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杨勃不豆瓣 杨勃豆瓣不需要“名人效应”
豆瓣想简化豆友关系,最明显的体现就是抛弃了"名人效应"。
在国内,新浪微博靠姚晨、黄健翔等人做起来,搜狐微博则想拉赵本山入伙。显然,名人效应已是很多网站坚信不移的法则。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豆瓣却坚持不走"名人路"。在豆瓣看来,用户之间的关系越简单越好,豆瓣不靠"名人效应",它靠内容,所以它不需要用户之间建立什么太紧密的关系。
虽然豆瓣小组有一定的互动性,但相对别的天涯社区、开心网来说,它仍然是十分滞后的。在豆瓣小组中,仅仅是针对某一感兴趣的话题或爱好进行讨论。 可以说,豆瓣是靠话题引起大家的兴趣,而微博、博客等一些网站则是靠名人。
事实上,豆瓣的CEO杨勃就一直想简化豆友间的关系,排斥"名人效应"。按照杨勃的解释,名人一个月都难得处理一次好友申请,"害怕"与关注的人进行沟通。
所以,豆瓣的简化用户关系的行为就是弱化"名人效应",让一些浮于表现所谓的"追星"与豆瓣不搭界。而"名人效应"却是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所看重的,他们通过名人开微博、名人互动已经获得了一些成功。
不过,在阿北(杨勃在豆瓣的网名)豆瓣的主页介绍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他在介绍中写道: "我不但喜欢读书、旅行和音乐电影,还曾经是一个乐此不疲的实践者,有一墙碟、两墙书、三大洲的车船票为记。现在自己游荡差不多够了,开始懂得分享和回馈。豆瓣是一个开始,希望它对你同样有用。" 也就是说,豆瓣提倡的重点是读书、旅行、音乐电影,然后通过小组的话题来留住人,最后再把人引导到相关网站上去,达到用户的需求以及营销的目的。
在豆瓣"简化用户关系"理念的指引下,豆瓣的用户不需要处理广告页面的骚扰等一些信息。安静地上上豆瓣。
谁的豆瓣?
在豆瓣的设计上,暗示了所有的豆友都是豆瓣的主人。
也就是说,在豆瓣,"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爱怎么玩就怎么玩,谁也别碍着谁。豆瓣没有老大,谁都可以称老大。也可以理解为,很多人都不愿意做老大。
在豆瓣上,我们能迅速便捷地找到和自己兴趣类似的用户和圈子,这暗合了用户在豆瓣的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豆瓣的用户其实又被细分成许多小圈子,这些圈子之间纵横相接,相对独立却又和谐渗透。
可以说,小众之外还有小众,小众之内还有小众,所谓的小众文化也只是一个笼统的概括而已。
按照杨勃自己的理解:"豆瓣网不能代表小众文化,因为小众文化的定义是有千千万万的小众文化。豆瓣网作为一个平台,能够促进小众文化的传播。在豆瓣网促进出版物传播的过程里,它不是推动者的角色,是拉动者的角色。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群的兴起会越来越多,小众也会越来越多,加起来就是大众的事情。"
其实,豆瓣就是大众文化与小众文化的交织场所,它为每一个用户设计了独特的口味,可以尽情品尝。当然,一小撮人也绝对不能有"豆瓣是我们的"的感觉,因为豆瓣没有老大。
就像ID叫"宁小姐贵姓"的豆友所说:"原以为豆瓣是个挺文艺的网站,现在看来它比人人网还低俗。"这种话语虽然只是牢骚,但也代表了一小撮人的心态。
总之,豆瓣能不能与小众画等号,将会在一些人群中展开争论,但豆瓣的深沉、安静确实引来了无数豆友的青睐。
广告可以隐形
在很多豆友看来,豆瓣上的广告不但不会厌烦,相反还可能带来帮助。在很多网站广告满天飞的当下,豆瓣实属难得。
豆瓣以影评、书评、乐评为主,其传统盈利模式是,在每本书下悬挂不同的购书网站的logo和价钱。每次有用户通过豆瓣网的链接进入当当、卓越这样的大型网上商城购物,双方就会按照事先约定的比例进行利润分成。
对于豆瓣的这种盈利模式,报人高丹曾评价说 "豆瓣现在的资源,想实现更高级的广告收入完全没有问题,但是豆瓣始终保持自己的一个中立态度,一直坚持比价搜索 订单提成的模式。不过作为一个站点,能够不计较短期的收益,一切都从用户的体验角度出发,我还是有理由坚决地看好豆瓣。"
豆瓣着眼于未来,他们安心开发自己的技术,未来,豆瓣可能会开发出像国外aNobii一样的网络书柜。
在网络书柜里,豆友之间的书籍可以相互翻阅,虽然有些书籍只能看到书名和相关资料,但这样的网络书柜,可以解决很多豆友的日常烦恼。
有了网络书柜后,就可以销售大量书籍,还可以"召开"一些新书发布会,这些资源都让很多网站眼红。
其实,在很多豆瓣小组里,都有极强的广告效果,像豆瓣开通的淘宝店铺,小组投放自己的广告,将流量引人淘宝小店,销售很乐观。
实际上,这些广告都不是豆瓣与淘宝的合作,而是各个小组豆友发帖,或者是豆友与小组管理员之间的合作。也就是说,豆瓣白白浪费了大把的流量,换取的就是用户的体验与感受。
豆瓣人一直在创新探索,寻求技术的升级,让用户尝试不同的功能,到时候,豆瓣的盈利就不仅仅在广告上。
看看豆瓣上的豆友是如何给电影做广告的:"听说《让子弹飞》不错,上豆瓣去看看,靠,9.3分,给这么高的分,我想再等等,睡了一觉起来,再看,靠,9.4分,我再也等不了啦,忍不住了,于是迅猛跑到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