拳的形象,确立了杨式太极拳的规矩,这件事情在杨式太极拳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里程碑。
否定牛春明拳架,是指牛春明拳架不可以作为杨式太极拳的标准拳架。牛春明是杨澄甫的主要弟子之一,和陈微明一样,年龄都比杨澄甫还大两岁。杨澄甫其他各弟子之间的拳架也都是不一样的他们又都与杨澄甫的拳架不一样,都不可以代表杨式太极拳。
架否定弟子们的拳架作为杨式太极拳的标准,不是否定弟子们的拳架,更不是否定杨澄甫的弟子们,也不是否定弟子们对弘扬杨式太极拳作出的历史贡献。明确杨式太极拳的标准,不会也不应该影响杨澄甫弟子们之间的团结。
杨澄甫弟子们的拳架和他们的论著都是学习、研究杨式太极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在杨澄甫传授太极拳的年代,弟子们的学拳多是以技击攻防,克敌制胜为主要目的的。追求技法、绝招,赢敌为上,胜者为王。
那个年代.一般不重视苦练功架基础,不追求拳架精准。对于那些练过其他拳种的弟子,常有任意改变拳架的现象,所以,同一个师父的各个徒弟拳架各不一样,是很正常的事情。如同汉字书法,千千万万的人同临一个贴,写的字也一定是千千万万个样子。
澄甫公指出:“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历来古人穷毕生之精力,而不能尽其玄妙者,在在皆是。”所谓“青出于蓝”指的是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超过前人,这是从历史发展的观点而言的,并不是说学生都会超过老师、一般来说,老师的知识多倍于学生的知识,有的老师是他的学生穷毕生精力所不及。
像杨澄甫这样的造拳人,傅钟文说:“我的拳与杨老师不好比,差远啦!”这才是实在话。应该像傅钟文老师那样,穷毕生精力六七十年,临摹杨澄甫的拳姿,终生不辍,虽不能尽杨式太极拳之玄妙,但却能近其玄妙.
如澄甫公所指出:“学者若费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成效,日积月累,水到渠成。”徒弟们学杨澄甫的拳架学不像样.
就叫走样,就应该努力认真地学一下去,不应炫耀自己的什么“风格”、“模式”.任此下去,“风格”、“模式”千千万万,杨澄甫的风格就会被湮没了。所以,“风格”之说是不科学的,而且是危害很大的。
时代前进了,今天人们练拳主要是为了健身疗病,人们追求的是杨式太极拳的真品原样它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不可以用任意别的什么“风格’来代替。宝贵遗产就是遗产宝贵,不是遗产就不一定宝贵了。当今有拳家编拳、造拳,都属现产、新产,不但不宝贵,而且以假乱真,扰乱社会。导致真迹的湮没,造成宝贵遗产的丧失,问题还不严重吗!
选定傅钟文拳架,是指傅钟文拳架守规矩,比较接近杨澄甫的拳姿,这是社会公认的。先看看几位拳家的具体评说:王旭东说傅钟文:“拳剑各术谨守师传”;陈微明说傅钟文:“得师之传授规矩准绳丝毫不爽故人称为太极拳之正宗……发扬光大舍钟文其谁耶”;杨振基说: “太极拳名家傅钟文先生编著的《杨式太极拳》一书中的一招一式是按照老爷子过去教的架子编的,每一式的定式没有改动”,保证原样不变。
这才叫传统。选定傅钟文拳架,除了社会公认的原因以外对于澄甫公所指定的要求,神文老师都是严谨遵守的,他也经常说:“杨式太极拳不可任意改动,如有可改之处,前人都已改好了”。
傅钟文老师一生传授的太极拳都是以杨澄甫拳姿为标准的,而不是以他自己的拳姿为标准,也不存在有什么傅钟文风格的太极拳。
傅钟文老师用澄甫公的124张拳服(包括重复的)按动作顺序制作了一幅图,叫”永年杨澄甫先生太极拳架式”,成为他一生学习的目标,教拳的依据,以此标准直接要求学生,这就叫直传,不是转传。
在傅老师去世的前几天,我去医院看他,他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我筹办永年太极拳社成立五十周年纪念活动、计划活动的奖品问题;一等奖是永年太极拳社成立45周年的一本彩色纪念刊,二等奖就是那一张杨澄甫拳照图,从成本费看,一本纪念刊的价值远大于一张拳照图,奖品等级是合理的。
但是,从意义上来说,杨澄甫拳照图却远大于纪念刊,本末倒置了,故取消了原计划奖品等级的方案。这件事倩说明;杨澄甫拳照图是钟文老师毕生之宝。他还经常庆幸地说:“幸好我保留了杨老师的这套拳照!
”杨澄甫的这套拳厢很小每一张只有一寸照片那样大。我制作了一套杨澄甫的拳照,每一张有小四寸照片那样大,傅老师看了非常高兴,大加赞赏:“你给杨式太极拳作出了很大贡献!
