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涓死后 为什么孙膑在马陵之战后被弃用?仅因庞涓的战死
马陵之战是继桂陵之战后孙膑又指挥的一场大战役。其中因为使用减灶计而闻名天下。这其中还有不少学问在当中。最大的问题便是为什么孙膑知道庞涓会通过灶来确定自己军队的数量。还有,庞涓为什么没有吸取第一次教训而对孙膑投鼠忌器,一般人,在对于打败过自己的人都会小心得多,追踪到三十六计中,其中便有一条是空城计,可见,在当时,空城计已经出现过,像庞涓这种统帅,中空城计的概率会比中伏击的概率高很多。
因此,如何使敌人误相信为可以轻易战胜自己这是最大的学问。
从孙膑通过减灶来误导庞涓可以看出,孙膑对庞涓相当了解,也许有句话说的好,最了解自己的正是自己的敌人,自从庞涓陷害孙膑开始,孙膑就已经把庞涓当成自己的仇人,他对庞涓的了解程度甚至超过庞涓自己对自己的了解,所谓,知己之彼,百战百胜。
桂陵之战中,魏军大败,魏国人并没有因此吸取教训,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把罪过归咎于齐军的卑鄙,这本来就是个很可笑的事,可见,当时的人们观念还停留在君子协议上面,那时候的军事指挥还没有发展成熟。
魏国战败后,一味的想复仇这是导致马陵之战又战败的原因。作为军队统帅,不能有太大的欲望,欲望太强,容易被牵着鼻子走。这一点,以廉颇做的做好,廉颇作为名将仅因为善于防守,对于一个没有攻击欲望的将领,怎么诱惑都是没用的。
桂陵之战前,魏国战无不胜,从而积累下来强大的自尊心,这种自尊心使得全国上下不能接受失败的阴影,几千年的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来的概念让他们迷失了冷静。所谓,骄兵必败。在桂陵之战失败后,魏国人一直想找机会痛击齐国一场。
由于齐国本身的地势原因,并且国力也不亚于魏国,根本找不到机会下手,难得有一次齐军远离本土进入魏国腹地,如何让其白白跑了机不再来。孙膑知道这一点,他知道庞涓不会放过自己的,所以他相信庞涓会穷追不舍。
至于为什么用减灶计,这应该归咎于他数十年来对庞涓的了解。庞涓可以作为战国前中期的名将也不是沽名钓誉的,他爱惜士兵,从不让士兵打没把握之仗,正因为如此,士兵才拥戴他。他在之前就多次通过查看对方的灶炉来确定对方的实际军兵数量及战斗力大小,这点了解应该得益于孙膑与庞涓的师兄弟关系,两人一起生活多年,对这点相当了解。
原因二,正如其他名将所言,战胜之所以胜利正是因为敌人不知道自己的厉害。庞涓作为天下第一强国的上将军,常年到处打仗,他的作战方式为众人所了解,他每打一场胜仗便意味着多用了一条计策。
反观孙膑,由于腿瘸了,一直登不上台面,在军中只能当军师而无法作为统兵大将。所以,暴露的机会少,别人根本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正是因为此,才是他获得最后胜利的原因。
马桂陵之战的共同原因就是孙膑的魄力太巨大了。实际上,围魏救赵也好,减灶计也好,都是奇袭战的经典。将军事从战场上的斗勇提升到斗智斗勇的层次。应该说,作为一个统帅,孙膑更合适;而作为将军,庞涓远比孙膑好得多。
孙膑只适合做军师,做战略家,却不能单独带兵打仗。从风格上看,庞涓行军是通过观察敌军的灶可见其用兵的谨慎,更见其害怕士兵受到损失,他是在做最大限度的保存有生力量。所以士兵拥戴他。而孙膑两次带兵打仗都是依靠牺牲士兵作为诱惑敌人的诱饵。
比如,在桂陵之战中及马陵之战中均有故意派遣战力不强的老弱之兵为前驱与魏军交战,曾记载,桂陵之战中,有一前锋将领数千人全军覆没。马陵之战中亦有此事。孙膑通过这样来给魏军一个齐军战斗力很弱的假象。
从庞涓轻易相信齐军减灶是因为军士减少可见,当时齐军为了制造这种假象肯定付出了非常沉重的代价,这种代价大到可以让敌军统帅认为自己的士兵不再相信自己的统帅,不再愿意为自己的军队卖命。
孙膑如此大的魄力能让如此大的人牺牲只为了制造一个假象,正是马陵之战最为经典的部分。马陵之战是真正可以做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战法可以称之为自杀性战略。前提要对敌人及其统帅非常的了解,并且要付出很大代价,这种魄力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也不是后人有必要学习的,后人实不可取。
齐国人也不是傻瓜,这也是为什么孙膑自从指挥了这两场战役后就被罢免不用了。作为将领,在他们眼中,打仗就应该死人的,只要打胜仗,死多少人都是值得的。
但这却不应该是一个合格的将领,一个合格的将领,应有好生之德,不以恃杀为乐。只要能够达到预定的战略目的,能减少伤亡就尽量减少。对士兵而言,一个人就是一个家庭的幸福。不管是敌我双方的士兵,也是一个妻子的丈夫,一个孩子的父亲,一个父亲母亲的儿子,一个姐妹的兄弟。也许金钱能够让所有人生活过的提高好几个档次,但永远不能还一个孩子一个父亲,不能还给一对父母的一个儿子。
优己/著 收录 《纷争》
本文系 社科哲学家、童话作家优己 原创发表
学汉语读历史,交流儿童教学与教育请找 优己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