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忠家谱 杨建忠:中国商人群体正脱离“实业家”身份

2017-05-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杨建忠:中国商人群体正脱离"实业家"身份 巨力集团董事长杨建忠在<中国商人>上发表文章称,中国商人群体正在逐渐脱离"实业家"的身份,现在真正

杨建忠:中国商人群体正脱离"实业家"身份 巨力集团董事长杨建忠在《中国商人》上发表文章称,中国商人群体正在逐渐脱离"实业家"的身份,现在真正以"实业家"身份继续打拼的并不算多,其中一批中国商人因为种种原因,早早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另一批则华丽转身,开始金融家或地产商的生活。

中国商人群体正在逐渐脱离"实业家"的身份。上世纪80年代初,仅仅为了养家糊口,一批个体户开办了自己的企业。但30年后,真正以"实业家"身份继续打拼的并不算多,其中一批中国商人因为种种原因,早早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另一批则华丽转身,开始金融家或地产商的生活。

然而,对中国而言,实业才是经济真正的脊梁。如果脱离实业,无论是现在炙手可热的金融业、地产业,还是现代服务业,都是浮在水面的飘萍。

世界上历史最久远的企业几乎都在日本,这虽然有点"倔",却是把企业做扎实的一种精神。中国企业如果不能踏实做好实业,很多企业最后都可能面临"无根"的局面。

当然,做好实业并不表示不能开展其他产业。新产业会帮助企业迅速扩大,没有几个新产业支撑,民营企业很难做大做强,社会对企业的认可度也不会很高。比如巨力集团涉及地产业,是因为地产项目在三四线城市资金回笼非常快,利润也很可观。

再比如新能源产业,近几年都呈几何式增长,也是未来新兴产业增长点。选择好的新产业,可以帮企业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大大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当然,新产业的经营风险也很大,一旦进入一个陌生领域,企业就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和技术,以及资金支持。

从这个角度讲,把"本专业"做好可以帮助新产业生根,成为企业的另一根脊梁。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但直到1980年,身处农村的我才感受到"不一样的空气",当时只是觉得能从吃玉米面改吃白面。

我的企业成立于1985年,因此我把1985年、1990年和1995年看成三个阶段。在1985年之前,搞企业要靠胆识,谁有胆识谁就能发展;1985年到1990年要看情商,很多问题需要"关系"才能解决;而到1990年之后,智商变成最重要的要素。

没有智慧,过去十多年积累起来的胆识、情商都将一去不复返。所以,当时那批企业能留到今天的,都是在智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对于中国民营企业而言,管理和发展没有一个特定公式,任何企业的经验都很难在其他企业上完全成功复制。唯一不变的是,对真正求上进、求发展的中国企业来说,创新都是一条绕不开的路。

我们常说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最关键的就是看有没有高新技术,是不是有高附加价值。不是"唯一",就要做到"第一";不是"独创",至少要做到"创新"。这对民营企业来说很难,需要政府、科研院所的政策扶持和支持。

此外,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还需要上下游产业的配合。比如生产锁具,就需要材料也一起进步,否则会影响企业的技术优势。现在和国际竞争对手相比,我们的材料没有优势,只能通过自己的技术来转化生产。每个企业都希望它的连带企业共同进步,因为只有这样,企业的成本才最低,技术也更有优势。 作者简介: 杨建忠,巨力集团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