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星北怎么死 【书摘】束星北的课堂什么样——来自弟子友人的追
《束星北档案》一书中,他的学生和友人对束先生授课风采的回忆。
许良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20世纪40年代浙江大学物理系学生):
我第一次听束先生的课,是1939年10月在广西宜山,听他为浙大物理系二年级学生开的”力学”(即理论力学)课。上课前,听说这门课要从牛顿运动三定律讲起,我很失望。因为牛顿运动定律我已学过四遍(初中三年级的物理,高工一年级的物理课和二年级的应用力学,以及大学一年级的普通物理),以为自己早巳懂得,没有什么可学的。
而我在上大学前读过十几本关于现代物理学的通俗读物,知道一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基本知识,急于想跳过250年前牛顿的古典理论,径直学习20世纪的新物理学。想不到听了束先生的第一堂课,我觉得自己的想法完全错了,原有的自满情绪也就破灭了。
束先生讲课的最大特点是:以启发,引人深思的方式,着重深入地讲透基本物理概念和基本原理,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地理解整个理论框架。他由日常所见的自然现象出发,通过高度的抽象概括,从各个不同侧面.对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透彻的分析。
并不厌其详地动用各种垂手可及的实例.深入浅出地反复论证,使学生能够一通百通地领会、掌握基本概念。他讲课,既不用讲义,也不指定参考书,黑板上也没有可供学生抄录的工整的提纲,而只是用质朴生动的语言,从大家所熟知的现象,来阐明物理理论和思想。他举止<随意>不修边幅,说话非常随便。直率,喜欢在教室里到处走动,还爱坐在课桌上高谈阔论。
力学第一课,他先讲物体的运动,接着讲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由此引进数学上的极限和微分概念。然后着重论证,是运动的变化,而不是运动本身需要”原因”。所谓原因,是指外界影响,可以叫做“x”或“鬼”,牛顿把它叫做“力”。
以前人们,包括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都以为物体运动总需要有一个推动者在不停地推动着:伽利略和笛卡儿却发现,只有当运动状态改变时,才需要有外界的影响。就这样,他把古代运动观和近代运动观作了鲜明的对比,把哲学和物理学融为一体。
这一堂课,我听得出神.觉得茅塞顿开,精神上得到很大的享受。就这样,束先生把牛顿运动三定律足足讲了一个月,而其回味无穷,对比之下,以前我虽然学过四遍运动三定律和两遍微积分(高工二年级学第一遍),也能熟练地运用牛顿定律解决不少力学问题,但对于运动和力并没有形成清晰的物理概念,实际上是似懂非懂。
由此我才开始真正领会什么叫理论,什么叫原理……通过束先生的课,我比较彻底地理解了牛顿力学基本概念的物理内容。对于古典物理理论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开始有了欣赏能力,认识到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重要性,并且开始养成对问题穷根究底的习惯……
周志成:
束先生最反对学习上的浅尝辄止。一知半解就自以为是,多次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弄虚作假。他说,有些概念,定理或问题,乍看觉得简单,再思觉得很复杂,又再深思,复归于简单,才真正学到了东西。有些问题百思不得其解,这是难点,往往也是重点,经千思万虑.
终于把问题弄清楚了,这就一通百通,解决了你在物理上的重大疑点,能大大地前进一步。有许多物理学的见解认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不是神秘主义,也不是老师卖关子不愿说,而是你们还没有想到这一层,老师越说就越糊涂。
所以不能满足课堂上学到的,要知一反三,要紧迫不放。他还规定,做作业时,不能满足于推算出一个公式,而要讨论公式中每一项的物理意义,还要讨论公式成立的条件,在特殊条件(包括初始条件)下公式的简化等等,推动我们往深处思索。
王淦昌(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束星北讲课)既不用课文(本),也不写讲义,常常是结合日常生活中所遇到事物深入浅出讲解新概念、原理等,讲得非常透彻,学生们都爱听他讲的课,这一点我是无论如何也学不来的。”
摘录自刘海军著.束星北档案:一个天才物理学家的命运.作家出版社,2005年0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