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修权军衔 阳新籍“无衔将军”伍修权
由于家境贫寒,伍修权的温饱问题都难解决,更别说接受教育。直到1920年, 12岁的伍修权才进入武昌一个条件极差但不收学费的"单级学校",但读三年级时, "单级学校"停办。
不过,学习勤奋并名列前茅的伍修权受老师的特别关照,进入了同样免费的武昌高等师范附属小学继续读书。1922年,伍修权的班里来了一位新老师,这位老师就是中共一大代表和湖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人陈潭秋。正是受陈潭秋的影响,伍修权渐渐变为一个初具革命思想的进步青年。1923年底,经过一年多的教育和考察,15岁的伍修权被吸收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从此正式成了革命队伍中的一员。
1925年,伍修权被党派赴莫斯科中山大学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1927年9月进入莫斯科步兵学校学习,1929年到苏联远东边疆保卫局工作,1930年转为苏联共产党(布)候补党员。1931年5月,在中国革命的困难时期,他几经努力,不畏艰险,毅然回到祖国,投入艰苦的武装斗争。回国后,伍修权即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功勋卓著的儒将
到中央苏区后,伍修权先后担任闽粤赣军区司令部参谋等职务,并参与编写了我军早期的军事教材,编译了苏军战斗条令,参加了第三、四次反"围剿";在芦丰战斗中,英勇作战,身负重伤;1933年秋,任共产国际派驻中共中央军事顾问的翻译,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1934年10月,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1月,列席遵义会议;在与"左"倾错误路线的斗争中,始终旗帜鲜明地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
遵义会议后,伍修权任红三军团副参谋长,参与组织抢渡金沙江、吴起镇、直罗镇等战役战斗。过草地时,他还提出了战胜敌人骑兵的有效战术。在红军陕甘支队期间,遵照毛主席的指示,起草了发布全军的政治训令。1936年4月,任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三师参谋长,参加了东征战斗。
抗日战争爆发后,伍修权利用其公开合法的身份,为发展党员、扩大组织等做了大量工作。1941年7月,伍修权返回延安,担任中央军委一局局长,其间参加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三次反共高潮的斗争,主持研究制定了用政治手段粉碎敌人军事进攻的方案。
抗日战争胜利后,伍修权赴东北工作,并参与筹建了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和第一所海军学校,为我海军、空军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被叶剑英称赞"文武双全"的伍修权,还是我军情报工作的卓越领导者,他非常重视对情报的搜集和研究。战争年代,他善于把隐蔽斗争手段与公开合法斗争方式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渠道捕捉有价值的情报,完成了很多特殊任务,为党中央、毛主席决策提供了大量可靠的信息资料和对策建议。
他到总参谋部工作后,大力加强情报战线的思想、组织、作风和手段建设,开拓了我军情报工作的新局面。他高度重视对世界形势的分析与研究,经常组织有关人员研讨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趋势,亲自掌握国际重大事件的动向,及时向中央提出报告和建议,为党中央、中央军委决策提供依据。
作为战争时期功勋卓著的一代儒将,伍修权在新中国成立后转入外交战线,在尖锐复杂的国际斗争中,身负重任,不辱使命,体现出了他作为一位外交家的卓然风姿。
不过,正因为建国后,伍修权已离开军队,到新的领域工作,所以,1955年为开国将领授军衔时,没有伍修权的名字。此后,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伍修权一度回到军队,但是期间未遇到评衔机会,所以未参与过军队授衔,但以其资历与贡献,被称为"无衔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