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婷婷安徽省核工业 记安徽省核工业勘查技术总院地质科研组组长范振祥

2017-05-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安徽省核工业勘查技术总院地质科研组组长范振祥,从事野外地质工作40年,带领项目组发现了潜在价值数十亿元的泾县乌溪金矿.东至兆吉口铅锌矿;在旌

安徽省核工业勘查技术总院地质科研组组长范振祥,从事野外地质工作40年,带领项目组发现了潜在价值数十亿元的泾县乌溪金矿、东至兆吉口铅锌矿;在旌德庙首发现了钨、钼、铋市场紧缺矿种,为地质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说,把青春献给地质事业,无悔!

从农家子弟到探矿专家

范振祥,现任安徽省核工业勘查技术总院地质科研组组长。年近六旬的他不善言谈,黝黑的皮肤暴露出长期风餐露宿的经历。

40年前,从农村走出来的范振祥还满脸稚气,却坚定地选择成为一位地质人。40年后,范振祥说,地质找矿让他着迷、有成就感。地质工作得出野外,虽有花有月亮,却难享天伦之乐,想要聊天,只能对着大山和石头倾诉……有人问他,为什么无怨无悔投身到这个艰苦的行业?范振祥回答:"当初,我就是抱着‘地质找矿,报效祖国’的信念走上地质工作岗位的。"

出野外是体力活,更是需要精深专业知识的脑力活。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地质现象面前,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就可能错过获取重大地质成果和找矿突破的机会,范振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工作中,他总是随身装一个小本子,详细记录工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工作外,他总是不断学习,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野外实践经验,是他带领项目组取得一个个找矿突破的坚实基础。

"不跑野外情况不明,不去实践不可能有真知灼见"

范振祥常说:"不跑野外情况不明,不去实践不可能有真知灼见。"

安徽泾县乌溪普查区域,地形切割强烈,树高林密、灌木丛生,还常有豹子出没。在泾县乌溪普查的日日夜夜,他和队友们踏遍了普查区的崇山峻岭。为了搞清区内的构造展布特征,他跑遍分布在廊桥沿体两侧山坡沟谷。有一天收工时天已经黑了,还突然下起了大雨,他背着沉重的岩石样品,一不小心连人带样品滑下大陡坡,滚入坡下的水塘中,造成右脚腕扭伤。费尽周折地爬出山谷时,他的衣服全都成了碎片。凌晨两点多,他才艰难地返回驻地,红肿的小腿上布满血斑。担心等待的队友看到他松了口气。这时,有位细心的队友突然想起,当天正好是范振祥的生日。放松下来的队员们打趣地说,这晚的经历算是大自然送给他的特殊"生日礼物"。

辛勤付出让他们积累了找矿经验也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泾县乌溪区域内发现了较好的金矿远景以及其他矿带。

踏遍青山,只为揪到矿藏没藏好的"尾巴"

2006年,范振祥带领项目组来到安徽东至县杨老尖——龙门尖项目现场。为了能够准确测量岩层产状,看清岩石的构造,他每看到岩石露头,如获至宝,或爬或跪,总要把岩石仔仔细细地看个够。好几次,因为太过专注,他差点被从岩缝里钻出来的毒蛇咬伤。伏天的灌木丛密不透风,气温最高能达45℃左右,还有成群的蚊虫。每次观察露头下山,他都穿着被挂破的衣服,露着满是包的胳膊,一脸的满足,一脸的笑容。当队友问他为什么高兴时,他就把手里捧着的、包里背着的岩矿石样品取出,给大家介绍起来,从不提及在灌木丛中前行的艰难。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范振祥他们发现的铅锌异常区域,现已探明储量30万吨,有望成为提交资源量50万吨的大型铅锌矿,潜在经济价值数亿元。在他们来之前,也曾有别人踏勘过多次,但都无功而返。对此,安徽省地矿局副局长徐小磊这样评价,"如果没有范振祥同志认真执着的追求,没有他坚持用两三米深的槽探追索验证,也发现不了杨老尖—龙门尖地区铅锌矿。"

他带领的项目组也承担过旌德庙首普查任务。作为项目负责人的他,总是爬最高的山,跑最长的路线,连续作业十几天不休息。每天,天刚蒙蒙亮,他和项目组成员就出发,翻山岭、过沟壑、穿密林、钻荆棘,中午就着冷开水啃冷馒头,傍晚时背着几十斤的岩矿石标本返回驻地。有时走到半道,天已全黑,只能借着手电筒或者火把的光照明。不管地形多么险要的勘探区,他都会想方设法攀爬上去,完成任务。他的行为起到极强的示范引领作用,他带领项目组在旌德庙首发现矿带10条、矿化异常点21个、多金属综合异常晕4片,划分了找矿重点远景片3片,提交了较好矿带一处;2011年,在旌德庙首5、7、8号带的矿化位置布设槽探18条,完成工作量2000多立方米,发现了多元素矿化现象。

地质工作者常年在野外工作,对家庭、对孩子疏于照顾,是他们心中的痛。有一次,范振祥的爱人上夜班不慎摔倒,手臂粉碎性骨折。可他为了不耽误工作,只是回去看望一下又匆匆赶回工地。每每提到爱人和孩子,他都悄悄地拭泪。但提起地质工作,他还是说:"干地质工作,苦是苦了点,但苦中也有甜。一件事情干久了,就有了深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