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背后的故事】谁能提供神舟五号发射成功背后的故事?
“神五”发射成功背后的故事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的一飞冲天,使这个原本平常的一天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个让人铭记的日子。
“神箭托神舟,神舟载神龙,神龙游太空……”,2004年10月27日,航天战略研究专家、总参谋部高级工程师孙锦云,以《航天圆梦》为题,给我校师生作了一场精彩报告,讲述了“神五”成功发射背后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出发”两个字,李继耐练了几小时
精美的幻灯片再现了航天城的美丽,弱水河畔,长满被称为“英雄树”的胡杨树。航天英雄就是在这片“英雄林”出征的。2003年10月15日5时28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广场,一身乳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走去。
他坚定地说:“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
李继耐只说了两个字:“出发!”孙锦云说,就为这两个字,李继耐练了几个小时。因为这两个字必须在杨利伟请示的话音落地后,马上干脆、果断地喊出,做到适时、适度。
杨利伟是“天生航天员”?
据说,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作为预备宇航员,一开始是排在第三位的。发射前夜,排名第一和第二的两位宇航员太兴奋没睡好觉,体力下降;加加林因为觉得没有希望了,蒙头大睡,状态反而很好,从而成为首飞宇航员。
但杨利伟并不像人们传说的那样也排在第三位,他当时就是首飞宇航员的第一位。杨利伟是10月14日,也就是发射的前一天晚上才得知自己被确定为首飞航天员的消息的。当晚8时他就睡着了,一直睡到被医生叫醒。
吃过东西,把工作程序看了一遍,5时20分出发,6时他就进入了长征2号F火箭体内,等待3个小时后的发射。整个过程中,杨利伟一直非常从容。杨利伟去年被评为十大杰出新闻人物之首,媒体对他的评价是“以从容感动中国”。
很多人都说杨利伟是天生的航天员:他身高1米66,体重66公斤,心跳每分钟76下,体温36.6度,就连按姓氏笔画为序,他在航天员中也是排在第6位。孙锦云说:“虽然我们都不迷信,但是当时却真诚地希望这些巧合的6能给他的出征带来好运。”
掏不起十亿元“船票”的英雄父亲
孙锦云在报告中还讲到了“航天英雄”杨利伟的父母。她说,当我称赞杨利伟的父母是“英雄的父母亲”时,杨利伟的父亲杨德元说:“他是我的儿子,更是祖国和人民的儿子。因为打死我也拿不出10亿元人民币来,让他到天上去逛。这可是最贵的船票啊!”
孙锦云感慨地说:“要是我的儿子到了太空,我肯定紧张得不行。可是杨利伟的父母却显得那样镇定。从杨利伟的父母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定力,这种定力,在杨利伟身上也能明显地感受到。这种定力是一个能干大事的人所具备的素质。”
幕后英雄“语录”
“一个人成就不了一个事业,但一个人可以毁了一个事业。”这是参加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来的工作人员语录中的一条。
谈到中国航天人,孙锦云不禁有些激动。为了“神五”的顺利升天,他们在幕后付出了多少艰苦的努力,做出了多么巨大的贡献啊!他们深知要实现中国几千年的“飞天梦”,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团队的力量;他们同时也深知每一个细微的疏忽都可能使几代人的事业毁于一旦。
——零故障,无缺陷,都放心。
——不存侥幸心理,不准丝毫疏忽与麻痹。
——宇航员在我心中,宇航员的生命在我手中……
为航天英雄骄傲的同时,幕后英雄的“语录”也让人无法不为之感动。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实现了我国航天领域又一次零的突破。当大家为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举国欢庆时,我们特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制导导航和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陈祖贵研究员做客北京工业大学,讲述一下“神州五号”背后的故事。
