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县历史名人许世英 东至历史(安徽东至的历史)

2018-04-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东至县境古无大的建制.据<东流县志>.<建德县志>记载:虞.夏.商.周属扬州地,秦属九江郡.鄣郡.西汉分属豫章郡彭泽.鄱阳县和丹阳郡石城县地

东至县境古无大的建制。据《东流县志》、《建德县志》记载:虞、夏、商、周属扬州地,秦属九江郡、鄣郡。西汉分属豫章郡彭泽、鄱阳县和丹阳郡石城县地。东汉不变。

三国时属吴国彭泽、丹阳、鄱阳三郡地。晋分属豫章郡彭泽县、鄱阳郡鄱阳县、宣城郡石城县地。南朝宋、齐,分属扬州宣城郡石城、历陵县地和江州鄱阳郡鄱阳、浔阳郡彭泽县地,梁、陈二代在今县境设南太原郡,置和城(今东流镇)、晋阳(今张溪一带)两县,属南豫州。隋平陈后,太原郡及和城、晋阳两县并废,地分属浔阳郡龙城县、九江郡彭泽县和宣州郡秋浦县、饶州鄱阳郡鄱阳县。

唐至德二年(757),分秋浦、鄱阳两县地在梅城置至德县,以年号为县名,属江南西道浔阳郡。乾元元年(758)属饶州,永泰元年(765)改属池州。会昌初(841-846),在原和城县旧址建东流场,属江州彭泽县。《方舆纪要》载,五代杨吴顺义二年(922)改至德为建德县,仍属池州,历南唐不变。

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升东流场为东流县,属江州。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改属池州池阳郡,并割贵池之晋阳乡益东流。两宋时东流、建德两县均属江南东路池州池阳郡。元初属江淮行省,元二十一年(1284)改属江浙行省,元二十三年属江浙行省池州路。

明和清初属池州府。明洪武初,池州路为九华府、华阳府,后仍改为池州府,直隶南京。清顺治二年(1645)属江南省,康熙十五年(1676)属安徽省。雍正元年(1723)隶两江总督,雍正十一年属安徽省宁池太道。

民国元年(1912)东流、建德两县直属安徽省。3年元月,建德县因与浙江省建德县重名改为秋浦县,3年6月至17年8月底属安徽省芜湖道。21年10月秋浦县复名至德县,同月改属安徽省第八专区。1949年4月22、23日两县先后解放,同年5月13日同属皖南行署池州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县仍属皖南行署池州专区。1953年2月24日改属安徽省安庆专区,1959年5月15日,两县合并为东至县,以尧渡镇为县城,仍属安庆专区,1965年7月14日东至县改属池州专区,1971年3月29日专区改地区,隶属不变,1980年元月29日改属安庆行署,1988年9月2日,池州行署恢复,东至县复属池州行署。

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池州地区和县级贵池市,设立地级池州市,东至县属池州市至今未变。[1]

东至历史战国时期编辑

楚、越、吴相争不息,邑境更迭频繁。东流始为吴楚境,后为越地,战国时并为楚境;至德为吴之西境,楚之东境,历史上称之为吴头楚尾,乃兵家必争之地。据史记吴王阖闾传:十一年(公元前503年)吴伐楚取鄱阳为吴楚境,后为吴地。

左传鲁哀公22年(公元前472年)冬,越灭吴并为越地。史记周安王28年(公元前380年)楚灭越并为楚地。楚大夫屈原放逐期间,曾驻足陵阳(今青阳县境)。这一时期,吴楚境的奴隶制解体,封建生产关系逐步确定,当时小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已成基本的经济结构。

东至历史秦汉时期编辑

秦始皇26年(公元前219年),并天下,废分封,置郡邑,江南置六郡,至德属扬州郡,为石城、鄱阳两县地;东流属庐江南郡入九江郡、扬州章郡。在秦统一后的12年中,秦始皇曾两次巡行池州,后一次还途径石城(今贵池灌口)停旅盘桓,亲见江南开发较迟,便决定把浙东的越人西迁,据《越绝书》说,秦始皇东游会稽所迁徒的越人,一部分迁到黟、歙、芜湖、石城一带,他们避居深山,经营生活,故称“山越”。

汉时,池州境地分属两郡五县。东流为彭泽县地,属豫章郡;至德为鄱阳、石城二县地,分属豫章、丹阳二郡。西汉末年、东汉末年,北方人以自发流动的形式向江南移民,“避乱江南”沿江一带,其中包括东流和至德。这时东至借着地处长江沿岸的优势对外开埠。

东至历史唐宋时期编辑

唐朝将全国分为十道,改郡为州。安徽有13个州,其中池州属江南西道。唐肃宗至德2年(公元757年)始置至德县,析秋浦、鄱阳地置之,隶浔阳郡,朝廷以宣城太守宋若思之请,准以年号为名,故名至德县,县城设在兰溪(即后来的梅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至德隶饶州;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复置池州,改秋浦为贵池,改至德为建德,从此名延数代,直到民国初因与浙江一个县同名而更名为秋浦,1932年又复名至德。

宋朝时建德的茶叶生产已成主要产业,县令梅尧臣就自称自己是“采茶官”,并作《南有嘉茗赋》(《建德县志》艺文志)。据元代著名学者马瑞临著的《文献通考》记载,当时全国近10种名茶,其中“仙芝”、“嫩蕊”等5种名茶出自建德,闻名遐尔,不堪应求。

