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荫杭的父亲 什么样的父亲 培养了杨绛

2017-08-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杨绛第二天到了学校,坚持说:"我不赞成,我不去!"为此还挨了老师狠狠的批评.虽然这并不是为了什么伟大的目标,只是一个脸皮薄.爱面子的女孩子不

杨绛第二天到了学校,坚持说:“我不赞成,我不去!”为此还挨了老师狠狠的批评。虽然这并不是为了什么伟大的目标,只是一个脸皮薄、爱面子的女孩子不肯上街去出丑,但父亲的做法在杨绛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没有遗产给子女,我只教育他们能够自立”

任《申报》副总编时,杨荫杭曾逐日在《申报》上发表“时评”和“社语”,篇幅很短,一般四五百字,在杨绛整理的《老圃遗文辑》中,收集了杨荫杭1920年到1925年间,在《申报》发表的600多篇文章,都是短小精悍的评论,当时叫“时评”和“常评”。

这些评论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这一点,从它们的标题中就可以看出。比如仅仅在1920年,谈论政局的有《今之时局》《湘事与和议》《张作霖与徐树铮》《保定会议》《我之废督观》《南军阀与北军阀》等;谈论财经的有《新银行团与军党》《新银行团与内政》《新银行团与田赋》《新银行团与铁路》《政客与灾民》《所得税》等;谈论移风易俗的有《娶妾之罪恶》《中国人嗜赌之特性》《禁烟之笑谈》《家庭改良之第一步》《早婚与滥婚》等;普及社会常识的有《论宗教》《乡曲主义与大一统主义》《内讧时代之常识》《释法》等;谈论历史借古讽今的有《谈史》《恶言考》《太平新义》《虏获品》《今小学》等。

这些杂文随笔不仅字字珠玑、篇篇锦绣,而且那信手拈来的史料功夫和发微探赜的考证本领,实在令人叹服。杨荫杭晚年倾力于《诗骚体韵》一书,可惜书稿未能留下。

父亲的刚正不阿、浩然正气,对杨绛的性格养成影响很大。杨绛曾说:“在我的一生中,我也一直努力做一个不媚上、不欺下,谨守忠恕之道的正直诚恳的人。”读大学第二年分科时,老师们都认为杨绛有条件学理科,她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说,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

她不放心:“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吗?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在父亲的指点下,她终究不顾老师的惋惜和劝导,在文理之间选择了自己喜爱的文科。学成后杨绛毕生从事创作和翻译,这也离不开父亲曾经的熏陶,因为父亲对她说:“与其写空洞无物的文章,不如翻译些外国有价值的作品。”还说:“翻译大有可为。”

杨荫杭反对置买家产,不仅是图省事,他还有一套原则:对本人来说,经营家产耗费精力,甚至把自己降为家产的奴隶;对子女来说,家产是个大害。他常说,某家少爷假如没有家产,可以有所作为,可现成“吃家当”,使他不图上进。

所以杨荫杭对杨绛等人明明白白地说过:“我没有遗产给子女,我只教育他们能够自立。”

杨荫杭还教育他的子女要“有志气”,树立大志,杨绛在中学的时候,还听她父亲讲到同乡一位姓陆的朋友有两个在交通大学读书的儿子,“那两个孩子倒是有志气的,逃出去做了共产党。”(据杨绛后来回忆,这两人就是陆定一兄弟)杨荫杭还主张自食其力,不能不劳而获,这些都给孩子的心灵塑造产生很大的影响。

抗战时期,钱锺书和杨绛、杨父同住。钱锺书自幼喜读字典,杨父发现后大乐,对女儿说:“哼哼!阿季,还有个人也在读一个字、一个字的书呢!”博学的钱锺书常感到缺乏“相谈手”,但与杨荫杭在一起,翁婿之间谈得十分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