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外人士李鼎铭 抗战时期毛泽东与四位党外人士的交往
李鼎铭:“毛泽东的思想不只是他个人的意见,正是群众的意见”
1941年11月6日,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在延安大礼堂隆重开幕。出席会议的有农民、工人、干部、战士和党外民主人士。毛泽东出席开幕式并发表演说,他说: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有义务与党外人士合作,希望各参议员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精神提意见。在毛泽东的号召下,大家开动脑筋,争献抗日救国大计,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
参议员中有一位个子矮小,两眼炯炯有神,拄拐杖的老人,他就是米脂县的李鼎铭。他原是当地一位有名望的绅士,曾做过榆林中学的教员和小学校长,晚年以行医务农为生。他为人正直,同情农工,拥护共产党团结抗日的政策,被选为米脂县参议会议长,参加了这次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
毛泽东的话深深打动了李鼎铭的心。他根据陕甘宁边区老百姓负担重的情况,提出了一个“精兵简政”方案,其主要内容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抗日救国大业,政府要彻底计划经济,兵要精,政要简,行政机构要以质胜量,提高工作效能。
“精兵简政”议案提出后,遭到一些人的质疑。有人认为“提倡精兵主义,部队就不能发展”,有人甚至怀疑李鼎铭提出这个方案的动机。而毛泽东对这个提案却非常重视,他把整个提案抄到自己的本子上,用红笔圈起他认为重要的地方,还在旁边写了批语:“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会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
在议案提交大会讨论时,李鼎铭刚发完言,毛泽东就站起来,一边鼓掌一边走到台前,深刻、生动地阐述了在“鱼大水小”、经济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实行“精兵简政”的必要性,还对党内同志的宗派主义情绪进行了批评,严肃地指出我们党是为人民服务的,不论谁提出的意见,只要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办。在毛泽东的支持下,“精兵简政”议案顺利通过了。
此后,党中央不仅在陕甘宁边区先后3次实行精简整改,还把这项政策推广到党所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精兵简政的实施,对于减轻人民负担,度过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坚持持久抗战,起了重大作用。
经毛泽东提议,李鼎铭在这次参议会上,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不久,他由米脂搬家到延安时,自愿将全部家产献给了当地政府。
毛泽东对李鼎铭非常关心。李鼎铭每次来杨家岭,毛泽东工作再忙也要接见他,还经常亲自到边区政府去看望他,并指示有关部门对他生活上加以照顾。李鼎铭的大儿子在国民党统治区当差,李鼎铭想让儿子弃暗投明,回延安来参加革命工作。经毛泽东同意,边区政府派人带着李鼎铭的亲笔信,一番周折后,把李鼎铭的大儿子全家接回了延安。看到儿子安全回来,李鼎铭高兴地连声说:“共产党真行!真行!”
李鼎铭任边区政府副主席后,有一段时间,由于党内一些同志还不习惯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往往把李鼎铭当客人对待,形式上客客气气,事实上对他的职权并不尊重。李鼎铭从来没有贪求官位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任这个职务只是希望造福一方,做些实事。
现在自己的主张得不到实现,他宁可辞职回乡。李鼎铭不满的态度在工作中表露出来,引起了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和秘书长李维汉的注意。李维汉找李鼎铭谈心,态度十分诚恳,李鼎铭率直地说:“我原本不愿出来做事的,是受到毛主席在参议会上的演说的感动才出来的,在党外人士有职有权的鼓励下出来的。
任职后,政府开会要我主持时,只临时给我一个条子,什么都不给我谈,我怎么办?政府下达命令、指示,要我画圈,有的内容事先我一点也不知道,怎么办?现在同级把我当客人,下级把我当傀儡。党上有包办,政府不能决定政策。我这个副主席也不想干了。”
边区政府党组织听了李鼎铭的意见,认为他讲了心里话,党组织应该充分尊重党外人士的职权。于是商定了4条改进措施,以确保党外人士有职有权。李鼎铭很高兴,态度重新积极起来,不讲“你们党”,而讲“我们团体”了。毛泽东听了这一情况汇报后,对边区政府党组织主动搞好党内外团结的做法十分赞成。
1944年6月,中外记者参观团访问延安。英国记者斯坦因单独采访李鼎铭,当时只有一个翻译在场。当斯坦因问“你是不是有职有权”时,李鼎铭给了十分肯定的回答:“我有职有权。”李鼎铭进一步谈到:“我对于新民主主义的信仰,在我服务政府的4年中,证明是正确的了。我以为毛泽东是天才。他对于每一个问题都看得非常具体,毫无成见。毛泽东的思想不只是他个人的意见,正是群众的意见。他做的事情正是老百姓想做能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