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淼医生 推荐一篇文章——刘淼:《书店的生与死》

2017-10-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我觉得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城市,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一家像样的书店,面目也是可憎的.因为现在不管哪个城市,老城区都被毁

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我觉得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城市,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一家像样的书店,面目也是可憎的。因为现在不管哪个城市,老城区都被毁灭得差不多了,使得众多城市在单调无聊这点上毫无区别。没有了老城区,一个城市就少了些厚朴的气质,若是再没有一两家好的书店,简直是一无是处了。

郑州可能就是这么一个城市,人多,地广,城不古,怎么看都让人喜欢不起来,好在这个城市有这么一家叫作“城市之光”的书店,在一个如此乏味的城市,大约也能算是沙漠里的绿洲。

两年前我途径郑州,特地去拜访这家书店,也许是因为常常丢书,我看到许多书架上都贴有“请注意你的行为,店内装有摄像头”字样的纸条,我特地环顾了一下,并没有发现什么监视设备,不知道这样的虚张声势是否吓退了雅贼。

本月初,因为要在郑州逗留半日,实在无处可去,又去了这家书店,发现书架上的字条已经没了,但是差不多每本书都被用塑料纸加透明胶带封了起来,我只好挑那些硕果仅存的“幸存者”翻看。

从防范书被偷到防止书被翻,大约是书店终于意识到,敌人不是偷书贼,而是网络。 作为商品的书,实在太过标准,在哪里买都不会有太大差别。网络书店往往能提供较大的折扣,缺点则是无法预览图书内容,于是有读者到书店选书,到网上买书。

书店把书密封起来,也是无奈之举。我的这次书店之行,也差点空手而归,因为书毕竟都差不多,因为书店将书封了起来,我倒赌气宁愿去别处买。 相比郑州这家书店,上海的季风书园要慷慨得多,不但不会无端地给书包上塑料皮,还会将有些将一些书原本出版时所带的塑料薄膜取下,方便读者取阅。

郑州那家书店,进入之前要在门口寄包,走之前还要出示购书小票。而我每每带着包大摇大摆出入于季风书园,常常是为消磨时间而在里面翻了半天书,感觉好到了极点。

我在季风书园里也经常能遇到“同好”,不是书友,而是那些同样爱好在这里打发时间的人,常常会听到有人接起手机来,说“我在季风,待会儿国泰电影院门口见”或是“××饭店见”。

书店就是这么一个所在,虽然是消费场所,却可以在不消费的情况下消费商品。尽管网络时代来临之后,整个零售业都受到了影响,而不单单是书店行业。但别的行业,譬如服装零售,毕竟可以凭借销售人员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顾客当场买下,而书店行业,恰恰又绝少顾客同销售方的沟通。

如同好的书店会改善一个城市的面貌,越来越多的商业物业,往往也会以较低价格辟出一爿空间,以较低价格租给书店运营,为整个商场增添些文化气氛。

而季风的窘境,恰恰在于它不是处于一个复合型的物业之中,而是差不多占据了陕西南路地铁站的所有商业空间,这是因为书店曾在早年以较低价格同物业方(地铁公司)签订了十年租约,租约期满之后,租金水平早已涨到了天翻地覆的水平。

前年,合约到期时,“季风书园关张”的消息在上海引起了一番轰动,经过政府部门协调,在租金小幅度上升的情况下又延长了两年租约,这两年间,季风的经营压力依然不小,在正门的入口处,可以看到某英语培训机构的设的摊位,当有顾客走进翻书,该机构的员工即上前推销其培训课程,这样的做法显然是同季风的合作结果,不知带来的收入能否使季风的经营压力稍微舒缓。

不过我还是在郑州的城市之光书店买了一本书,书名叫《发疯的大墙》,作者是杨起初,当年的“现行反革命”,这本书是他回忆文革时期的经历所写成,16开本,没有书号,封面是那种凸凹不平带花纹的绿色纸,书名等信息都是用白纸条贴上去的,整本书看起来更像是一本会议材料,应该是由作者本人自费印行。

若不是这一本书,我的书店之行真的要无功而返了,因为那些正规出版的书在哪里都能买到,而我不愿在一家体验很差的书店消费。 按照现在图书销售的管理体制,没有书号的书算作非法出版物,无法销售,但一些机构渐渐想出了规避风险的办法,譬如把书不叫书,叫“内部资料”,或是像上述《发疯的大墙》,由作者本人放在书店寄卖,量少,应该不致引发问题。

这样的书,恰恰规避了来自网络的竞争,网络不仅仅提高信息流动,也提高了审核的效率,最起码,类似卓越当当之类的正规书店是无法在线销售这类“非法”出版物的,这就给传统书店经营带来了一丝生机。

而自古以来的书店都是如此,提供印刷出版销售一条龙服务,也就是在这个莫名其妙的时代,才有了所谓的“书号”制度,出书变得异常困难,成本不仅仅加上了“购买书号”的费用,还要面临出版机构的审查。

不借助咖啡、美语培训之类的帮助,书店若要单靠卖书生存,大概这是唯一的出路。

每日客人熙来攘往如季风之类的书店,若能卖一些独家销售的书籍,生意或许不难做,而在如今管控如此严格的出版制度之下,只能沦为卓越和当当的展示厅。由此看来,郑州那家书店的做法似乎也可以理解,不知是否书店要退回到早期新华书店时代的货架式经营模式才能幸免于难。

除此以外,书店的另一出路是做咨询,越来越多的企业或社区需要一个能与之匹配的图书馆。杭州的“枫林晚”书店已经开始这么做了,通过多年来积聚的口碑,书店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帮助阿里巴巴建立图书馆,而北京的“读易洞”书店则主要专注于帮助社区图书馆进行咨询。

以季风积聚的口碑,自然也可以走上这条道路,只可惜,上海贵为“金融中心”,整个城市居然没有几家数得上的民营企业,民企的老总处于提高员工素质的私心,或许真心愿意给员工们读些好书,国企的领导相对不太在意这个,只要员工们能把科学发展观深入落实好就行,读不读书其实无所谓。

对于季风书园,以及国内许多大大小小的书店来说,要想活下来,不仅要打赢网络,还得撑过这个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