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姚中秋 姚中秋教授畅谈“重新认识封建(封邦建国)制”

2018-03-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姚中秋教授畅谈"重新认识封建(封邦建国)制"    4月11日晚上六点半,"法治中国化"名家讲座系列第十三讲在恕园17号楼302室如期举行.

姚中秋教授畅谈"重新认识封建(封邦建国)制"

    4月11日晚上六点半,"法治中国化"名家讲座系列第十三讲在恕园17号楼302室如期举行。现代新儒家学者姚中秋教授以"重新认识封建制"为题,为我校法学院、人文学院师生共50多人带来了一场思想的洗礼。讲座由我院范忠信教授主持,刘练军副教授评议。法学院教师陈雅丽、李文清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陈乔见博士等亦出席。

    姚中秋教授的讲座从对过去意识形态教育下形成的关于"封建制"的错误认识说起,他说自己一直主张重新认识"封建"。姚教授的讲座共分为三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姚老师认为今日流行的中国历史观存在极大混乱,最混乱者,莫过于封建概念。封建概念的混乱导致人们完全无法正确认知中国历史、中国文明及儒家。人们泛泛以"封建专制"概括中国几千年政治历史,认为夏商周三代是奴隶制,封建制度的开端是秦朝,这都是误解。

姚教授认为,恰恰相反,夏商周三代是封建制,秦朝是封建制度的结束。三代的封建制与秦汉以后的君主制是大不一样的。姚教授认为,由于对历史定位不准确,导致我们难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因此,要重新认识中国历史、中国文明和儒家文化,皆需重新认识封建。

在第二部分,姚教授向我们展示了他对"封建"的一些新的体认。首先,姚教授对封建时期进行了新的历史定位。他认为中国从无奴隶制社会,而封建是古时人们最容易构想出的建立大型共同体的模式。尧舜即通过封建构建华夏天下。

夏、商、周三代皆为封建。西周建立了经典封建制,持续到春秋。秦之后的制度则为郡县制,这种制度的特征就是集权。接着,姚老师通过对诗、书、礼、易、春秋等"六经"文本所蕴含的封建国家的社会治理模式的全新解读,从三个方面对"封建"进行了阐述。

第一,从封建的君臣关系之性质看封建。姚教授认为那个时代的共同体基本关系就是君臣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策名委质"之类的契约关系。姚教授指出,封建制中的这种君臣关系,其实是对原始社会遗留的血缘宗法关系的一种抑制。

宗法制的本意是强调血缘关系,但封建制的宗旨是以君臣权力关系抑制氏族的父子兄弟叔侄甥舅等血缘关系的作用。君臣关系这个封建契约关系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的,君臣以义而合,不合则去。

因此,封建制下,人们不平等,但自由。所谓"封建专制"概念实际上是自相矛盾的。第二,从共同体的"共和"治理原则来看封建。姚教授认为,在封建制里,君对臣的义务有二:役与谋。谋的场所就是朝,也即君臣会议。

在君臣会议中,采取多数决来避免了君子独断的盛行。在重大国事或征战问题上还可能采用国人表决的决策机制。在封建制下,君、臣、民之间有紧密联系,人们普遍具有"共同体感"。第三,从礼与礼治来看封建制。

姚教授认为,封建制社会就是礼治社会,礼是一种习惯法体系。西周时期的礼治与西欧国家十六世纪的普通法相似。古人认为礼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因而礼不是出于任何人的意志,必须看成共同体的习惯法体系。

礼无所不在,无人不在礼制之下,包括君主,君主不得超越礼法。从这方面看古代之礼治,就是今人理解之法治,人人守礼即人人守法。所以,礼治文化是古代中国的法治文化。古人认为王权的存在乃是为了满足礼治执和维护的需要,就如西人认为国家和政府的存在乃是维护和执行法律一样。

最后姚教授倡导重新读经以重新认识封建,认识传统。他认为经书是中国政治文化的总构思。他认为,过去几千年的中国,有两个制度传统:周制传统、秦制传统,亦即封建传统、郡县传统。百年来,人们只关注秦制传统,而忽略周制传统。周制传统存于六经,所以要重读经书。只有读经,才能准确认识封建,才能准确认识儒家。准确认识封建,才有可能准确认识中国传统。在姚教授看来,准确认识儒家和中国传统,才有可能准确理解中国文明。

在评议阶段,刘练军博士以房子为喻向姚教授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建立司法权和王权分离的政治系统,犹如建立一所稳固的房子。西人注重房子的合理框架结构的建设完善,中国传统文化责仅仅注重对房子进行精美的装修。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对王权进行限制的制度设计,因而只能导致家天下王朝不断颠覆重建的轮回。

这一轮回,儒家文化负有主要责任。现今我们已无需再去走这条老路,而应该采取人类历史已经证明行之有效的法治和宪政模式。另有同学就"君权神授"、天子与天的关系,以及民主与共和的关系等问题与姚教授进行了现场讨论。姚老师对这些问题一并做出了回应。

范忠信教授最后致辞,表达了对姚教授精彩讲座的感谢,并就封建制重新认识问题谈了一些感想。他认为,今天的讲座从一个很有意思的角度探讨了封建问题,让我们看到了儒家文化的普世价值,看到了封建文化与近世民主共和的内在相通性。范教授好特别就古代中国"礼治"与近现代"法治"的内在一致性做了补充,他特别强调"礼治"从另一个角度重视"程序正义"的属性。姚中秋教授在演讲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