”并希望我把这套照片卖给永年太极拳社。我送给傅老师一套,后来他又向我要了一套,说要寄给永年的杨禄禅故居,这都说明了杨澄甫这套拳照在傅钟文老师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傅老师的《杨式太极拳》一书中,共绘制了251图,其中有76幅是按杨澄甫拳照所绘,175幅是按傅钟文拳照所绘,都绘成杨澄甫的体型和杨澄甫的形象,并注明了按杨澄甫照所绘的76幅图的图号。
我在跟傅老师学拳时,把书中的这76幅图下方都做了标记,表明这就是杨式太极拳的标准。
以它为准,像临摹汉字书法一样去临摹杨澄甫拳架;同时,像书法描帖那样,选出一白多幅重要的拳架图反复描绘;同时,如书法读帖那样,精读杨澄甫拳架图、拳架照,把图、照熟印脑中,按图、照作动作,像钟文老师那样,力求规矩准绳、丝毫不爽。我教拳三十多年,从来不存在有我自己的什么风格,我的拳架只供学生参考,并允许学生用杨澄甫的拳架来核对我的拳架。
傅钟文老师的经历和性格使他有机会与澄甫公密切接触。1991年3月25日,台湾《太极会讯》载文说:“傅钟文十八岁时与赵老大妹贵珍联姻,早年常由上海去杭州,在西湖白堤与赵老同由杨公指导下练习推手,但苦于筋骨不松,辄被杨公发劲跌地之厄,后来终于兼练他拳成中外扬名的外家功夫。
”这个评说显然是真伪杂陈,但钟文老师常作为澄甫公发劲的靶子确是事实。一位国民党军统少将邓葆光先生,解放初自香港起义回来,有作家给他写了一本传记小说《少将情报官拂晓归来》。
邓先生也是杨澄甫的太极拳学生,在澄甫公家常遇到傅钟文,他说:“傅钟文不但是杨澄甫的靶子,而且,杨澄甫的其他弟子,谁都可以把傅钟文当靶子。”靶子是被打的人,是推手中的副手。
这是傅钟文的身份决定的,他在杨橙甫的弟子当中年龄是最小的,他比杨澄甫小25岁,又是杨澄甫的侄外孙女婿,虽属远亲,但在辈份上,毕竟是又小了一辈。如上所述,在杨澄甫的身边,有不少是军界、政界、商界、文化界、艺术界,身份地位很高的人,把傅钟文当靶子是常有的事。
可是,这个“靶子”却是一个金钱难买的角色,他能够亲身感受到各人发劲的特点,能够亲身承受对手发来的各种功力,都是难得的学习、锻练机会。总之,傅钟文在澄甫公身边的学习、锻练条件是十分难得可贵的,尤其是傅钟文随杨澄甫的广州行。
1932年,杨澄甫应陈济棠、李宗仁之邀去广州教拳,傅钟文随行南下,这里有两张照片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一张是1933年在广东法学院门口,共七人,傅钟文紧靠澄甫公右臂;另一张是1934年12月23日,在广州市政府国术组仝人欢迎杨澄甫先生合影,共41人,杨澄甫自然是在照片的前排中央,傅钟文依然是紧靠澄甫公的右臂,傅钟文在照片中的位置就反映了他在杨澄甫身边的地位,如人们常说的”左膀右臂”。
有人说傅钟文随杨澄南去广州是护送,其实,恐怕不只是护送,而且还是护卫。
如果只是护送,不可能如照片上,站在那样显要的位置上。还有人说傅钟文没有资格给杨澄甫当助教,其实,傅钟文不仅是给杨澄甫当助教,而且是直接参与教拳。因为,在教拳中,杨澄甫只是指导,动作示范多是傅钟文演示。
从两个人的年龄上着,当时杨澄甫是50岁左右,傅钟文是25岁上下,完全是“父子”搭档,虽辈份差异,但毕竟是远亲。杨澄甫1931年首次公布的拳照,又是他最满意的拳架,傅钟文的演示是杨澄南所有弟子中最能让他满意的,前面众人的评说就是证明。
在与对方交手时,傅钟文常多退让不敢发人,澄甫公坐在场外指挥:“钟文,我们是外来的人,让两三招就可以了。”澄甫公话音刚落,对手就被傅钟文发出场外。
钟文老师虽然未让澄甫公失过面子,但却有带着伤回来的。他的阴囊肿大,使几个弟子疑惑不解,后来才知道,在与对手较量时,因发劲过猛而引发的毛病。傅钟文老师的广州行是澄甫公对傅钟文的实地锻练和培养,在澄甫公的弟子中,甚至在社会上,都是有一定影响的。
有拳家说:“如果傅钟文没有跟杨澄甫去广州见过市面,他是不敢于1944年10月1日在上海创办‘永年太极拳社’的”。在一次全国的武术家大会上,傅钟文当众说:“哪位举家能够让我后退三步,我就跪下给他磕头”。1992年,首届温县国际太极拳节,大会评出三位太极拳大师,头一位就是傅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