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海和夫人 《资本人物》登海种业董事长 李登海
他是农民出身的科技奇才。 “他是个农民,我说我也是个农民,外国人能办到的事我们中国人就能办到。” 他是中国杂交玉米之父。 “我这人有一个好处,越在困难的时候怎么样提高我们的勇气,我觉得我自己再干、再重新干。
失败的过程当中孕育我们成功者必须有的一种素质。 他现在身家十亿,成为中国科学家首富。 “我就经常和别人说,说这句话,我希望别人能超过我,但是我永远想超过别人。
” 《资本人物》之李登海——玉米地里的亿万富翁 李登海,1949年11月出生。现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全国人大第八届、第九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
他在紧凑型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为自己赢得了成功,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承认和尊重。 2005年4月18日,“登海种业”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李登海,这位与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并称为“南袁北李”的“杂交玉米之父”,第一次被资本市场衡量出身价:由于直接和间接拥有占总股本的56.
27%的登海种业4951.76万股的股份,李登海成为中国科学家当中的首富,其“纸上财富”超过10亿元。
宗 欢:在4月18日这一天,对您来说应该是特别的一天,因为这一天,登海种业就上市了,然后这也是你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您在敲响上市钟的时候,你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李登海:在敲响钟的时候,既是兴奋,又是激动,但我觉得非常有压力,压力就是如何在种子市场做大做强的问题,如何加快做大做强的问题,怎么能更好地有效地把募集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去,用在发挥我们产业最大职能方面去。
李登海,从小生长在山东莱州市西由镇的后邓村。70年代初,由于品种老化、以及种植模式落后等原因,当时后邓村乃至整个胶东的玉米亩产都要比小麦低,农民们都感叹地说:“大粒的玉米打不过小粒的小麦!
”。但是李登海不信这个邪,他在一次次试验当中寻找答案和出路。 宗 欢:那当时为什么会想到一定要做这个玉米种子的研究工作呢? 李登海:在六十年代初、五十年代末,我国遭受自然灾害。
当时我在农村,和我母亲在农村生活得非常艰苦。当时自然灾害来了以后,我吃过树皮、吃过水草、吃过玉米棒子,吃过草根。但是我觉得,中国人解决温饱问题是个大事,不光是当代的事,而是历代我们国家都是大事,要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
李登海:当时我看到我们村里呢,是我们二十七个人民公社当中产量最低的一个单位。小麦才二百三十多斤,玉米是二百七八十斤,亩产啊,产量很低啊,后来收成比较好的时候,每个人才吃到六十斤小麦,这个情况,非常那个……这个温饱问题解决不了,所以后来我参加了我们的科研队,农业的科研队,在这过程当中,参加农科队当中,我们经常出去学习啊、参观啊,提高我们自己的水平。
后来我从一个资料上看到美国的那个,外国的资料吧,特别是美国的一个杂交种。
我看到美国先锋公司的一个资料,当时它那个老板,也是个农民,他创建了美国最大的种业公司——先锋种业公司,是搞玉米的。当时他的玉米产量是两千五百斤,一亩地达到两千五百斤,而我们的产量是二三百斤产量,他的高产水平,给我展现了一个非常高的理想,一个目标:我们才二三百斤,人家已经达到了两千五百斤的水平。
当时我就觉得,怎么样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问题。而且他也是一个农民,后来他创建了美国的先锋种业公司,先锋种业公司是他创建的,后来他当了农业部长,后来当了国家的副总统,就是华莱氏。
