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崔振宽 美术批评家谈崔振宽画展
"结构"和"设计"的概念差异在哪里?我体会,结构的根本性概念是整体性;再一个,结构是有纵深的。中国画中的"三远",体现了一种对纵深的空间意识,只是表达方式与西方的焦点透视不同。所以说中国画有平面性,但不是平面构成;有装饰性但不等于装饰画。
崔振宽那幅《崇山茂林图》远看近看感受不一样,"远观其势,近观其质",在不同距离上都达到了可观。这种综合很有意味,难度也相当大。他的线在平面上的交织中有一种纵深感,他是把一幅画作为大的整体来看,不是局部的设计,而是整体的结构意味。
他打破了形体平面的外轮廓,在画中找不到一根连续不断的外形线,形的意味看似弱了,但整体上的气势木能说没有结构,它不是散的,是精神内敛和充实的。
每个中国画家对他的时代都有感受,一种是生活感受带来的精神感受,再一个,是必须有笔墨感受。我撰一个词,"笔感"或"墨感"。它不是低层次的笔墨熟练,而是整体上笔和身、手、心的默契一致,随心所欲的融汇感。这种随意生发的感性因素就和预先的设计有差异。
很多人画了几十年国画,作品总觉得"木"。一个画家作画时走笔的可能性是多样的,在乱阵中以大将的气势统观全局,混而不乱的那种东西很重要。中国画的现代之路,是单纯外形式的西画引入,还是中国画自身的笔墨感性和时代感受的转换,是涉及到创作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个时期的画家,对这一时期的感受,不管是对当代生活的领悟,还是对文化历史的领悟,都应该相应地完成笔墨在画面上的转换。
李松(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这是一个很严肃、认真的画展。画家在画展前言中自称是"落伍者",我看并不落伍,他在当代山水画创作队伍中是富有传统实力的中坚画家,而且还在不断超越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不断加强着这种实力。他的画以陕西山川大地为依托,作品的大气是内在的,而不是虚有其表的。
这次展出的不少水墨山水已渐次超脱已往的实写成份,更重精神性的表现,笔墨苍莽浑厚而又清醒、抒放自由。有一幅作品画庄稼地,画得很深厚。较早画的《秋意正浓》笔墨洒脱、很随意,然而感觉很结实。
红黄色点洋洋洒洒地布满整个画面,把秋意渲染得很足,手法很现代,然而又没有远离传统。这次画展有些作品就像是以前他的一些作品的局部剪裁,取其局部却比原先的作品(这当然只是就创作的构思构图方式说的)气势更足,意境更宽、力度更强、内涵更充实,也更具有现代的感觉。
崔振宽是陕西地区第三代的山水画家。前辈的赵望云、石鲁、方济众等人把陕北黄土高原和风土人情纳入山水画题材领域,并由此拓展了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念,很好地解决了前一时代提出的艺术课题,并以他们为中心形成大西北山水画风。
现在新的一代又上来了,并且形成接力的态势。崔振宽、罗平安、张振学、赵振川,以及师从贺天健的苗重安等人,像是从不同的山坡向华岳进发,艺术上的攀登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可以多头并进,有时需要合力,有时需要互补,以共同形成、充实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艺术风貌。
陕西地区的中国画在八、九十年代又进入重新发展的时期,正不断加强着在全国当代中国画发展布局中的分量、山水、人物都是他们的强项,若能再出现像当年赵望云、石鲁那样的领头人在理论认识和艺术实践中作出新的突破,会有更加令人振奋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