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秋子女 京剧大师张君秋之子张学浩:来武汉就是“走亲戚”
64年前的12月5日,京剧大师张君秋首次来汉演出。64年后同样的日子,他的儿子带着弟子们再度登上人民剧院的舞台。昨晚,纪念京剧大师张君秋诞辰95周年专场演出在人民剧院上演,带来由国家京剧院演员黄梅主演的全本《望江亭》。大师之子张学浩也提前赶到武汉,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他回忆起幼年随父来汉的往事:“虽然来武汉次数不多,但跟武汉戏曲界的交流一直没断过,回武汉就跟走亲戚一样!”
亲切:回武汉就是走亲戚
4日晚抵汉,第一时间走进人民剧院,张学浩四处仔细察看:“我父亲、我哥哥张学津都在这里演出过,我早就盼望着到这里来了!”他清楚地记得,他首次随父亲来汉时,年仅4岁半。那是1951年,张君秋带着一家老小从香港回到国内,在武汉呆了三个月。“我父亲和马连良先生在武汉参加了中南京剧团,我还认了著名小生演员高维廉先生做干爹。那时武汉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记忆,就是糯米包油条!太香、太好吃了!”
上世纪60年代,张君秋也曾来汉演出。张学浩说,虽然来武汉次数不多,但张家和武汉戏曲界的联系也一直没断过,“就跟走亲戚一样”。在他的记忆中,汉剧大师陈伯华当年曾多次去过他家,跟父亲一起说戏,武汉京剧院著名杨派武生高盛麟去北京演出,也曾让他受益匪浅。“武汉有我师姐王婉华,还有杨正义、张连生等好多好演员,也是京津沪之外最重要的戏码头,所以这次纪念我父亲的演出,一定要到武汉来!”
京剧名家张学浩 记者刘洪洋 摄
难忘:和父亲在天安门广场上哼戏
张学浩排行老七,父亲叫他“小七”,原本学武生。但从小在父亲身边看戏,那种耳濡目染的熏陶和培养,让他在40岁高龄时从武生改唱旦角的张派,不仅跨行,也跨越了性别。“第一次听我唱张派,前辈们给了四个字的评价:‘血浓于水’,我一听,觉得有戏。后来我在美国演出,前半场唱《白蛇传》,后面是《挑滑车》,演完给父亲打电话,他说你胆子太大。听说他后来到处跟人说这件事,我小七在美国造反呢,我就知道,他是很高兴的。”
张学浩回忆说,戏迷都说张君秋扮相好嗓子好,但有嗓子有扮相的那么多,为什么张君秋成了大家?“因为我父亲唱戏,他动情。”他学起父亲演《秦香莲》的一句台词:“这杀了人的天”,“那个腔,我年纪很小的时候听都会起鸡皮疙瘩。因为他有多年的舞台历练,才有这样举重若轻的效果。”他回忆,“文革”期间父亲离开了舞台,父子俩常常去天安门广场散步,“为什么?那里人不多,我们就坐在大柱子边上,不敢唱,只能小声哼着戏,就很满足。”
68岁的张学浩十分关心京剧的未来。他说,现在京剧发展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传承:“现在的戏曲界太浮躁,有些青年演员闹笑话,跟他说孟小冬,他问孟小冬是哪个团的?连自己的问题都搞不清楚,何谈研究剧本,怎么能成大家?”
6日晚,人民剧院还将上演《三娘教子》、《女起解》等张派经典折子戏专场,张学浩也将出演父亲最经典的《状元媒》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