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盲童马成的音乐会:眼虽失明,心有灵犀

2018-01-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这是马成人生的第一台专场音乐会,名字叫"心有灵犀".王永德老师说:"眼虽失明,心有灵犀.只有用心演奏,才能打动人心,引发共鸣." 马成才13岁,虽然长了1米7几的大高个儿,脸上却稚气未脱.9月24日,他在贺绿汀音乐厅的舞台上拉起<二泉映月>,全场观众屏住呼吸."他的演奏如泣如诉,总能让人动容."已经有50年执教生涯的二胡教育家王永德说.音乐会上与马成同台的还有一个70几人的乐队,全是来自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的孩子,平均年龄只有12岁.

这是马成人生的第一台专场音乐会,名字叫“心有灵犀”。王永德老师说:“眼虽失明,心有灵犀。只有用心演奏,才能打动人心,引发共鸣。”

马成才13岁,虽然长了1米7几的大高个儿,脸上却稚气未脱。9月24日,他在贺绿汀音乐厅的舞台上拉起《二泉映月》,全场观众屏住呼吸。“他的演奏如泣如诉,总能让人动容。”已经有50年执教生涯的二胡教育家王永德说。音乐会上与马成同台的还有一个70几人的乐队,全是来自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的孩子,平均年龄只有12岁。下半场一曲二胡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引来《梁祝》作曲家之一何占豪亲自登台指挥。

上音王永德教授为盲童马成介绍曲目。

马成出生在江苏兴化市戴南镇,先天失明。他小时候就喜欢拨弄各种各样的乐器。在南京市盲人学校求学期间,马成在琴行里遇到一位二胡老师,因为赏识他的灵气,主动到他家免费教他二胡。2012年,马成经当时泰州高港区文化馆馆长孙长奋的介绍,拜到上海音乐学院王永德教授门下,马成一家也随之迁到上海生活。王勇德还记得,第一次见到马成,是在2012年3月的一天,天下着大雨,孙长奋带着马成一家来拜访。“当时马成的基本功并不好,打动我的是他的天赋和悟性,跟他说什么他反应很快,记忆力也很好。其次,这个孩子特别单纯朴实,眼睛看不见,但心却很明亮,是个可塑之才。他的父母为了将孩子培养成才,四处奔波,这种牺牲精神让我非常感动。”

就这样,马成一边在上海市盲童学校学习,一边跟着王永德和他的学生高韶青等人学习二胡。因为眼睛看不到,老师要花费更多心力,马成也要付出更多努力。每次上课,父亲马一鸣都会全程跟随,拿录音机将老师的讲授和示范录下来,回去一遍遍放给马成听。

马成的生活简单至极,每天放学后拉一个小时琴,周末每天平均拉4-5个小时。靠着勤奋和悟性,靠着汲取各家长处,马成进步飞速。这个暑假,马成在新加坡“南洋国际音乐大赛”一举获得非专业少年组金奖第一名和非专业华乐组总冠军,在“敦煌杯”第四届北京国际器乐大赛上荣获业余A组金奖,还在“第九届全国残疾人汇演”上荣获器乐类一等奖。父亲马一鸣说:“在新加坡获奖的时候,我掺着马成走向领奖台,内心特别激动,那一刻我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王永德说:“你听马成拉《流浪者之歌》,这是由小提琴曲改编的曲目,相当困难,一般专业的大学生还拉不到位,他却驾驭得很自然。《第二二胡狂想曲》,技术难度非常高,他无论音准节奏都掌握得很好,酣畅淋漓。你再听他拉《宝玉哭灵》,一个小孩子,竟能拉得那么深情,难以置信。”

马成最喜欢的作品,是阿炳的《二泉映月》和孙文明的《流波曲》。他说:“王老师跟我说,拉《二泉映月》,你要拉出阿炳一生的坎坷,一步三颤,这给我很大的启发。挺神奇的,也许是因为这两位作曲家也是盲人,我特别能感同身受。这两首曲子凝结了他们的一生,我能从音乐里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和意志。我从来不觉得眼睛看不到是什么缺陷,我有音乐,还有许多人的爱。”

这是马成人生中第一场专场音乐会,由王永德和他的学生们精心筹备,音乐会的名字叫“心有灵犀”。王永德说:“眼虽失明,心有灵犀。只有用心演奏,才能打动人心,引发共鸣。马成这样勤奋又有天分的孩子,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爱。我希望他能进入专业音乐院校接受专业学习,成为一个有才华和个性的二胡演奏家。但专业院校能否接纳他,如何培养他,仍是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