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郑国和周王室的关系

2017-11-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郑庄公把力气都扑在了自己的封国上,自然也就很少去中央朝廷了.作为朝廷重臣,却站着茅坑不拉屎,仰仗着天子对郑国的依赖,居然目无朝廷.周平王便有

郑庄公把力气都扑在了自己的封国上,自然也就很少去中央朝廷了。作为朝廷重臣,却站着茅坑不拉屎,仰仗着天子对郑国的依赖,居然目无朝廷。周平王便有了分权给虢公忌父,以制衡郑庄公的打算。

周平王把这个打算告诉了虢公忌父,不料忌父婉拒了平王的提拔,并且向周平王指出这样做于公于私都不利于朝廷。

郑庄公虽然人不在朝,但是耳目却众多,他得知天子要分他的权,就赶来朝见天子了。名为朝见,但是对质的成分却不少。

君臣在朝上当面客套一番,相互试探。郑庄公推说自己忙于平定弟弟的叛乱,实在是不方便来朝,现在国内平定了,却听说天子要分他的权。

周平王嗅出了里面的味道,连连向郑庄公表明自己无意于分郑庄公在朝廷内的卿权。最后,为了说服郑庄公,周平王居然提出了一个惊人的方案:将太子狐作为人质,与郑国世子想交换。

郑庄公听后吓了一大跳,这可真是莫大的僭越,他如何对其他诸侯交代呢?他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这种把他放火上烤的方案的。

这时朝臣们都纷纷附议,周平王也给出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头:郑国强大,让太子狐到郑国交流学习,不算是人质。郑庄公迫于众人的压力,只好这么办了。

天子主动和诸侯交换人质,将自己降格到了与诸侯平等的地位,自废君臣之分,有诗叹曰:

腹心手足本无私,一体相猜事可嗤。交质分明同市贾,王纲从此遂陵夷。

周郑的交换人质行动,起因突然,过程奇怪,结果暧昧,周平王从头到尾究竟是如何考虑的,才做出这一奇怪的决定的呢?

乍看起来,周平王是由于郑庄公来朝的压力之下才想到派太子去郑国当人质以取信郑伯的。但这样的代价未免也太大了点,原本如秦鲁这些诸侯们就已经开始违制了,现在索性天子自己主动挑郑国越权,岂是破罐破摔?

天子居然提出要将太子作为人质送到郑国,周平王交人质给郑国一方面确实是由于王室衰微,取信于郑国这个自己的保镖。但另一方面,这对于郑国而言是一种僭越,对王室而言是自行掉价的举动,周平王这么做究竟还有什么目的呢?

周平王之前还想着削弱郑庄公,居然因为郑庄公上朝,一下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弯。更令人惊讶的是周平王提出这一方案后朝臣非但没有一个阻止的,反而都全力促成此事。

显然周平王和群臣们早已达成了一致,周郑交质是之前就安排好了的。

郑庄公上朝前后并没有其他可以影响周平王决定的事情发生,那么对于周平王对郑国前后大相径庭的态度,我们可以做出的假设只能是周平王在赌郑庄公会不会来朝对质。

不过周平王是一个很成熟的政治家,为何会对这样影响王室前途的重大决定采取这样轻率的态度呢?

周郑交质,这个暧昧的行为其实是周平王对现实的妥协,前后的判若两人反映了他内心的权衡和挣扎。依靠诸侯势力上台称王的周平王对自己和诸侯力量对比是有清醒的认识的。他明白自己虽然名义上仍是天子,但现在朝廷的地位和封国其实没有两样。

老奸巨猾的周平王自己还能够驾驭这种局面,压住诸侯。但是现在他已经年过六旬了,他不得不为自己的后代考虑前途。

周王室是靠着郑国在洛邑经营的,郑国当然还是要继续依靠下去的。但是为了防止郑国恃宠而骄,就必须要对它既拉拢又打压。周平王先是计划拉拢虢国来抗衡郑国,但是随着郑国来朝,这一计划也就破产了。

虽然郑庄公是一代枭雄,但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周平王怎么又会输给这个后生臣子呢?将太子姬狐送往郑国做人质,对郑国来说,天子已经对自己做到家了。

周平王和郑庄公,二人有着共同的曾祖父和外祖父,又是共同在洛邑搭档经营的君臣。天子现在已经做出了近乎底线的选择,郑庄公对王室的态度只能有所收敛了,并且妥善照顾姬狐这位未来天子。

有太子在郑国监视,周平王也不怕郑国会闹出什么事来。

但是事情还没有这么简单,靠良心牵制他人永远是天真的想法,更不要说是对于铁石心肠的政治家了。等到太子姬狐回国继位了,郑国还会乖乖听话么?

