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三大法宝中什么最重要 医生的三大法宝和三句名言

2017-07-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最近听到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年轻人去买碗,用自己的碗与卖家的碗轻碰,均发出沉闷.浑浊的声响,他失望地摇摇头.这时老板递给他一只碗,用这只碗去碰

最近听到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年轻人去买碗,用自己的碗与卖家的碗轻碰,均发出沉闷、浑浊的声响,他失望地摇摇头。这时老板递给他一只碗,用这只碗去碰,他手里拿着的每一只碗都在轻轻的碰撞下发出清脆的声响,他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老板笑着说,道理很简单,你刚才拿来试碗的那只碗本身就是一只次品,你用它试碗那声音必然浑浊,你想得到一只好碗,首先要保证自己拿的那只也是只好碗……

恰如一只碗与另一只碗的碰撞,医生与患者的交流也需要付出真心才能得到回报。这是一个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作为医生,你对待患者的态度总是能自己左右的,带着怀疑甚至戒备之心与患者相处,患者也会以此回报你。每一个患者都可以让我们成长,无论是基础知识、临床操作还是人际交往,每看过一个病人,我们总是有所收获的。


  沟通是最好的治疗



医学鼻祖希波克拉底教导我们:“医生有三大法宝:语言、药物、手术刀。”在他看来,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是最佳的治疗。可是,现在的我们却将第一大法宝弄丢了。我们临床上的许多医生基本上只会说三句话:“怎么了?”、“去抽血吧”、“去拍片吧”。医学是“来自陌生人的关怀照顾”,医患不是简单的商业服务。

在我初入医疗界的几年,我们医院返聘的老科主任在处理与病人关系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告诉我在临床工作中,要注意细节和态度。对于第一次见面或病情复杂的患者,可以在病人床旁坐下,与他们交谈。这种面对面的交谈方式本身就可以告诉病人,你关心并重视他们,可能仅仅几分钟的查房时间,也会让病人感到你的温暖。

  用心对待病人


吴孟超院士说过:“医学是一门温暖心灵的科学,医生之于病人乃子女视于父母,其首要不在于手术做得如何流金溢彩,名扬四方,而在于如何向病人奉献天使般的温暖。”


我们医院有一个70岁的儿科医生,几十年来从未有过患者投诉,感谢信和锦旗不计其数,她在查房时喜欢一边与病人家属拉家常,一边用手触摸和检查患儿的身体。冬天查房时,总是先把手在口袋里捂热,然后再去接触患儿的身体,每次听诊都要先在手心焐热听诊器。

每次为患儿检查完之后,她都要顺手为他们拉好衣服,掖好被角。不用看病历她也能说出病人的所有信息;对复诊的患者,即使不拿初次就诊的资料,她也能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我曾将这归结于她记忆力的高超,她说七十多岁的人了,脑子肯定不如你们年轻人,只是稍微比你们用心罢了。

  医德比医术更可贵


裘法祖院士说过:“医术不论高低,医德最是重要。医生在技术上有高低之分,但在医德上必须是高尚的。一个好的医生就应该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医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医者要秉着一颗悬壶济世的心,医德有时候比医术还重要。


我们科的宋主任几十年来,找他的病人,不论贫富贵贱,他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他从不摆专家架子,每次就诊都耐心解答病人的问题,认真记下病人的细微变化。他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能让病人省一分就省一分。即使休息时间,他也在家中热情接待那些慕名而来的病人。


用真情温暖病人


医学不能治愈一切疾病,不能治愈每一个病人。作为医者,在对待病人尤其是晚期肿瘤病人,要有一种感同身受的体贴,一份宽容善良的理解,一颗诚恳专注的耐心。


在肿瘤科轮转时有一个70岁的肝癌晚期的患者,已经有了严重的黄疸、大量的腹水和多器官功能障碍,每天疼痛难忍,止痛药的需求越来越大。后来科里的一个小护士每隔2个小时就去老大爷的床边,握着大爷的手说:“大爷,忍忍,很快就过去了。”奇怪的是,每当这个小护士去安慰他的时候,他就不喊疼了,比吗啡的止痛效果都要好。关怀有时候比药物更管用,在为患者诊治的同时,让患者感受到人性的温暖,这才是对生命应有的珍视和尊重。


