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寿河湟地区 甘肃永靖 探秘河湟地区的西秦文明

2017-11-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炳灵寺位于甘肃省临夏市永靖县城西南三十五公里的大寺沟内,在杨塔乡与王台乡之间的小积石山山峰群中.一面邻水,三面环山,地势险要.黄河从这里穿越

炳灵寺位于甘肃省临夏市永靖县城西南三十五公里的大寺沟内,在杨塔乡与王台乡之间的小积石山山峰群中。一面邻水,三面环山,地势险要。黄河从这里穿越了灵秀的积石山,淘淘向东北流去。在沟内的崖壁上,密密麻麻的凿着183座窟龛,共计694座石雕,82座泥塑和900平方米的壁画,是名符其实的“深山瑰宝”。

令人惊叹的黄河石林

想到达这个声名赫赫的炳灵寺,要来到刘家峡水库的大坝上乘坐渡轮或是快艇。即便是快艇也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炳灵寺的码头,更别提来回需要八个小时的大渡轮。黄河石林,是来到炳灵寺水路的必看景色。

刘家峡水库烟波浩渺,船行期间让人心情无比开阔。当宽阔的水域忽然变窄,水的颜色有了明显的分别,两岸的石峰耸立,格局形态,在碧绿的黄河水的映衬下,分外雄浑。下船上岸,进到炳灵寺景区,抬头即可见到姊妹峰,姊妹峰又称石柱峰,矗立在积石山群峰之间,上耸天际,下接黄河,仔细看去两个石柱紧密相连,一副永不相离的样子。

石柱峰刚好处于大寺沟沟口,当地流传着姊妹峰的传说——相传释迦牟尼佛祖来此地传法,久不归家,家中母亲和姨母想念,亲自

赶来看望,发现佛陀正闭目禅定,于是只好驻足观望。时间长了,变化作了两根石峰。相传当地女人出家,即由此始。唐时释家名著《法苑珠林》中,述炳灵山峰石林:“群峰竞出,各有异势,或如宝塔,或如层楼,松柏映岩,丹青饰岫。

”郦道元的《水经注》中也明明白白的写道炳灵寺石窟所在的黄河北岸“有层山,山甚灵秀。山峰之上,立石数百丈……其下层岩峭举,壁岸无阶。悬岩之中,多石窒焉。”这部名著的记述成为了最早描述炳灵寺所处的地理环境及石林的瑰丽风光的字句。

精美绝伦的石窟艺术

佛教传入中国,分为水路和陆路两个途径,陆路传播又分为北传和南传两个方向,北传佛教又按照语言分为了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佛教经过历代高僧的弘扬,沿着河西走廊进入了中原腹地,石窟,则沿着宗教传播的路径,在路上留下了千年的痕迹和辉煌。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文化的交流,佛教的传入,几千年的传承,儒道释不停的融合融合再融合,佛教已然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甚至当佛教在其诞生地印度销声匿迹之后,仍在在我们的国土上俯拾即是。

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中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北魏、隋唐是凿窟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在唐朝时期修筑了许多大石窟,唐代以后逐渐减少。

这个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甘肃地处黄河流域,又是丝绸之路的主要途经之地,是石窟造像的博物馆,炳灵寺石窟不仅地处黄河领域,更处在河湟谷底,地理上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点,也是唐蕃古道和丝绸之路南线的交汇处。

在炳灵寺众多的洞窟中,历史最为久远的,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是坐西面东的169号窟。在石窟内,考古队员们发现了写在墙壁上的“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墨书年号。建弘,是西秦君主乞伏炽磐的年号,公元412年乞伏炽磐迁都罕(今甘肃临夏市东北)后,在此窟内大举造佛,“神仪重晖”。

从几处壁画及造像的叠压关系来看,这个洞窟开窟造像的年代实际上还要早于420年,建弘元年,仅是此窟的重修和扩建时间。而这个时间比敦煌莫高窟发现的最早题记还要早整整1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