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武警支队郑文宝 红色精神砺斗志 武警桂林支队兴安县中队继承红军传统纪实
《人民武警报》报道(卢佳庭、王玉龙、张伟)古往今来,兴安这片红色热土上曾发生过无数重大历史事件,上演了一幕幕激昂悲壮的历史剧集:秦始皇从这里统一岭南,红军在这里转危为安。武警桂林市支队兴安县中队就驻守在这被誉为“连接湘江漓水的咽喉要害,两次改写中国历史的神奇土地”的魅力名镇。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全体官兵在中队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始终把忠诚装在心中,把使命融入哨位,把责任扛在肩上,自觉发扬红军精神,模范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中队建设科学发展、持续进步。1998年至今,中队先后7次被总队评为“基层建设先进中队”,1次荣立集体三等功。
1997年1月,时任副中队长郑文宝(现任桂林市支队支队长)同志,因奋不顾身抢救在猫儿山搜寻二战援华失事飞机残骸掉入悬崖的美国之音女记者何宗安,受到国内外的高度赞誉,其本人先后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被评为第二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
深化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一心一意跟党走
矢志不渝的爱党卫国信念,源于持之以恒的理论武装。针对执勤分队的任务实际,中队采取集中授课与随机讨论,课堂灌输与现地感悟,干部导读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等方法,广泛开展“理论学习结对子”、“热点、难点问题大家辩”和“理论学习之星”评选活动,大力营造浓厚的理论学习氛围。
中队士官陈冬冬,入伍以来热爱理论学习,如饥似渴地钻研党的创新理论,坚持每月读一本理论书籍、每周写一篇理论心得、每天记几个理论观点,是中队公认的“理论专家”每次理论学习,总能听到他滔滔不绝的声音。多年来,中队官兵一心一意跟党走信念不动摇,高标准实现了两个确保。
弘扬红军精神,提升价值追求,争当革命传人
1934年11月下旬至12月初,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径兴安,以伤亡4万人的代价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四道封锁线,红军从此转危为安,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1984年,经聂荣臻元帅提议,国务院批准,在兴安县城南1公里处的狮子山,修建了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中队充分利用驻地红色资源传播红军精神。在新兵下队、新学员报道、重大节日等时机,广泛开展“战史、战例”教育,“国旗下面宣誓言,烈士墓前谈得失”等活动,引导官兵坚定信念,提升价值追求。
2009年3月底,二班长王伟强,从新兵连分配到中队,正逢中队狠抓各项建设,来自经济特区深圳的他,顿生畏惧,害怕吃苦,多次要求家人给他找关系换中队,但在一次中队组织的纪念碑园参观中,他被革命先烈视死如归,无私奉献的英雄气概折服了。
从此,他把当好忠诚卫士作为人生追求。刻苦钻研执勤技能,努力提高综合素质。2010年5月20日,王伟强同志在参与追捕犯罪嫌疑人的战斗中,面对穷凶恶极的犯罪嫌疑人,他表现英勇,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抓获一名犯罪嫌疑人,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并荣立了二等功,被桂林市评为”十佳青年卫士“。
牢记使命任务,狠抓军事训练,中心任务圆满完成。
一万次执勤可能没有情况,一次疏忽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中队坚持把职能使命、强化战斗精神作为经常性教育常抓不懈,帮助官兵树牢“执勤就是战斗、哨位就是战场”的使命意识,做到不管形势任务怎么变化、战斗队思想不变;官兵成分怎么变、战斗员要求不变。同时狠抓军事训练,针对勤训矛盾突出的实际,采取训勤结合、岗楼互换、模拟对抗等形式,紧贴任务练指挥、练技能、练战法、军事训练水平不断提高。
红军的光荣传统是永恒的光荣和力量,兴安县中队注重从中汲取营养,从红色历史中获取力量,始终保持当年红军的“精气神”,把继承发扬红军优良传统作为引导官兵成长进步、提升中队建设层次的制胜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