当时我就觉得,他是个农民,我说我也是个中国的农民,外国人能办到的事我们中国人就能够办到。
就这样,李登海以美国的华莱氏为榜样,开始了玉米的高产研究。1972年,身为农科队队长的李登海,第一次试种了玉米杂交种;到了第二年,谁也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李登海试种的夏玉米获得了史无前例的丰收。
宗 欢:在您24岁的时候,您当时培育的那个新品种,当时的亩产是高达620公斤 ,这件事情就震动你们全县啊,您就一下成名人了,对吧?那这个事情,当时研究这个种子是不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呢,还是付出了很多艰辛的劳动? 李登海:当时我们自己还没研究出品种来,当时我们种的是农家的品种,当时我们都有自留地,农民都有自留地,都种自己的农家品种,后来我们国家推广杂交种,推广杂交种的过程当中,我就发现比农家品种产量高,后来我们就把全国最好的品种都引来,来进行高产栽培,怎么种能把产量上去。
这有品种了,就好比有一部汽车,怎么能把这汽车开得又稳又快,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它的最大时速。
就是说,我们有的品种,怎么样让它达到高产,怎么去种植,这个过程当中,我就开始了探索。 玉米高产的探索,让李登海痴迷,同时他也感觉到,如果想把农业研究透,自己的水平还不够,必须到高等学府去学习相关的知识。
就在1973年,也就是他种的夏玉米获得丰收的同一年,李登海跨进了莱阳农学院的大门。 宗 欢:您在那里面学习的话,您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李登海:当时我是农科队队长,在这过程当中现在看应该学东西,因为我有一个最终的目标,就是怎么样探索中国的玉米高产的道路,所以在这过程上,牵涉到土壤肥料学、遗传学、病虫防治治保学、植物生理学……好多的学科,你这方面都得明白。
李登海:学习了一年以后,我觉得我自己有体会。
后来我和我们的(人民公社)职工说,我说我的体会就是,我现在才打开农业的大门,农业科学的大门,才迈进一只脚,另一只脚还在外面。你们还在那胡同里,还不知道哪里是门,还不知道。
我觉得农业方面的科学,它是确确实实的,非常深。 从莱阳农学院学成回乡之后,李登海开始了紧凑型玉米的研究。1979年,李登海培育的第一个紧凑型玉米高产良种“掖单2号”问世,亩产空前地达到了776公斤,一举突破了中国玉米单产的历史最高纪录。
作为农业科技人才的典型,李登海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嘉奖和提拔。 宗 欢:我记得当时还是应该是有一个小插曲,因为当时您这个掖单2号研发成功以后,国家也给你一个很好的待遇,也就是您全家都农转非了。
您当时还是那个县科委的副主任吧?但是您待了六天就不干了。为什么呀? 李登海:我做出一定成绩以后,从国家和党来讲,都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把我也提干了,到科委当了科委的副主任,从农民到国家干部的过程,是大家都非常追求的事。
后来我觉得要干个大事业,要更好地实现我自己的事业目标,怎样给国家和人民多做一点贡献。当时我就觉得,这个不行,我不能干这个(县科委副主任),我有这个能力,去达到我的奋斗目标。
像我母亲(从农村)出来以后,后悔出来了,当时进那个非农业户口非常了不起,但出来以后,我觉得不行。人家国家的科研单位,都有自己的试验地、都有助手、都有非常好的设施,我(没有这些条件)不行啊。
后来没有地怎么办呢?正好当时我们是分田到户的时候, 李登海:你没有地不能搞育种。因为我出来了,后来我把我母亲的户口又迁回到农村去,有这个资格才可能要到比较多的试验地,同样情况可以要到比较多的地,来进行科研工作。
不容易,这个事。 宗 欢:但是当时您也是很风光的,因为这个掖单2号出来的时候,亩产量是突破了776公斤,当时是首创了我国夏玉米单产的一个记录。
那会不会当时很多人找你买玉米种子呢? 李登海:当时没有知识产权保护,什么都没有,我们是给国家做贡献的。所以(掖单2号)这个品种选育出来以后,这个品种必须给国家种子管理公司、种子管理站,这个种站由国家来进行生产。
当时因为没有这个知识产权保护啊,不像现在有这个知识产权保护了,所以我们这个品种出来以后就被拿走了,给了我们……当时我记得是,给了几万块钱补贴。 李登海:我再跟你举个例子,后来我们出了掖单12号、13号出口到日本,我们的种子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国外的营销权。
