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乐晓春院士和李杏放教授来校讲学

2018-04-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4年4月7日,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乐晓春院士和李杏放教授受邀来我校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访问并分别做学术报告.化学学院党委书记卢昌宁.院长周

2014年4月7日,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乐晓春院士和李杏放教授受邀来我校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访问并分别做学术报告。化学学院党委书记卢昌宁、院长周翔、副院长胡斌、分析科学研究中心全体老师以及百余名学生参加了报告会。

学术报告之前,举行了李杏放教授受聘为武汉大学客座教授聘任仪式。聘任仪式由卢昌宁书记主持,胡斌副院长首先介绍了李杏放教授的学习和研究工作经历,周翔院长为李杏放教授颁发了武汉大学客座教授聘书,学生代表为其佩戴了武汉大学校徽。

卢昌宁书记和周翔院长分别发表讲话,对李杏放教授的加盟表示热烈欢迎,感谢李杏放教授的到来进一步充实了化学学院分析化学的科研力量,为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增添了砝码。李杏放教授表示,她很高兴能成为武大的一员,希望以此为契机展开双方的进一步合作。

聘任仪式结束后,李杏放教授作了题为Cell Electronic Sensing of Chemical Toxicity and Nanotoxicity的学术报告,她向同学们介绍了RT-CES(Real-Time Cellular Electronic Sensing)技术,这种技术能够实时观测到细胞凋亡情况。

李教授课题组关注饮用水安全,发现了一些新的致癌的饮用水消毒副产物(HBQs),并对这些新的化合物的毒性作了系统的研究:在不同浓度粒子(如大气体颗粒物,AgNPs,TiO2NPs等)培育下,通过观测细胞的生长曲线,能够为纳米粒子的生物安全性提供丰富的毒性信息。

之后,乐晓春教授作题为Interplay of Bioanalyt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的报告。他在报告中介绍了其课题组的科研方向,从砷的毒性开始,对砷在动物病理方面的影响进行研究,系统地考察了砷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砷对DNA修复的影响,并阐述了Binding-induced DNA assembly的原理和应用。

在报告会的互动环节,老师和同学们踊跃提问,气氛活跃,乐院士和李教授对师生的提问进行了详细的解答。两位教授的报告不仅为同学们展现了科研工作开展过程,还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使师生们对相关学科领域的前沿热点以及研究动态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大家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研究的兴趣。

乐晓春现任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生物分析技术和环境健康领域首席科学家,阿尔伯塔大学医学院病理和实验医学系终身教授。198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获武汉大学学士学位,1986年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得硕士学位,1993年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分析化学博士学位。

乐晓春院士在DNA损伤和修复、药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微量元素的形态分析和代谢过程、环境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

近年来,在《科学》、《美国科学院会刊》、德国《应用化学》、《美国化学会志》、《分析化学》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二百多篇。李杏放是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医学院病理和实验医学系教授。1983年获杭州大学(现为浙江大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硕士学位,1994年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环境/分析化学博士学位。

李杏放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分析化学、环境分析化学、环境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病原体的测定分析、环境污染物及药物的生物转化药物与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新型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的分析及其健康风险等研究领域获得了杰出的成就,尤其是新型饮用水消毒副产物分析技术等成果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

近年来,在德国《应用化学》、《美国化学会志》、《分析化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等著名国际刊物上发表一百多篇学术论文。(通讯员 来瑞 吴淑娟 编辑 刘晓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