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蒋高明教授人物专访

2018-04-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周日的校园里一片安静,一辆黑色轿车匆匆停在江南大学经编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门口.红色毛衣,条纹衬衫,鼻梁上架着银边眼镜,一副儒雅低调的学者打扮

周日的校园里一片安静,一辆黑色轿车匆匆停在江南大学经编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门口。

红色毛衣,条纹衬衫,鼻梁上架着银边眼镜,一副儒雅低调的学者打扮,车上下来的正是经编中心主任蒋高明。

熟练地打卡,开门,侃侃聊起经编界的知名企业,谙悉经编的产业和市场动向,他身上又散发着一种迥然于普通科研人员的“商人气质”。

亦儒亦商,亦庄亦谐。

的确,蒋高明既领衔主持经编行业多个科研项目,并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等诸多奖项,又熟知各地经编企业的技术需求,能与企业老板“打成一片”,“称兄道弟”……在他带领的经编中心,一大批符合市场需求的科研成果应运而生,并迅速地转化和应用到有技术需求的企业中去,一个从产到研再到产的良性循环已经建立,一座从科研通向市场的“金桥”正在搭建。

做交叉学科“老大”

“针织是女人干的活儿”,其实,上大学前,蒋高明一直都这么以为。

但谁也没想到,1979年,这个在字典里都写着“蒋高明梦想上大学”的苏北学生,在兴高采烈地越过长江,来到江南大学的前身——无锡轻工学院报到后,就稀里糊涂地跟针织打起了交道。

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再到留校任教,蒋高明执著地扎根在了针织领域。但敢想敢闯的性格,并没有让他的目光拘于业内。

“上世纪80年代,流行大学老师到企业里去讲课,到了90年代,就不讲了,为什么啊?因为有些企业里科长都已经是大学生了。”蒋高明笑着推推眼镜,语速飞快,“何去何从?我就想到了搞计算机。”

1993年,计算机技术刚刚在国内兴起。当时的蒋高明已经意识到,大学只有提供企业自身所不能企及的技术支持,才能在产业链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而纺织机械和经编技术与新兴计算机技术的交叉,恰恰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万元买了台486计算机,800元买了个索尼光驱。”当年,蒋高明在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硬是做通了爱人的工作,鼓捣起了计算机与针织专业的跨学科融合。

“我就是从这儿起家的。”走进经编中心的软件开发室,蒋高明欣慰地告诉记者,如今,在经编CAD软件设计开发方面,经编中心已经做到了国内“老大”。

早在2006年,他带队研发的“多梳拉舍尔花边花型设计与仿真系统”,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获得香港桑麻纺织科技二等奖。目前该系统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山东以及台湾地区的100多家经编企业,英文版还远销西班牙,是目前经编行业中使用最多的经编针织物CAD系统。

2009年和2010年度,他领衔主持的项目又先后荣获江苏省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忽悠学生”不如“忽悠老板”

“这是我们首次开发的高档真丝提花面料,刚跟浙江海宁一家企业签了80万元的合同。”

“这些经编设备,还有那边的纬编机,都是企业专门购置送给我们中心的。”

在经编中心的产品实验室,几乎每项技术每台设备都与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服务企业,服务社会”。一直以来,与企业技术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与产业界和市场的紧密接触,都是从事科研的蒋高明秉承的原则和引以为傲之处。

与一直呆在学校做科研的教授不同,曾有过的短暂的“下海”经历和敏锐的眼光,让蒋高明对企业和市场,对应用型学科的科研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光会‘忽悠’学生不行,得在学术界和产业界都有影响,‘忽悠’得了老板才是本事。”

每年,他只有一半时间会呆在学校,另一半时间则频繁出现在国内大大小小的针织或纺机制造企业。

在经编中心的产品开发室和花型设计室,记者看到,根据不同企业的生产技术需求,从棉氨纶经编产品、经编人体修补网到金属化纺织品、水溶性PVA纤维网管、衬垫用的经编间隔织物,再到用于烤箱的复合材料,用于风力发电机叶片的经编材料和用于特殊行业的阻燃衣乃至军用服装……中心研发的各种各样的经编产品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中心的艺术设计团队每季度向国内花边生产企业推出蕾丝花型设计稿数百余张,并发表相关研究论文,以此来推进国内拉舍尔花边整体设计水平的提高。

“有了名气,企业自己就会找来”。谈到与美国强生合作开发的经编疝修补网,蒋高明很自豪,“强生就是主动找到我们合作的。”同时,经编中心还与常州润源经编机械公司共同成立了无缝内衣研发中心,开发出国内首台无缝内衣机;二者合作生产的蕾丝花边机,使德国公司垄断的机器售价由800—1000万元下降到400—500万元。

“与企业家打交道,得先交朋友。”蒋高明似乎天生有着与企业老板们“打成一片”的本领。

不仅在科研和生产领域进行技术合作,开朗健谈的蒋高明更是与许多经编行业的老板们交上了朋友。

“这是老三,这是老四……”指着办公室的墙上贴的一张合影照片,他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起了他加入的由企业老板们自发组成的“经编兄弟联盟”,“我们的感情很深,无论哪个兄弟家里有婚丧嫁娶我都会去……”

征服世界的“野心”

除了与国内公司的频繁互动,“走出去”到国外知名企业的学习交流也对蒋高明及其带领的经编中心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0年,蒋高明由导师宗平生教授推荐,被派往德国德累斯顿大学进修学习。2001年5月,蒋高明与业内著名的德国卡尔迈耶纺织机械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在江南大学创立了经编研究中心。

“‘傍大款’是对的。”回首与卡尔迈耶公司十年的合作之路,蒋高明如是感慨。

“大公司的管理开发理念都是比较新的。”他说,“记得第一次去德国公司参观,我就奇怪为什么他们还设有化学部,后来才弄明白是考虑到织机要在不同环境中使用,要研究温度湿度变化对织机寿命的影响;还有一次去日本三菱参观,发现那里的经编布从车间到仓库的过程竟然都是自动的……”

“我们上下班都要打卡,一周是6天工作日。”正是借鉴国际大公司的管理经验,经编中心不同于一般的高校研究中心,实行严格的企业化管理。对此,蒋高明认为,“与企业一样,团队建设是研究中心成功运作的关键环节。”

“创新同样也要国际化。”与国际大公司的合作,不仅在管理和科研方面丰盈着蒋高明的头脑,更激发着他成就更强事业的“野心”——

“中国是纺织大国,十年的时间内要变成强国,任务艰巨。在纺机制造领域,很多高端设备依然被国外控制,因此先进装备是第一位的。”为此,蒋高明投身到了“数控化针织加工设备”的研发中,并正在积极申报“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他还筹划着将中心的研究领域从经编扩展到纬编,将中心创办的《现代经编》杂志相应更名为《现代针织》。

目前,从计算机工程到自动化控制到艺术设计,经编中心的队伍里已经有40多名研发和工程化人员,30多名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此外,在蒋高明的带领下,经编中心还每年为企业培训技术人员150多人,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45期培训班,受训人数2000余名,受训企业100多家,成为中国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经编培训基地。

用管理锤炼科研队伍,以技术带动产业发展,靠平台联通科研与市场。进入“十二五”,在产学研融合发展、企业与高校协同创新的道路上,人们期待着,有更多驰骋“经纬世界”的蒋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