我们自己的品种生产出来以后,这个品种交给谁呢?就交给当地,你必须交给当地种站,那我们又不是国家的科研单位,我们是农村成长起来的一个单位,我们国家不能给我们单出一个政策,所以我们也没办法,你不交给它不行。
我们没有这个资本积累的条件,所以我们无偿地贡献给社会。像我刚才讲的出口到日本的品种,由莱州市的种子公司,市里的、市政府的公司、县的种子公司进行生产,四块钱一公斤给了中国种子公司,中国种子公司呢,在天津港包装以后,在天津港一交货,三美元,三美元一公斤。
那么这钱呢,是中国种子公司挣去了,因为中国种子公司有出口权啊,莱州市呢它也挣了几毛钱,我们是一分钱捞不到啊。
这是当时的情况,所以我们没有资本积累的这种条件,但是我一切都给国家做贡献。 宗 欢:那您当时看这样一个情况,是不是就想,我是不是要做个企业家?用我自己研究出来的种子,为我做一些利润、为我创造一些财富呢? 李登海:你说得很好,就这个情况呢,一直到1984年改革开放以后,当时我是烟台市的市委委员,从农村出来以后,上莱阳农学院进修,参加了党代会议,受到教育的机会就比较多了,学习的机会比较多了,鼓励我们共产党员在改革当中,“宁可在改革当中犯错误,但不可不改革”。
在那个情况下,怎么样冲破原来的思想框框。我觉得我是共产党员,一个年轻的在党的培养下的农村青年,怎么去发展。
我看到国外的市场经济的种子公司,他们把科研、生产、推广、销售四大系统编到一起去,就是种子产业化。产品的研发、生产、加工到销售市场,都是由一个公司来完成。而我们国家当时是条条框框的,四个部门分成,搞科研的不搞生产、搞生产的不搞推广、搞推广的不搞销售,而且销售挣的钱还不给搞科研的,都要国家的钱,都奢望国家的钱。
而且实践当中呢,这个品种生产出来了,他那边还不卖,就影响科研成果的转化。
于是李登海决定不向国家伸手、不向集体要钱,自负盈亏搞科研。1985年4月,他创办起了一个集科研、生产、推广、经营于一体的我国第一个农业民办科研单位——山东莱州市玉米研究所。1993年5月升格为莱州市农业科学院,下设玉米、小麦、蔬菜、果树四个研究所和一个负责推广经营的种子公司。
种子公司的出现,为后来的登海种业打下了基础。 宗 欢:那在85年的时候,当时您创办这个莱州市玉米研究所的时候,当时您应该是没有什么资金的吧?当您研究的话,是需要经费的呀,这个钱从哪里来呢? 李登海:我们当时创办的时候没有钱,我把家里多年积蓄的钱拿出来。
宗 欢:大概多少钱? 李登海:两万块钱,一开始是这样的。
当年我们就挣了十多万块钱。 李登海:挣十多万块钱,是当时搞的科研经费,就是把我们当时最好的品种给生产出来,输送给社会当中去,非常廉价地换取的经费。因为国家不能给我们科研经费,因为我们不是国家的研究所。
当时我们想在这样的情况下,闯出一条路来,当时我就觉得借助国外产业化发展的模式,我就想在这个科研体制改革当中,闯出一条路子来。 李登海:没办法,我们靠生产一部分种子来养活我们自己,以科研养科研,当时我们是这样想的。
宗 欢:当时在这个玉米的培育过程中,你曾经遭受过一次很大的自然灾害,那您能跟我们说一下这个事情的前后经过吗? 李登海:我们每年要进行一次高产攻关研究的新的探索,每年只有一次机会,每年我就搞10块到20块的玉米高产田,不同的品种采取不同的种植方法,我们向着世界的记录进军,有一次那一年我们长得非常好的玉米,参观的人每天都是太多了,长得非常好,9月1号,突然我们的西部,北部的云彩往南走,南部的云彩往北来,很快形成一个烟柱起来了,当时我一看不好,心里非常担心这个事,我就拿着照相机把当时景象照下来了,照下来我就往家跑,我们觉得这是龙卷风性质的,当时是四万多间房子都摧毁了,这么大的树都拔起来了。
我从地里看了以后,这是没办法,真是不可抗拒,非常担心,我就跑到生产队的小茅草屋,看着外面天昏地暗的,就这个情况,心里非常难过。一开始下的冰雹,狂风来了是冰雹,我从外面拾了个冰雹过来量量,7公分直径,我照了相,7公分,这一年我又完了。
当时我拿着冰雹以后,看着外面的狂风暴雨,我心里也碎了。我当时拿着笔在报纸上写了这么几个字:肝裂心碎。难过得…… 李登海:所以农业的研究非常不容易,但是当时那个情况下,我在地里踩那个水,我看那个天,我就觉得,真是……感情是觉得,泪哗哗地流,但是在这过程当中,我这人有一个好处,越在困难的时候怎么样提高我们的勇气,我觉得我自己再干、再重新干。
