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正向心理学我们来看幸福感
正向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 在近十年内,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以及强化了对幸福学的探讨。原本在哈佛大学最热门的课一直是 “经济学导论”,但自从塔尔‧本‧沙哈尔博士 (Tal Ben-Shahar),在哈佛开了一门以正向心理学为基础的幸福课,来谈如何创造幸福的之后,这个第一就拱手让了出来给这门幸福课。
塔尔博士强调,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他坚定地认为:幸福感 (happiness) 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而幸福是由我们的心智状态 (mind state) 决定,而不是由社会地位或银行存款。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这个目标。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裡,享受它的点点滴滴,学会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拥有的独特性。
何谓正向心理学?
正向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支派。Panksepp (1998) 认为,过去的心理学研究,主要聚焦在负向心理状态对身心的影响,然而,目前的重心则应强调正向情绪的研究,因为正向情绪不仅有益身心健康,更有助于疾病的预防。(请见CFH知识网的文章:正向情绪带来健康,为什么?)
过去十年,正向心理学已成为心理学的显学之一,其旨在恢復人性的 “正向、积极” 的特性,如幸福、美德、个人优势、和利他主义。其研究目标包括:发掘能使个人和社区繁盛的力量和美德、发现天才和培养能力、探讨如何使生活更充实等,而不是仅仅治疗精神疾病。正向心理学实际上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 (Apaham Maslow) 在 1954 年所创造的名词,直到心理学家马丁.赛利格曼 (Martin Seligman) 于 1998 年选择它为自己在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任期的主题,才开始成为心理学的新领域。
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 (2000) 提出,过去心理学的研究着重于处理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对于忧郁症、精神分裂症、酗酒等问题已能测量,并能做相当精准的描绘,包括它们的遗传因子、生物化学部分、以及心理成因,但其治疗效果仅只为了让人们脱離使生命痛苦的狀态,而忽略生命最主要的目的:找出生命的意义。人不只是要改正个人的错误或缺点,还渴望找出自己的长处,并过着充实、愉快、有意义的生活。正向心理学又称正面思考、积极思考,其研究强调正向情绪、正向特质、及正向组织。正向心理学指出,当人遇到挑战或挫折时,会产生解决问题的企图心,并不断的练习改变思路、及强化正向力量,以迎接挑战。
幸福感是什么?
中国哲学叁大主流对幸福的概念为,儒家:导源于好学、行仁、及人群的和谐,强调推己及人,说明道德的实现和个体幸福感有相当高的一致性,也强调人际和谐就是幸福;道家:逍遥自在、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乃至于由忘我找到真我,个体若能配合宇宙万物运行,便拥有幸福感;禅宗:寄託于明心见性,求得本来面目而达到入世、出世的和谐,重视个体内心的平衡状态。
而西方心理学家所定义的幸福是,个体主观经验与正向感受,而非外在客观的评量标准,并认为幸福感是从情绪与认知两方面,对生活评价所得到的结果。Seligman 指出幸福感是对过去满意、对未来乐观、眼前快乐、以及展现长处与美德。Diener (2000) 认为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重要领域 (工作、休闲) 的满意度、较多的正向情感、较少的负面情感。
幸福感为评估身心健康重要的指标,生活中觉知到较多的幸福感,将预期有更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品质。而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可归为下列几类:
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自我决定理论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认为人类与生俱来就有追求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倾向,因此个体会主动追求叁种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即胜任感需求、自主感需求和关係感需求。Deci and Ryan (2002) 认为,所谓胜任感需求是指个体觉得自己能有效地与环境互动的需求;自主感需求是指个体认为参与活动是出自自己的选择和意愿的一种需求;关係感需求是只和别人保持联繫与互动,且期望自己成为团体中一份子的需求。当这叁种基本心理需求满足时,将引发适应性的结果如幸福感、活力和高自尊,而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将导致个体不适应的结果如焦虑、沮丧等。
人格特质:用来表示一个人的思考模式、情感表达和行为特性的总和,以区辨自己与他人的一种独特性质。Seligman 强调幸福感会受到正向特质的影响,而长处与美德是正向人格特质,它能带来好的感觉、满足与幸福感,透过学习可以改变负向人格特质,即获得 ”习得乐观” 的特质。另外,Klein以脑神经科学来认识幸福感,认为人类的脑有一块掌握喜悦、乐趣与陶醉的独立系统,当生活中有某一事件发生时,便会透过幸福记忆网路来提取资料,以诱发幸福感的发生。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与週遭环境中的人、事、物互动的过程中,获得各种形式的支持,进而能抵抗压力、满足需求及增进心理上的幸福感。
比较结果:用以衡量幸福感的个人欲求包括有与他人比较、自己过去经验、与个人设定理想的比较。
短期生活事件:个体大部分时间都受到人格因素影响,因此幸福感多半可以保持在一种稳定平衡的状态,但在发生一些特别不同于过去事件的经验时,才会威胁到幸福感的平衡状态,因而改变个人幸福感。
从正向心理学的视角看幸福感
习得乐观:Diener (1984) 认为乐观是一种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他认为乐观是一个得以经由学习而来的人格特质,并对身心健康及个人成就影响极大。Seligman (2002) 强调藉由乐观作为建构美好人生强而有力的工具,可以帮助个人远离忧郁症、增进成就、促进健康,并带给自己新的自我了解,其主要技巧在于改变具有摧毁力量的自我想法,建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找到正向意义:Frankl (1969) 认为人可以透过实现叁种价值来发现生命的意义,这叁种价值分别为:
a. 创造性价值:是指透过某些工作或嗜好所建立的关係,以及生命中的付出和贡献,来找到事物的内在价值。
b. 经验性价值:是指透过对世界真、善、美的接纳和感受所经验的意义,包含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或从生活中体验爱的感觉。
c. 态度性价值:是指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例如死亡、病痛、苦难时,所衍生而来的立场,生命的短暂更彰显出意义事的重要性,让人类去思考自己为何而活,能採用 “自我超越” 的方式来反观自己,更能把握机会及珍惜时光,强化个人意义的追寻与实现。Nolen-Hoeksema 与 Davis (2002) 认为正向意义有助于正向适应,因为从负面事件中找出正向意义可以减少失落感及无助感、了解生命的价值及目的、增进幸福感并对事件重新评估,进而找到更合适的因应策略。
维持正向情绪:新进的研究发现正向情绪比负向情绪更具预防效果,并且可以促进身体健康。Fredrickson (2001) 说明欢愉、兴趣、满足、自信及爱等正向情绪,可以促进行为的方式,并能扩大人类短暂思考-行动的技能,有助于建立长期的资源并增进幸福感。
从正向心理学的角度,是否有快乐/幸福的公式?
Martin Seligman 在真实的快乐一书,将快乐定义为:H (维持快乐的长度) = S (快乐的范围广度) + V (你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 + C (你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