周平王的交换质子行动向郑国表达了拉拢之意,却是向天下发出了压制郑国的请求。周平王和郑庄公交换质子,无异于对天下诸侯宣告郑庄公目无君上,嚣张不可一世,都爬到天子头上来了。说不定就有忠于王室的诸侯对郑国发起挑战,匡扶王室。

难道不是么?郑庄公百般推脱周平王交换质子的提议就说明了一切。而且事实上,确实有人这么做了。

公元前720年,在位51年的周平王驾崩了,太子狐回国吊祭父王后居然一命呜呼了。太子狐的儿子林继位,史称周桓王。

桓王怀疑父亲的死多少与郑国对父亲的待遇有关。其实,平王在位五十一年,此时太子狐肯定也有一把年纪了,而且奔丧途中的舟车劳顿加之回到久别的宫中看到父王的遗体,难免悲伤哀痛,这么一折腾,很难说郑庄公对他的死有什么责任。

但是周桓王本就对久专朝政的郑庄公心怀疑惧,而且自己的父亲曾经还是他的人质,想必自己必然被这位臣子轻视。说白了,自己是在他的阴影和控制之下的。

对父亲身死的疑虑,对郑庄公的忌惮以及对自身尊严地位的不自信,使周桓王不听太宰周公黑肩的劝告,做出了一个草率的决定:开除郑伯的中央委员身份,劝回封地。

这一决定,彻底破坏了周平王拉拢并且控制郑国的计划。年轻气盛的周桓王认不清现实的形势,为了尊严和意气,和自己的祖父背道而驰,疏离了郑伯,又失去了对他的控制,殊不知这一行动将会进一步恶化周室的处境。

郑庄公对此自然是气不打一处来,大将高渠弥扬言要给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天子一点颜色看看。而大夫颍考叔则劝说郑庄公不要采取过激行动,忍耐一段时间,兴许周桓王会回心转意,毕竟周王室和郑国在政治上一直都是相互依存的,翻脸对抗只能是两败俱伤。

朝上众臣议论纷纷,郑庄公最后采取了头号谋臣祭足的折中方案:兵临周室疆界,借口荒年粮食不足,割取周王的麦子。

一向善于忍耐的郑庄公,这次面对他最该忍耐的对象时,却采取了主动的挑衅行动,其中未免有些文章在里头。

周郑交质让郑庄公彻底看透了朝廷的底气,他知道这个朝廷已经没有多少利用价值了,反而是朝廷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现在既然周王先提出分手,那自己翻脸单干也未尝不可。

即使到时候周桓王后悔跟自己和解了,也不过是回到原来的依附状态。但是如果去闹他天子一闹,这样还能够在天下诸侯面前再长一次脸。你们不敢干的事情我敢干,只要不是闹得太凶太过而引起诸侯公愤就可以了。所以说,这一做法在性质和程度上都正好符合了郑庄公的需要。

自此郑国和周室彻底决裂。一个老板被前任保镖抢了午饭,会有力量和胆量去教训他么?周桓王只能含恨忍受。

好在这个时候终于有诸侯帮助周天子出头了!是谁呢?卫国州吁。此时的州吁刚刚抢班夺位成功,为了巩固自己的君位,发动了五国大军前来伐郑。

政治家做事一般都考虑能够一箭双雕,将回报最大化。除了转移矛盾,树立威望外,州吁此举明显是在讨好周桓王,希望以此获得周天子对自己这位篡逆者的册封。

何以见得呢?看看州吁拉上了哪几个国家一起打过来的。陈国和蔡国,虽然是两个实力比较弱的国家,但是却相对终于周王室。鲁国这个东方最显贵的诸侯,这次是州吁花重金将它请来的,虽然它到了郑国后几乎没有任何动作。宋国是周朝仅有的三个公爵国家,又是一个大国,非常撑得起市面。当然它本身攻打郑国的动机。

这五个国家,从最南的蔡国到最北的卫国,正好对郑国形成了一个弧形的包围链,和洛邑遥相呼应。州吁这次行动就是想向周桓王显示自己的能耐,组织起一个阵容上能给周天子添彩,实力上能让他放心的反郑联盟。

卫国作为当年和郑国共同在洛邑扶立周平王的功臣,却没有获得郑国所有的政治利益。从卫武公的孙子卫桓公时起,便对骄横跋扈的郑国心怀不满。不仅收留了在郑国造反的太叔段的儿子公子滑,还险些以公子滑为借口而攻打郑国。

可以说卫国为了向王室争宠,和郑国的梁子已经结下了。到了州吁篡逆后,郑国和周王室的彻底破裂以及州吁为巩固自身地位的需要,这场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周平王当初押宝于郑庄公是否来朝的那两个决定,从现在看来其实是殊途同归的。只不过一种更为缓和,一种相对激烈,其实质都是靠其他诸侯来压制郑国。缓和有缓和的好处,代价相对比较小,激烈业有激烈的优点,效果更明显。

但是周平王的苦心还是因为周桓王的不识大体而白费了。但是现在既然平静已经被打破了,更大的风波必将接踵而至。周王室和郑国的关系将如何进一步发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