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千帆胡说 戏说北大法学教授张千帆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张教授吧。如果先读了张教授的文章,看了他在各个网页上那张年轻的面带微笑的照片,你可能会由于无法按捺的敬慕之情而前往北大寻找张教授,如同好吃的鸡蛋并不一定是最潇洒的母鸡生出来一样,他和你想象的可能完全不同。
张教授通常会给人深刻的第一印象,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很多方面他都很有特点。按照我们平时的理解,一个在美国生活了16年的海归博士,任教于当今中国最为著名的学府并享受盛誉的宪法学教授,应该懂得对自己的外表包装尽一点义务。
但是,张教授却漫不经心,他经常穿着很不合身的衣衫,总是过大而显得不利索,套在身上更像一块旧布而不是一件衣服。如果不是戴着眼镜,你也许会把他当作在北大法学院楼上打扫卫生顺便还可以捡点矿泉水瓶子饮料罐卖卖的临时工。
当然,他也不是在任何场合都对自己的着装没有要求,当出席重要会议或者接受正式的电视采访,他也不失体面,为此准备了一套西服以及一条只需把头伸进去即可完事的领带。许多人可能注意到,在每一次的会议和采访中,他总是以这套深蓝西服和条纹领带面对你。看来,只要他的体型没有巨大的变化,后半生所有会议都可指望这套行头了。张教授的解释很有道理:王选先生也是如此!
张教授的另一个特点是他的年龄难以判断,据他本人说,自己很不上照,照片总是把他照得显老,所以难得有一张感到满意的。这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会在需要他本人提供照片的网页上总是钟情于十几年前拍摄的那一张:以长城为背景的半身照片,遮避了他个头略显矮小的缺点,穿着难得合身的衣服,头发乌黑茂盛,面带微笑的看着我们,看起来很年轻甚至有几分英俊,难怪是他的最爱,甚至有意考虑作为将来的遗像。
但是这一点值得商榷,如果80多岁去世还使用这样的照片,很容易误解为英年早逝,让人更添痛心;如果为了使用这张照片而人为的自我了断,显然不值。
看看现实中的他吧!头发大量减少,白发正春风吹生,如果你以为他和别的教授一样是因为学术吞噬他的黑发,那你就错了,他经过认真思考后会告诉你:因为孩子,孩子远比学术劳神费心!
实际年龄44岁的他,第一眼看起来更像54岁,然而定睛再瞧,确实也还是40左右,如果和他熟悉了,经常聊天开玩笑时,他显出了几分孩子气,好像还会更年轻一些。
顺便说说张教授的学术。虽然告别了物理学已有十几年,长期研习自然科学对他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像初恋的情人虽不没有修成婚姻正果,但是一定会在情感上打下烙印。客观、中立、冷静、理性,缜密,这些理学研究者必需具备的素养被张教授带入法学研究领域,这一点对于中国的宪法学研究尤显可贵。
因为中国的宪法长期是一纸“通向乌托邦的通行证”,是政治家和宣传工作者的宣传文件,张教授提出宪法学必需成为科学家与法学家的宪法,应该超越特定的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力,尽可能从中立与客观的视角审视宪法对社会的积极和消极作用,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努力使宪法学成为物理学或者经济学一样的“科学”。
阅读张教授的著作,你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他身体力行的努力与孜孜求索的身影。
多年的留学生涯与开阔的视野也让他自觉的把中国的宪政建设放置于整个国际化的背景之下,他的同事同行兼哥们包万超教授不吝赞美他为“我国少有的几位能应用西方法学理论研究中国公法问题的学者”。不知张教授是否欣然受用?
不要以为张教授因为忽略外表和过于理性而缺乏粉丝追捧。看看北大BBS上关于他的新闻旧闻就明白了!有人在北大某个操场上偶遇正在跑步并且对自己热情招呼的“帆哥”,在网上一显摆,立刻跟帖无数,甚至有人愤然责问为什么自己待兔数日,也没有等到“帆哥”的再次现身?另外,张教授的课和讲座颇受欢迎,但是他并不以在课堂上或讲座中谈点男女关系、明星绯闻而让人兴奋和激动,而是以严肃态度、凛然端坐、诲人不倦见长,并试图在最短时间向你传递最大的知识容量,让人感到不管有用无用,都收获多多。
有着“文理兼通,自由斗士”称号的张教授立志献身于中国的宪政事业,他对自己的选择和努力充满信心,并且坚信他正从事的事业将流芳千古,造福后代。作为朋友,我在清明节的时候为他提前编写了墓志铭:“这里躺下的人,他为中国的宪政事业呕心沥血,并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中国宪政历史的丰碑上;如果有人对此表示异议,他邀你即刻面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