失败的过程当中孕育我们成功者必须有的一种素质。就是失败不害怕,就是一定要在走向成功当中,害怕没有这种信心、没有这种志气。在这问题上锻炼了我,比较困难或者在失败的过程当中,我想再度地去发展。
我就经常和别人说,说这句话,我希望别人能超过我,但是我永远想超过别人。 李登海:在世界高产玉米这块呢,实际上只有两个人把它干起来了。一个美国先锋公司,一个我,而且我告诉你今年的信息情况,在全国的品种中,除了美国先锋的就是我们的,我们国家各大公司、包括下面的公司,它们吹来吹去,谁能和美国的公司竞争啊? 宗 欢:你们和先锋有多大的差距? 李登海:差不多,不太大,但是有差距。
它是多年形成的选育、分育体系,它种子资源比较丰富,而且它研发能力比较强,美国它的体制管理都是相当不错的,它整体管理都是相当科学的,而且它有套完整的管理方法,和我们不一样。 李登海:因为美国的先锋种业公司,在世界上来讲是最大的种业公司,它的市场份额占全球的25%,在美国它的市场份额占了40%左右,在玉米界来讲,一说美国先锋公司,没有不知道的,因为它的品种确实厉害,确实非常具有竞争力,所以我们对它也是比较尊重,我们也经常学习它的一些比较好的思路。
李登海以全新的体制、灵活的运行机制,走出了一条民营科技型企业的路子,同时也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他先后多次就农民、农业科技等方面的问题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意见和建议,并领衔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提出“关于制定《种子法》和《品种保护法》”的议案,为农业科技的法规化操作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宗 欢: 您看着市场上,CD有盗版的,名牌衣服有盗版的,那这个种子是不是也有盗版的呢? 李登海:太多了,这事太多了。
李登海:有的单位是这样讲的,李登海有的我们都有,把我们的偷了以后他再出去卖,有的说的更有意思了啊,“不靠天不靠地,靠的李登海这面旗”。
就这么着呢,这些人就是怎么把我们的成果偷了去,在社会上赚取利润。另外呢还有一部分人,就是把我们的品种,改成他的品种,改成他的号。这是非常气人的事,明目张胆地来侵权。
比如说我们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部分人呢,找着各种理论,通过不同的手段进行报复你。按道理讲,我们应该维护我们的基本权益。我们把这个事跟他谈,这个侵权问题,你应该怎么办?应该给一定的赔偿。
我们在一个省发现7家种子公司,写着他们的名字,里面装的都是登海种业的品种,侵权事太多。现在这个情况我看,随着法制环境的不断改善,我觉得是逐步地好起来的。 宗 欢:那后来确定这个种子,作为知识产权得以保护,大概是几年的事情? 李登海:九七年以后,当时我在全国人大,我是八届和九届的人大常委,通过立法当中,我也了解到我们中国,我们国家要建立社会主义法制社会,要进行这个依法治国。
我觉得这是个非常好的事。我觉得市场经济本来是个法制经济,市场经济的本身是个销售经济,作为我们来讲,我当时就想,怎么来做大它,所以我们就从九七年以后,新品种就不再给别人了,就不再给那些其它的单位了。
因为从立法当中我知道,我们应该将来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运作自己,所以我从“登海一号”开始,我就自己来进行自我保护了,就从那开始。 李登海:九七年以前的品种,都由社会来进行生产,九七年以后的品种,由我们自己来进行生产。
李登海:我们的品种在“八五”、“九五”期间,占中国的三分之一市场。我们国家3.6亿亩左右的杂交玉米种植面积,这个品种、这个生产量、这个生产销售,都是整个的社会来进行生产。那么九七年以后呢,我们自己新研发的品种,从“登海一号”开始,我们自己产权保护。
当时还没出台,《种子法》还没出来,知识保护还没实施,我们就开始自己保护了,一直到知识产权开始保护,那么我们自己才利润从一千万、两千万、三千万、六千万、八千万,一步步起来的,这才开始有个机会。
1998年,登海种业有限公司成立,李登海创办的莱州市农科院以其所属远征种子 公司出资,占注册资本的68.86%,李登海本人则以实物资产出资32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 31.
