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太雷人物回望 大时代大人物大气魄——观凤凰大视野回望梁启超杂感

2018-04-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梁启超,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不朽的名字.最初对他的了解,是通过中学历史课上讲的"戊戌变法"和后来有所耳闻的<少年中国说>. 百度百科上说梁是中

梁启超,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不朽的名字。最初对他的了解,是通过中学历史课上讲的“戊戌变法”和后来有所耳闻的《少年中国说》。 百度百科上说梁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这一连串的评价,足以看出他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和他一生所建立的不朽功绩。 梁启超1873年出生于广州新会,12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可谓是个天才。然而这个举人却在17岁时拜身为秀才的康有为为师,他说听了康有为的言论犹如“冷水浇背,当头一棒”。

康梁师徒领导了戊戌变法,光绪帝的知遇之恩让康一直感念,但梁在变法中的作用似乎不大,一说与他普通话太差有关。变法失败后,梁流亡日本。

后在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中,梁作为立宪派近乎唯一的代表与革命派的孙中山、章炳麟、陈天华等人辩论,然而辛亥革命爆发后,梁又转而支持革命。梁并不反对共和,只是觉得通过革命手段会带来太多的牺牲。袁世凯复辟,梁与其徒蔡锷将军联手;张勋复辟,梁又游说段祺瑞出面镇压;后又游说北洋政府参加一战,以期以战胜国的角色使国家强大;巴黎和会上列强对于中国的欺凌,他电报国内,可以说是他的电报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后退出政坛,潜心学术,甚至规定客人来访时间不能超过五分钟,取得不凡的成绩。

1929年1月19日于北京辞世。 可以说梁启超与孙中山代表了那样一个时代,梁仅凭着自己敏锐客观的思维和如利刃一样的文字,为他的时代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永远不可磨灭的节点。

他的文字,对于他的时代以及后来几代人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毛泽东、周恩来等人都对他的文章有极高的评价。但或许这样的一个时代再也不会有了,我一直相信“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当时的中国,还处于民智未开的阶段,面临的不仅仅是“国将不国”,而是“人已非人”的问题,刚刚开始觉醒的少数青年,他们渴望改变,而梁的思想在当时又可谓独树一帜、开创先河,他们需要梁这样一个精神导师,他们迫切希望在这样一个精神导师的领导下去救中国,加之梁对于国情的分析准确切中要害,文字极具煽动性,所以他才能够引领历史的潮流。

而如今的社会,信息爆炸,人们接受的信息纷繁复杂,对这些信息的理解各异,在安逸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个人主义、自私性格强烈,中国社会的民众,再难统一和团结起来了。

抛开时代不讲,反思我们个人,同样是二十几岁的青年,我们做过些什么?那样一个时代,是青年人的时代,因为只有青年极具探索和创新精神,戊戌变法时梁只有25岁,后来的张太雷牺牲时才只有29岁,就已经为中国革命的事业做了那么多的贡献,包括陈独秀周恩来等人,都是青年时期就开始思考中国的未来,就开始投身革命,影响社会,取得非凡成绩的。

这样来讲,我们的确是退步了,我很羞愧于自己二十四岁仍在求学,一事无成,甚至还要靠六十岁的父母补给生活费用,但却无力改变,现在的状况就是这样,六年小学六年高中还有六年半的大学,我真是一分一秒也没有耽搁,却发觉自己已经算是老了。

能做的或许只有尽己所能多读点书多学点知识多思考多实践以后多赚点钱,写到这不禁又是羞愧,我的理想与这些先驱们比起来就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太庸俗太市侩。 最后讲到的两件小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个是梁启超向清华校长推荐陈寅恪的故事,陈寅恪没有文凭没有著作却得到梁的推荐,说他是位怪才,“我也算是著作等身了,却没有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当时的校长竟然同意聘用了陈寅恪。

这就是学者的风度和所谓大学的风骨,那叫做“唯才是用”。由此反观如今的社会,唯学位与论文是从,否则也就不会有这么多像我这么“老”的人还辛辛苦苦的求学,不会有那么多假文凭,不会有那么多学术造假。

另外一件事梁启超很推崇西医,但当时西医刚刚进入中国不久,没有得到中国民众的普遍信任,梁也是在这个时候患了尿毒症而进入当时最著名的北京协和医院治疗,不料手术时却出现了重大的医疗事故,为了不影响西医在中国的发展,改善中国民众的医疗健康水平,梁特别出面为协和澄清,表示自己仍然在协和接受治疗仍然吃协和的药。

这样的胸怀与气度,我们有几人能有?看所谓“大家”的事迹,总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太渺小太庸俗,那种为国为民的理想和为了理想的牺牲精神,越来越少有,是社会的变化,还是我们人的退步? 最后还有一个疑问,真正推动一个社会进步的到底是政治家国学家文学家还是我们所说的工程师呢?观我国近代历史,那些推动社会变革,引领一个时代的无疑都是所谓文科出身的人,像梁启超周恩来张太雷瞿秋白等等一批人,我想这或许是因为我们的理工科只有短短一百多年历史有关吧。

当代的这些能够引领国家社会发展方向的人,或许有从理工科走出来的,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却都是政治、经济、哲学这样文科性质的。

我们有千千万万工程师们默默的工作,可以说每一项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都离不开他们的付出,但是工程师个人对于社会的贡献有多大,工程师个人所得到的社会回报又有多少呢?这样看来,仿佛从个人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来看学习理工科似乎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但是不可否认也有例外,比尔盖茨就是最好的证明,完全可以说是他这样一个工程师引领了全世界的个人计算机时代。

那么究竟我这个疑问的答案是什么呢?我还没有想清楚。 欢迎光临我的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