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欧丽娟笔记 台大公开课中提到怎样读书的零散笔记整理
读者之难 国立台湾大学老师欧丽娟在公开课讲《红楼梦》时,曾经谈到“读者之难”的问题,即作为一个读者在阅读、欣赏作品时,可能会犯的几个问题点,我觉得这对于读书而言颇有借鉴意义。
读者之难: 一、直觉反应的常识。 读者无法避免阅读是从最初接触时的直觉反应和粗浅感受开始的。
这种直觉反应属于意见层次(doxa),是消费经典的快感。只拥有最初接触时的直觉反应的读者属于初步阅读者。 作为一个深层阅读者是需要理性的,阅读是一种知识(episteme)追求,需要严谨的推论来诠释作品的力量,这样阅读作品,才能够使人视野更加开阔。
经典的一个意义就是帮助读者创造自己。
(个人理解即在阅读中不断地发现自己。) 阅读要避免自智,即执自己之意见以为真理。
二、忽略细节 从本质上说,一部作品的情节并没有主要情节与次要情节之分,任何一个情节都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
要警惕只以所谓“重要情节”为理论依据,而忽略所谓的“次要细节”。除开聚焦作品最有爆发力的部分,我们只有从整体了解作品,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才能从意见层面上升到知识层面。
文艺批评要注意作品中: 1、重复的字词、意象、行动,这是作者透露出来的意义所在。
2、对比:诸如角色、行为、价值观等范畴内的对立情况,进行比较。
3、要检阅细节 三、时代价值观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价值观。
有些现在习以为常的思想、感情,在彼时不仅仅是不做,甚至是连想都不会去想的。可能此时我们追求的,正是彼时所激烈反对的。 比如我们会不自觉地抗拒红楼梦中的伦常,但这种时代色彩浓重的伦常,却是红楼梦里面最重要的价值判断标准。
所以,作为读者,不能用自己所处时空的标准来衡量不同时代的作品。
因为不同时空出现的作品价值观念是有冲突的,所以在阅读时,不仅是个体价值观念的对抗,甚至是单个读者与整个时代价值观念的对抗。 读经典、读史书 最近在看国立台湾大学吕世浩老师在讲《史记》,在最开头的时候,吕老师讲了一些关于读书的内容,谨以笔记形式给大家分享。
一、读书与知识不等价中国人所讲的读书是要培养读书人的。
古时所说的“读书”与今日所讲的“知识”概念并不等同,古时的“读书人”与今日的“知识分子”也不同。古时读书要求的“明理”“求道”都是包含道德意味在里面的,而今日的知识则没有这个要求。
二、为什么要读经典。 1、启发智慧。
启发智慧的途径有二,一是读好书,一是接近有智慧的人。但后者往往难以保证,读书则更容易做到。 读书,读经典的书能够令人事半功倍。
无法提炼成智慧的聪明通常是无大用的。
小朱子治家格言: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2、了解人性。
今日做事多需群策群力,所以了解人性最重要。而史学经典是最好的了解人性的书籍。古时与今世面对的问题常常都是一样的,只是解决方式不同而已。
3、提升自我。 比了解别人更难的是了解自己。 三、如何挑选阅读的书籍 1、先挑自己感兴趣的书。
读书应当是一种乐趣而不是煎熬。 2、挑选含义丰富深远的书。可以先看前人的读后感,若多人认为其含义深远,那么一般都不会太差。(就像孙犁的《耕堂读书记》买书读书很多根据鲁迅开出的书单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