这次大型科技讲座是由北京市科协研究部主办,北京工业大学科协协办,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承办的,定于2003年10月28日(下周二)晚6:00在知新园报告厅举行。
陈祖贵,男,1938年6月1日生于四川(现重庆市)江津县,中国共产党员。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02所研究员,921工程载人飞船制导导航和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1962年大学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66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导师童世磺教授。
我国著名的航天控制专家,为国家发射成功了11颗卫星,发射并成功回收了五艘“神舟号”载人宇宙飞船。其中7颗卫星的姿态和轨道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案是由陈祖贵及其战友们负责设计的,他任方案组组长。
作为飞船制导、导航和控制系统的主任设计师,他负责技术攻关和设计工作,成功地解决了有关飞船返回控制技术的难题,飞船返回控制落点精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飞船返回控制技术的国家。出色地完成了“神舟五号”的控制任务,将飞船安全准确地控制到预定的落区,为我中华飞天圆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多次立功受奖:荣立一等功2次,二等功1次和三等功1次。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96年获航天奖,99年获“神舟一号”突出贡献奖,2002年获全国国防工业系统模范称号,2002年3月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并应邀和江主席共进晚餐,2003年1月获部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安然着陆的时刻,解放军总参谋部某气象中心接到指挥部打来的电话:“现场所有天气实况与气象预报完全吻合,感谢你们为飞船发射和回收提供了一个‘金窗口’……”
今天,回忆起“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回收过程中那些有惊无险的经历,气象人员们仍然激动不已。
发射场:冷雨突降
万事俱备,巍峨的火箭高耸戈壁滩。
然而,就在飞船发射前夜,常年干旱无雨的戈壁地区电闪雷鸣、狂风大作,用来测风速的充气飞艇刚刚升上天空,就被大风刮得无影无踪。降雨和大风,都是火箭发射的死敌。
一场为气象而专门召开的紧急会议正在进行。会上,指挥部领导对气象水文保障专家组组长、总参某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潘剑翔说:“老潘啊,现在箭在弦上,能不能发射,什么时候发射,就听你们气象指挥了。”
潘剑翔肩上的担子如有千钧。前些日子里,这位全国有名的军事气象专家辗转发射场、着陆场、北京和各个气象台站,早已掌握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关键时刻,偏偏出现了异常气象情况,确实让人感到棘手。
潘剑翔和专家组成员们再一次把所有的气象资料摆上桌面,逐一进行分析。卫星云图显示:一个高空低涡正位于发射场以北的中纬度地区,其涡后冷空气不断侵入发射场区,且速度难以预测。
能不能按时发射?气象保障组内部意见也不统一。有人认为,为了稳妥起见,应该推迟火箭的燃料加注时间。潘剑翔没有说话,推迟固然稳妥,但这就意味着飞船发射将无限期推迟,着陆时间和场地也要重新选择。目前的情况,还不至于做这样最坏的打算,只要能对涡后冷空气的移动方位和速度做出正确判断,按时发射完全可能。
自信,来自过硬的业务素质。看完气象水文分析研究报告和天气水文预报,潘剑翔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尽管当前气象条件恶劣,但在未来的某两个时段内,酒泉地区将出现良好天候,如果在这一时段完成火箭燃料加注,火箭就可以按时发射。
不出所料,10月15日9时整,飞船如期升空。
海上测控区:浪高难测
10月14日10时,飞船发射已进入倒计时。
北京,总参某部气象局。局长刘建发双眉紧锁——海上发回的消息表明,根据实地观测,测控海区浪高可能会超过6米,远远高于气象中心预报的3米。
这次飞船发射,共有10条测控船只活动在大洋之中,负责接收飞船发送回来的信息。真要是6米高的大浪,不但飞船发射要推迟,全部计划被打乱,测控船只的安全也会受到威胁。刘建发给气象中心下了一道死命令:“事关重大,13时前,你们必须为指挥部拿出科学、精确的水文预报来!”
