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听课记录及反思
《詹天佑》听课教学反思
今天上《詹天佑》这是一篇难点较多,如何较好地突破难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地探索学习,实现旧教材新教法,确实值得探讨。上课后,我没有急于介绍时代背景,而是直接问孩子:“通过昨天的预习,你们有什么收获?”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争着发言,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知道詹天佑是个对工作十分认真负责的人。”
我很惊奇(因为孩子一般会说詹天佑是爱国、杰出的工程师),我鼓励他继续说下去。他说:“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詹天佑对工程人员要求十分严格,可见他对工作是一丝不苟的。”
说得太好了,我因势利导,再请其他同学补充,从课文哪些地方,还可以体会到,詹天佑对工作十分负责?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撑着他这样做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从詹天佑的工作态度,讲到詹天佑为人谦虚、平和(请教当地老农民,与工人同吃同住);从詹天佑的勇气(受命令于危难之中),讲到詹天佑的非凡才智(设计“人”字形线路……)。
讨论十分热烈,即使是平时很少发言的同学,也能说上一两句。特别是当谈到设计“人”字形线路时,许多孩子上台充当了讲解员,又是比,又是画,通过他们生动的讲解,形象地演示了火车爬上青龙桥的情景……不时,有同学质疑,马上有同学为他解答,从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知识,孩子们交流着彼此的情感和经验,学得不亦乐乎。在这堂课上,人人是老师,人人是学生,我,也成了他们中的一员了。
我不敢说,这就是一堂成功的课,但我却十分肯定地知道,这堂课充满了感情的交流,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在这堂课上,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孩子需要这样的课堂,因为,在这里,他们个性飞扬!
王老师的授课内容和过程:
1、 直接从谈话导入,生齐说课题,师随之板书课题:詹天佑。(听课反思:王老师教态精神,并且面带微笑。课文事先已让学生预习,直截了当的导入 避免了矫揉造作,更符合我们的常态教学)
2、初读课文: ①、请生试着凭自己的理解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课反思:“凭自己的理解”、“有感情”这两点要求看似平常,实则给学生的第一次 朗读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符合高高段年级学生实际,但是这种“有感情”的朗读还是建 立在学生的自我理解基础上的,所以这个环节的设计既可以为下文的精读做好铺垫,又能 调动学生的理解力)
②、过渡语:“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听课反思:语文老师区别于其他老师最大的特点应该是他的语言应带有语文味,语文味从 何而来,素日的积累不可少。课堂中运用成语、名言对学生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请生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詹天佑,并尝试朗读。(听课反思:此环节中,学生还是比较容易找到答案的,即课文首段第一句话“詹天佑是 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个环节中,王老师把朗读指导渗透了进去,先让学生说说此 句该读出生么感觉,再让生说说重音的位置,两位学生的单独朗读之后再请生比较两位朗 读的不同,最后全班齐读。
朗读指导从感情和形式两方面进行,我自己的课堂上,常常会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具有操作性的语言却运用不多,比如说“自豪感”该怎 么读,向王老师这样告诉学生重音位置,会让学生更能将感情具体运用。另外学生的朗读, 单独读与齐读相结合,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3、 精读课文 ① 詹天佑修建的铁路名是什么?为什么他要修筑时在国内引起渲染大波? (听课反思:此环节师引入背景——清政府执政时期的国内外形势,提示学生从文中相应 段落寻找。旨在引出课文2、3两段的研析。)
② 请生默读课文找答案,师巡回指导,并表扬某生边读边作标识,提示学生“不动笔墨不 读书”。 (听课反思:强化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同时也可暗示学生课文内容需经过思考加工才是问 题答案)
③ 默读结束,请生作答,说说自己所找的句子并说明理由。在生阐述理由过程中,自然引入文中词语“控制”,加强理解。(听课反思:五六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对于字词的教授比例相应下降,但是如何让学生去掌握理解新词,尤其是重要的新词成为一个困扰我的难题。
若直接由老师提出,让学生死记硬背,不仅单调而且效果也差。王老师的这个环节设计,可谓用心良苦。“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这句话是背景,中间的重要词汇便是“控制”。
王老师趁机再引入当时的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清政府的腐败,增强学生对列强的“愤怒感”,自然,“控制”这个词的意思便不难理解了。将词放入具体的语境中,适当引入课外知识或课文背景,是理解掌握重点字词的捷径。)
④呈现“列强张牙舞爪地瓜分中国”的一幅漫画,结合漫画合课文请生思考以下问题:列强在争夺时提出了一个什么条件?听了这个条件后你有什么想法?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听课反思:这个环节同上个环节的目的相似,让学生进一步走入文本,这几个问题并不难,大多数学生可从原文中找到答案,但是问题的设计又有层次之分,由直接到间接、由易到难,兼顾了所有学生的参与。同时,此环节同上各环节相似,趁机又引入重点词语“要挟”。)
⑤对词“要挟”的释义:点明词语——翻看《词语手册》——反复回到课文
⑥请生试读根据前面问题所得答案的句子——列强对中国的态度。并说说你朗读后的感受。(听课反思:此处又是课文的朗读指导,融入了学生的理解。)
⑦ 思考:能否删掉前文未写铁路的段落,为什么?(听课反思:此环节的设计一方面引入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更是强调了文中运用的写作手法)
⑧ 过渡: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条铁路就是一个国家的命脉,詹天佑接受了这个任命、任务,最后怎样?请看文章最后的第7自然段!(生默读)看完后,你的感觉怎么样,为什么?(听课反思:课文内容的转换、跳跃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是如何将这种指引变得自然不生硬便是考验了一个老师的功底,整堂课中,王老师的过渡语对我而言是一个极大的启示。)
4、总结:这件事给帝国主义一个有力的回击,故某处有詹天佑的塑像,看书插图,生再次齐读课文第一句。(听课反思:此处,教师将前文涉及到的三个词:控制、要挟、回击,重新串联,及回顾了重点词,又总结了课文内容,让生有个总的印象。)
5、作业:完成作业本1、2题。听完整堂课,我感受到的是老师同学生的全程参与,老师不是学生学习的替代者而是指引者,王老师的话点到为止,把更多的空间留给了学生,六年级的学生,自学能力逐渐加强,稍作点拨,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于刚接触高段语文教学的我不小的启示,将课堂留给学生,这里的文章足够我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