14%。此时,登海种业开始第一轮大收购,陆续将莱州市24个种子公司和3个市直种子 经营单位纳入旗下。2000年9月,登海种业为上市而进行的股份制改造开始进行。 宗 欢:那您当时是怎么想到要上市的呢? 李登海:上市这个问题呢,我觉得有两个事。
一个事就是打“登海”牌,叫“登海”号,当时我不同意这个事,共产党员应该谦虚精神,戒骄戒躁,怎么还打自己的名字?这不谦虚这个事,当时我就这个情况。
后来我们国家商标局的一些领导,看了以后说,在我们莱州市这样一个地方,知名度最高的还是“登海”,说“登海”应该是一个品牌,将来创立一个名牌。在这过程当中呢,我们市领导就说了,你一定要把“登海”牌树立起来。
当时我就觉得是,我自己是共产党员,也比较年轻,打“登海”牌不好,当时我就不同意,后来这事拖了半年多,后来我们市委领导说,“登海”不是你自己的,是全市人民的、是大家的。
这是一个情况。另外呢,我一个朋友,是《中国青年报》的,他告诉我说:你不打,“张登海”、“王登海”,将来把“登海”都注册了,看你怎么办?后来我犹豫了一段时间,结果呢人家就在国际网站上把我的“登海”给注册了。
后来我说这个不行,赶快就注册了。 李登海:这是一个事,后来是上市的事。上市这事我也不明白,我们对上市呢觉得非常遥远,觉得太遥远了,那是一个大企业做的事,想都不敢想这个事。后来我们市里的领导他们就说,你们的业绩都不错,应该要更好地发展的话,应该上市。
宗 欢:玉米产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不会有大幅地增长,那么登海种业的利润点在哪里? 李登海:应该说玉米的面积,在我们国家中,比较小麦、水稻来讲,它虽然是第三位的面积,但它的面积有稳定发展的趋势,它一方面是工业的原料,一方面是口粮、二方面是饲料粮,像这个牲畜、喂猪、喂牛、喂鸡,包括水产养殖,玉米是最好的饲料,这是一个情况。
随着我们国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利用玉米作饲料,各方面来讲,蛋、奶、牛、肉,它都是必不可少的饲料,是最好的饲料。
市场决定了玉米的面积,它不会减少。另外在工业原料这块,能源这么紧张,它可以作酒精,酒精可以掺到汽油当中混合燃烧,美国不就这么做的吗?它是工业原料,它可以做淀粉,它的用途非常广,不单是口粮、工业原料,还是能源,而且可以作饲料。
所以,任何一个发达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它都有比较大的玉米面积。像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都有大的玉米面积。
他们所有养殖业都要靠它,它的价值、地位在不断地提升。 宗 欢:您看啊,在这个登海种业上市以后,您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亿万富翁了,您对财富这个问题怎么看? 李登海:我觉得,在我想法呢,我没有……他们好多人都觉得李登海成了亿万富翁了,我不是和他们开玩笑地讲,我就觉得我没有这种感觉。
我就说呢,过去我们毛主席说,节约每一个铜板,为我们的革命和战争事业,所以现在我们节约每一个铜板,为了我们的种子产业。
你像我坐飞机啊,从北京开完人大会,回来以后到海南科研基地,我坐晚上的飞机,打打折。按照我们的身份,坐头等舱,那得三千多块钱,但我从北京到海南三亚,打折的票才七百多块钱。
但是我们省下一部分钱,我们需要科研经费、需要建设,把登海种业这个火箭当中的光和热,在助推火箭上加点油,真正提升到具有在国内和国际上,真正有竞争力的一个种业公司,我觉得还需要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一个阶段。
宗 欢:在哪些方面舍得花钱? 李登海:科研上,在科研上全国当中,我们是一年投资一千多万,是最大的。我们节省花钱,我们必须有这种精神,我觉得应该有这种美德,我是一个投资者,也是具体搞科研的一个带头人,我觉得在这问题上,绝不能乱花一分钱,这样才能对得起股民,对得起投资者,我邀请投资者真正到登海种业来了解登海种业,它是真正干事创业的一个单位,我想把上市公司带到一个真正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这么一个地位上来。
在当今世界玉米栽培史上,有档案记载的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位就是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的创始者李登海。李登海亲手选育的40多个玉米良种的种植面积,最大年份占全国种植面积的38%,山东省的70%,中国没有先例,世界也属罕见。凝结在这些丰硕成果之中的,是李登海30多年的心血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