不同时期的卫星云图迅速调用,各地的资料情报通过远程系统实现异地资源共享,远在发射场和着陆场的技术骨干坐在电脑终端前联网会商。
数值预报系统运行正常。卫星云图清晰。各地汇集的情报资料准确。在大型计算机的辅助下,再次会商与前次预报结果完全一样:飞船发射期间,测控海区浪高基本小于3米,可以满足测控船对飞船进行实时测控的要求。
12时45分,最后的预报结果送到了刘建发面前。13时整,中心《重要气象水文情况》向指挥部建议:“……根据我中心分析,15日气象水文条件符合测控要求……建议飞船按计划发射……”
事实证明,千里之外观风测浪的预报结果完全正确。
着陆场:急风间隙
10月16日6时23分,飞船在天空划出一道橘红色的光芒后,安全回到地面。
就在几个小时前,人们还心急如焚。着陆场风速持续走高,按这样的风速,难以想象飞船会出现什么样的意外。
15日22时34分,着陆场风速13.2米/秒,瞬间风速17米/秒,远远高于飞船回收的最高极限风速。16日零时40分,着陆场风速13米/秒,风向不定,仍然高于最高极限风速。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指挥部的同志不安地走动起来,纷纷向气象人员询问情况。
气象中心却稳如泰山。尽管当时风速持续偏高,他们仍冷静地向指挥部提交了气象报告:16日5—7时着陆场风速会明显减小,符合飞船回收标准,可以按计划回收。
时针指向2时整,大风还没有减弱的趋势。这个地区气候条件复杂,再加上对近地面的浅层风预报是气象领域的一个全新课题,难度很大。有关气象部门曾对这一地区前一段时间的浅层风做过预报,准确率只有30%。难道中心的预报真的出了问题?
奇迹出现了。16日凌晨4时,刚才还呼啸而过的寒风像个玩累了的孩子,开始沉沉地睡去。
凌晨5时,气象探测车的显示屏上跳动着一连串让人喜悦的数字,风速“按计划”乖乖地降至标准范围之内。
7时许,飞船着陆半个小时之后,草原上的寒风重新凛冽起来,达到12米/秒。联合指挥所里,人们拉着气象人员的手说:你们真是神机妙算、呼风唤雨!(完)
===========================
神舟号飞船 神舟号飞船是由中国研制的一种卫星式宇宙飞船。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段构成,总长8.86米,总重7790公斤。神舟号火箭是由长征2F火箭送入低轨道的。结构
推进舱
飞船的推进舱位于飞船后部,外形为圆筒状,装有4台主发动机和平移发动机,两侧装有20多平方米的主太阳能电池阵。推进舱主要用于飞船的姿态控制、变轨和制动。
返回舱
飞船的返回舱位于飞船中部,外形呈大钝头倒锥体,直径2.5米,空间约6立方米,可容纳3名航天员,是目前世界上可利用空间最大的飞船。飞船的返回舱外形按照部分升力体设计,飞船采用升力式再入方式。飞船采用圆顶降落伞回收方案,降落伞面积1200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降落伞。
轨道舱
飞船的轨道舱位于飞船前端,外形呈两端带有锥角的圆柱形,两侧装有[太阳能电池]]阵、太阳敏感器、天线和对接机构。轨道舱是宇航员在轨飞行期间的生活舱、试验舱和货舱。轨道舱具有留轨能力,可继续在轨工作半年以上。上次发射的轨道舱可以同与下一个飞船进行交会对接,这样就节省了交会对接的发射次数,降低了载人航天计划的总体费用。 飞船的附加段主要用于飞船交会对接,一般根据飞行任务内容决定是否需要附加段。
已执行任务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发射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6艘系列飞船,其中神舟五号、六号实际载人。
- [[神舟一号(1999年11月20日)-第一次测试飞行,成功实现天地往返。
- 神舟二号(2001年1月9日)-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对工程总体和各系统从发射到运行、返回、留轨的全过程进行考核,检验总体技术方案和各系统技术方案的正确性与匹配性,取得与载人飞行有关的数据和科学实验数据。
- 神舟三号(2002年3月25日)-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考核火箭逃逸功能、控制系统冗余、飞船应急救生、自主应急返回、人工控制等功能。这次任务载有模拟宇航员。
- 神舟四号(2002年12月29日)-无人状态下全面考核的一次飞行试验。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为确保航天员绝对安全,进一步完善和考核火箭、飞船、测控系统的可靠性。
- 神舟五号(2003年10月15日)-首次成功载人飞行。承载宇航员杨利伟围绕地球十四圈。