推己及人为对方着想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医患是战友,共同抗击病魔的袭击。医患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完全相同的。医生尊重医学规律,患者关注自身感受,我们需要缩短彼此的距离,填平此间的沟壑。


医患都应该跳出固有的思维方式,以旁观者的姿态去观察。对患者来说,在目前并不乐观的医疗环境里,能遇到一个无微不至关怀而善待患者的医生是他们的福气,其实遇到一个好的患者何尝不是医生的福气呢?有的医生一天几百的门诊量,情绪免不了会有波动,都能互相理解理解就好了。


人文精神应该是医生的基本素养,体现在医生身上有四点,一个是善良,有一颗悲悯苍生的心;一个是责任,肩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使命;一个是智慧,充满对知识的渴望;一个是品德,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医生应该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一个科学家,一个得道高僧。


我相信这个世界还是充满正能量的,绝大部分人都是善良的,人与人之间可以彼此信任。我想,做最好的医生,才能碰撞出最好的患者!
=============

本文导读:面对病人能否为他作出最优化的治疗决策,首先取决于医生的文化底蕴、道德良知,其次才是专业技术水平。作为一个好医生,除了有好医德、好医术,还需好口才。


有人说,医学一半是科技,一半是人文。单有技术而不懂人性,一定不是一个好医生;单有人文而没有技术,那也很糟糕。古希腊著名医生、被西方称为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他之所以把语言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在他看来,医生的语言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这其实是暗示效应,良好的暗示能产生非常好的作用。


美国著名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上刻着三句话:有时去治愈,经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三句话被称作是医生的三句名言。我不是医生,对这三句话无法作出正确深刻的诠释,我只说说医生应该学会说话,多安慰和开导病人,这对于治病救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医生的三句话就说死了一个人。有一位病人去找医生看病。医生的第一句话说:你的病呀,来晚了!病人一听就急了,赶紧求他:大夫呀,我们大老远慕名而来,求您想想办法吧。这时,医生来了第二句:你这个病呀,没治了!病人又求他。医生的第三句话是:你早干吗去了?病人听完这三句话,好像一盆凉水兜头浇下,心想完了!他眼皮耷拉着,头都抬不起来了。回到家,家人一看他这样子,忙问这是怎么了。


病人说:大夫说了,我来晚了,没治了,我早干吗去了。病人上午十一点半离开诊室,下午四点嘴唇发紫,晚上八点进急诊室,第二天凌晨两点就去世了。另一个例子是说几句话能救活一个人。有一个近五十岁的徐姓男子,患胆囊癌,已一年有余,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情已稳定下来,但他生性胆小、敏感。

他一般两周一复诊,有一次复诊前他妻子先悄悄与医生耳语:这两周,老徐情况不好。医生问道:何也?她答曰:您每次看完舌苔、切完脉、问完诊,都会说一句不错,上次您可能患者太多,没说什么激励的话就开方了。

他回去想,主任没说我好,我肯定出问题了,这两周就一直在犯嘀咕,吃睡都受影响了这次,医生轮到给徐先生就诊时便格外认真,切脉、察舌、问诊完毕,拍拍他的肩膀说:舌脉都不错,你其实恢复得很好,你如还有怀疑可复查一下血象等,相信一定不错,上次因为忙疏忽了,对不起徐先生听毕,憨厚而尴尬地笑了。一句不错,一切也就恢复了。


一个好的医生一定是生活经验丰富的医生,他知道人体各种功能的缺失或降低给生命带来的麻烦。他能从教科书的字里行间体会到病患的痛苦感受。面对病人能否为他作出最优化的治疗决策,首先取决于医生的文化底蕴、道德良知,其次才是专业技术水平。作为一个好医生,除了有好医德、好医术,还需好口才。因为,几句话能说活一个人,几句话也能说死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