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浮躁没耐心怎么加强教育?孩子的心理教育要怎么做?
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家长心中的难题,今天就来跟大家讲讲,儿童教育该怎么做。如果孩子出现了没有耐心的情况时,家长该怎么处理这个状况。该怎么正确引导宝宝,才能避免出现这类问题。
造成宝宝心理浮躁的原因
1、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高效率的社会,动不动就是畅销读物、排行榜、新奇的标题、离奇的情节、夸张的形式,这让抵抗力还不高的孩子眼花缭乱。在这种娱乐化和感官化的刺激下,便有了只注意表面而不注重内在的风气,他们追求速度和解决方法的捷径,对知识的认知就变得肤浅,根本不愿意去深入研究知识。
2、家庭的影响。激烈竞争的压力使父母的要求过高,压力和竞争也直接影响着孩子浮躁的性格,竞争促使他们期望快速优化学习成绩,对学习结果认知的错误导致他们适得其反。
3、还有的孩子缺乏恒心,他们遇到困难就采取草草了事来逃避,甚至安慰自己已经学会了,这也是意志薄弱、怕苦怕累的表现,往往是由于孩子在家里过于娇惯而使他们不愿过多投入精力,“浪费”自己的脑细胞。
4、孩子做其他事情可能就有沉不住气、易冲动的毛病,所以学习上也容易急躁、不踏实。
孩子没耐心怎么办
一、家长自身要反思。
我问他:“你有耐心吗?”他说:“说实话,我也没有,平时孩子都是老人带,我也很少管他。”我就知道他会这么说,因为孩子的种种表现在家长身上都能找到影子,但我们往往只是说孩子,并没有从自己身上反思。其实我也是一个没有耐心的人,有时候儿子听写生字不会时,我就非常着急地吵他,然后儿子就会说:“看看,你还说我没有耐心,其实你自己更没有耐心。”是啊,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我自己都这么没耐心,怎么能去说他呢?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
二、从孩子的兴趣入手。
我问他:“你儿子喜欢什么?”他说:“他喜欢车?”我说很好啊,那就从车入手,买车模、买变开金刚车、买拼装玩具车,让他自己玩呗,只要是他感兴趣的东西,他总会有耐心地玩,同时,注意观察孩子其他方面的兴趣,也按这种方法让他玩,慢慢地培养他的耐心。我儿子能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安静地拼装半天,这说明他喜欢,所有很有耐心地玩。可是,如果我让他陪我去逛街,他一会儿就不耐烦了,因为他根本不感兴趣。由此可见,孩子有没有耐心只是相对的,他并不是对所有的事情都没有耐心,家长要多去发现能让他有耐心地兴趣点。有人说:“我家孩子看电视、玩游戏有耐心,但其它方面没有耐心。”这方面耐心肯定不用培养,也不能去培养,家长平时要多陪陪孩子、多和孩子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引导孩子树立积极的、健康的兴趣爱好。
三、家长多鼓励和引导,但不要过多参与。
有个朋友说她女儿每次画画都让她和她一起画,朋友如果不画、她女儿也不画,而且,如果最终画出来的不满意,她就会责怪妈妈,如果别人夸她画的好,她也会撅起小嘴,因为她知道那部分其实是妈妈画的,而不是她自己画的。瞧!过多参与的危害多明显:依赖、埋怨、不快乐、没有成就感。我们应该帮孩子找到兴趣点,多鼓励和引导孩子自己尽情地玩,并从中找到快乐和成就感,和孩子一起分享快乐。儿子每次拼装完一件作品,拿来给我看时,我总是很惊喜并仔细地欣赏,并请他将他拼装作品时的想法讲给我听,因为我根本看不懂他拼的是什么,我常常鼓励他不按图纸拼,而是按自己的想法自由拼,我觉得本来很感兴趣的东西,如果附加了很多条件和限制,那兴趣本身就会大打折扣。
儿童教育的方法
(1)互换法:让其他孩子出演任性的孩子,让任性的孩子扮演父母或其他人的角色,通过这种角色体验,使任性的孩子以中领悟到任性是不受欢迎的个性。
(2)转移法:当孩子任性时,利用当时的情景,设法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能吸引孩子的其他的新颖事物上去。
(3)听任法:当孩子产生任性行为时,如哭闹、撒泼等,在安全保证的条件下,家长不要去理睬他。当他感到哭闹、撒泼这些"武器"已经不灵时,会自然停止哭闹。这时再对他选行说理,在在会收到更好的毅育效果.
(4)说理法:当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家长可以例举生动形象的事例,给孩子讲清任性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使孩子从中受到教育.
(5)引导法:家长可以从任性孩子身上发现“闪光点”,加以挖掘和引导。这样做既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又可以把任性的缺点转化为积极的心理因素。
(6)激将法:在孩子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家长可以故意采用激将法,,促使孩子在好胜的心理状态下克制自己的任性行为。
(7)预防法:当可能诱发孩子任性行为出现的情景临近时,家长可以事先给孩子提出要求,做到“约法三章”。
(8)委托法:孩子喜欢帮大人做事,当孩子发生任性行为时,家长可以委托他去完成某项力所能及又感到有趣的任务。这样即可以使孩子摆脱任性情绪,防止出现“顶牛”状态,又可以使孩子感到受信任,产生满足感。
(9)夸奖法。针对孩子喜欢听好话、带“高帽”的心理特点,用孩子过去好的行为或孩子喜欢听的话,对孩子的任性行为作出相对合理的解释,让孩子可以“顺着梯子下楼”。这些方法有时可以调动孩子的自尊心、同情心、上进心,从而控制孩子的任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