- 神舟六号(2005年10月12日)—首次进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费俊龙和聂海胜。
计划中的任务
“神五”发射成功背后的故事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的一飞冲天,使这个原本平常的一天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个让人铭记的日子。
“神箭托神舟,神舟载神龙,神龙游太空……”,2004年10月27日,航天战略研究专家、总参谋部高级工程师孙锦云,以《航天圆梦》为题,给我校师生作了一场精彩报告,讲述了“神五”成功发射背后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出发”两个字,李继耐练了几小时
精美的幻灯片再现了航天城的美丽,弱水河畔,长满被称为“英雄树”的胡杨树。航天英雄就是在这片“英雄林”出征的。2003年10月15日5时28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广场,一身乳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走去。他坚定地说:“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
李继耐只说了两个字:“出发!”孙锦云说,就为这两个字,李继耐练了几个小时。因为这两个字必须在杨利伟请示的话音落地后,马上干脆、果断地喊出,做到适时、适度。
杨利伟是“天生航天员”?
据说,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作为预备宇航员,一开始是排在第三位的。
发射前夜,排名第一和第二的两位宇航员太兴奋没睡好觉,体力下降;加加林因为觉得没有希望了,蒙头大睡,状态反而很好,从而成为首飞宇航员。
但杨利伟并不像人们传说的那样也排在第三位,他当时就是首飞宇航员的第一位。杨利伟是10月14日,也就是发射的前一天晚上才得知自己被确定为首飞航天员的消息的。当晚8时他就睡着了,一直睡到被医生叫醒。吃过东西,把工作程序看了一遍,5时20分出发,6时他就进入了长征2号F火箭体内,等待3个小时后的发射。
整个过程中,杨利伟一直非常从容。杨利伟去年被评为十大杰出新闻人物之首,媒体对他的评价是“以从容感动中国”。
很多人都说杨利伟是天生的航天员:他身高1米66,体重66公斤,心跳每分钟76下,体温36.6度,就连按姓氏笔画为序,他在航天员中也是排在第6位。孙锦云说:“虽然我们都不迷信,但是当时却真诚地希望这些巧合的6能给他的出征带来好运。”
掏不起十亿元“船票”的英雄父亲
孙锦云在报告中还讲到了“航天英雄”杨利伟的父母。她说,当我称赞杨利伟的父母是“英雄的父母亲”时,杨利伟的父亲杨德元说:“他是我的儿子,更是祖国和人民的儿子。因为打死我也拿不出10亿元人民币来,让他到天上去逛。这可是最贵的船票啊!”
孙锦云感慨地说:“要是我的儿子到了太空,我肯定紧张得不行。
可是杨利伟的父母却显得那样镇定。从杨利伟的父母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定力,这种定力,在杨利伟身上也能明显地感受到。这种定力是一个能干大事的人所具备的素质。”
幕后英雄“语录”
“一个人成就不了一个事业,但一个人可以毁了一个事业。”这是参加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来的工作人员语录中的一条。
谈到中国航天人,孙锦云不禁有些激动。为了“神五”的顺利升天,他们在幕后付出了多少艰苦的努力,做出了多么巨大的贡献啊!他们深知要实现中国几千年的“飞天梦”,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团队的力量;他们同时也深知每一个细微的疏忽都可能使几代人的事业毁于一旦。
——零故障,无缺陷,都放心。
——不存侥幸心理,不准丝毫疏忽与麻痹。
——宇航员在我心中,宇航员的生命在我手中……
为航天英雄骄傲的同时,幕后英雄的“语录”也让人无法不为之感动。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实现了我国航天领域又一次零的突破。当大家为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举国欢庆时,我们特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制导导航和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陈祖贵研究员做客北京工业大学,讲述一下“神州五号”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