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雷锋精神在当代的发扬与传承——写在第50个"学雷锋纪念日"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而雷锋"手里的余香"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并将代代传承和发扬下去。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发表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而后每年的这一天被定为"学雷锋纪念日",从而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轰轰烈烈的学雷锋活动。
如今,"学雷锋纪念日"已经走过了50个春秋,雷锋精神的光芒依然闪耀在中华大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 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长沙(望城)县简家塘一个贫苦农民家里。
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短短的四年多的时间里,他的爷爷、爸爸、妈妈、哥哥、弟弟五位亲人被逼迫相继死去,小雷锋不满七岁就成了孤儿。
在他短暂的生命里,雷锋做过公务员、拖拉机手,随后参军入伍,做了一名汽车兵。雷锋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事,都心甘情愿地去做。
入伍不到三年的时间里,雷锋曾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被评为节约标兵,荣获"模范共青团员",出席过沈阳部队共青团代表会议。1961年,雷锋晋升为班长,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
1962年8月15日,年仅22岁的雷锋不幸因公殉职。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没有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却值得所有人永远铭记。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
1963年3月6日,即首都各大报发表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第二天,《解放军报》独家发表了在京的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邓小平的题词手迹。
其中,周恩来总理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即使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雷锋精神仍有其永恒不衰的时代意义,并被赋予新的历史内涵。 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具体体现。
在全党全国努力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我们不应忘记对雷锋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历经了50年的洗礼和积淀,雷锋精神在时代发展中得到了升华。
当今人们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已经不仅局限于"助人为乐"和"做好事",而是逐渐演变为一种广大民众普遍认同的思想行为准则。50年来,中华大地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他们常常被称为"活雷锋"。
这似乎也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各行各业的人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奉献。雷锋精神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全国人民正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雷锋精神是无私奉献和见义勇为的现实写照。
雷锋曾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用行动践行了自己的承诺,用生命诠释了自己的人生信条。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个义举对自己而言无异于举手之劳,但对社会而言,可能就是一笔精神财富。每年,都会有很多人因助人为乐和见义勇为受到表彰,这种荣誉是对他们个人行为的褒奖,也是对社会上更多人的激励。
在雷锋精神的光辉映衬下,助人奉献、见义勇为将成为人们共同的行为选择。 雷锋精神是对岗位职责坚定不移的履行。
"革命需要我去烧木炭,我就去做张思德;革命需要我去堵枪眼,我就去做黄继光。"--这便是雷锋对待革命和工作的态度。我们每个人在工作中都需要这种精神,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履职尽责、不畏艰难、力争上游。
如果我们都能够深刻理解雷锋精神这一内涵并付诸行动,就一定能克服工作中遇到的任何困难,勇于负责、迎难而上,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自觉地践行承诺、创先争优。 雷锋精神是对广大青年刻苦学习、钻研业务的最好激励。
雷锋入伍时身小臂弱,投手榴弹不合格,于是他每天天不亮就出去练习,终于在考核中取得优秀成绩。他在日记中曾这样写道:"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
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
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无论是我们的青年教师、管理干部还是广大青年学生,都要学习雷锋的"钉子"精神,克服惰性、拒绝借口、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让自己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追求卓越。
雷锋精神是对集体主义与凝聚力的完美诠释。现代社会管理学对"团队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实践也不断证明着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正如雷锋所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无论工作还是学习,我们只有发扬集体主义精神,重视合作、加强沟通,在实践中形成合力,才能达到共同进步、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在这种为集体事业贡献力量的过程中得到了最好体现。
雷锋精神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建院7年多来,学院涌现出一批优秀典型,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他们的先进事迹在师生间广为流传,成为了雷锋精神在滨海学院校园中的完美呈现。"英雄宿管员"井延英、智擒小偷"六勇士"的见义勇为行为保证了学院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反传销一线战士"邹凌波不求回报,利用业余时间走访、编教程、做讲座,解救上千名传销被困人员;学院首位援甘青年团干部袁天民到甘肃挂职一年,组织发动全院师生为当地贫困学生捐款捐物,并为当地学校捐建了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爱心书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红十字会和三农学社等公益性社团组织多年来坚持义务志愿服务,用智慧和汗水服务师生、服务社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院毕业生积极报名参加西部计划,到国家需要的、艰苦的地方去工作、锻炼;每年更是有很多在读的同学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踊跃报名参军,投身到部队大家庭中接受历练。
正如《光明日报》日前刊发的一篇评论员文章所述:偶像雷锋的成功可以复制。
我们应该时刻铭记雷锋精神的深刻内涵与实质,不仅是追求个人在物质上的成功,更要追求社会的认同和尊重,获得精神和心灵上的富有;不仅在每年的3月5日,而要在生命的每一天,在自己工作、学习的岗位上发扬和传承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在时代发展中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