朝廷赐池州新铸钱监名曰永丰(今昭潭镇),据《池州文史》记载,徽宗大观中(1107——1110)永丰监官铸34500贯。1983年7月及翌年5月,东至县文化局和县志办于县废品收购站先后征集一套南宋关子钞版,共八块。专家认为,这套关子钞版,是宋代三大钞版中保存最完整,可信度最大的一套钞版,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顾享有”中国茶都“的美誉。

东至历史明朝时期编辑

明代开国后,经过九华府、华阳府沿革之后的池州府,领贵池、铜陵、东流、建德、石埭、青阳县。池州的社会较安定,农业、手工业有所发展,经济在原有基础上恢复较快,文化也取得了成绩。明弘治3年(1490),大力发展旅游业。

东流知县进士杨季芳因敬慕陶渊明的高风亮节,得工部郎中毛应奎例纸六千易甓石,在当年先生种菊的故址,建起陶靖节祠(俗名陶公祠),还在临江处建了一座菊江亭。明代造访东至的名人很多,其中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于谦经东流。故有“景到东流”一说,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吴琪诗)状其景,享有“江南第一繁盛处”美誉。

东至历史清朝时期编辑

清代东流、至德隶属于池州府。康熙后一百年间,池州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有所发展。乾隆皇帝弘历六下江南,微服私访池州时,留下“富贵陵阳镇,风流谢家村”的故事,在途经东流、建德县时,曾在姜坝乡,观看徽班艺人周三毛扮演《崔子弑君》中的齐庄王,甚为传神,博得乾隆帝嘉奖,钦赐周三毛“江南第一丑”雅号,并赏其一对金字灯笼。

在葛公镇双棚村夜宿时,亲尝“豆腐西施”所烩的菠菜和豆腐,随口吟出“青石白玉板,红嘴绿莺哥”的诗句。

明清时期有句谚语叫“无徽不成镇”,这个谚语恐怕是最能体现徽商对当时中国经济的巨大影响。东至是徽州近邻,这种影响自然要波及到当时的池州和建德、东流两县。那时候通往徽州的古道有葛公镇蜈蚣岭通向石台珂田的古徽道、利安鲁家坝古道,通向徽州,连接江西景德镇;马坑通往红旗岭抵祁门的古道,还有尧渡通往葛公和通往彭泽的古道等。

古村落有花园里金家村、祠村,葛公的葛源王、双棚,洪方的姚村,张溪塔里村,胜利章村、檀村等;古镇有尧渡、东流、大渡口、张溪、葛公、香隅、吉阳等。

房屋建筑均是“青砖小瓦马头墙”的徽派样式。当时建德的县城在梅城,商业街在尧渡,志载:“旧城南半里,有绣花楼24间,丹阳、浔阳、鄱阳等地商贾来此置办酒会,故有‘江南茶饭,建德先知’的谚语广为流传。

”东流是当时东流县的县城,东流老街,全长1217米,其中东西街道长858米,路面宽3—4米,前店面后作坊的古民居计有1067幢、5300间,建筑面积约为18万平方米。

张溪古称晋阳,明清时有东池(东流经长安、兰桥、唐田到贵池),景池(景德镇至池州)两条官道经过那里,是池州、饶州、九江三府的交通要衢,设有停船码头和江西、安庆、徽州青阳等会馆,负责联系接洽各地商贸业务。大渡口自从建了大公馆后,成为安庆通池州的要塞,一条古街道直通江边码头。葛公街因处在徽州古道上,茶叶、豆腐和独具特色的小吃,吸引着行走在古道上的挑夫掮客。

东至历史民国时期编辑

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舞台上暂时出现了革命派、主宪派和北洋军阀三种政治势力鼎足而立的局面。民国3年(1914),安徽裁府留县,池州府废,原池州所领6县归属芜湖道。这一年建德县改名秋浦县,是年霍丘人王人鹏在1912年至1918年间任秋浦县长,整肃史治,颇有政声,并重修梅公亭,并作文摹泐于亭基岩壁之上,文曰:“一亭缥渺临秋浦,两岸波涛送晚潮。

此鹏光绪丁酉梦中得句也,迨民国予莅官建德,越年甲寅在白象山麓重修梅公亭,亭成适县更曰秋浦,回忆旧句不禁有明月前身之感焉。

乙卯年中秋,城人王人鹏记。”离任时,全城百姓摆设香案,跪地送别,并送“清官旗”、“万民伞”以感戴。东至名人周学熙,他在创办实业发达之后,还遵循母训,自己出资在家乡池州地区办了许多实事好事,如捐资兴建农林公会,倡导乡民开发荒山、植树种茶、栽桐;在葛公镇近郊开辟栽桑养蚕试验场;在池州府的贵池、石台、铜陵、秋浦、东流等6县建立缫丝厂,在秋浦县兴办商业讲习所,招收学员分配到启新洋灰公司、北京自来水公司工作,兴建宏毅学舍,发展家乡教育,还在家乡创办了中医传习所、秋浦医院及上乡陈镇、利安,下乡葛公和贵池唐田等4个施诊所。

使东至经济迅速提升。对外贸易更与义乌并驾齐驱,成为“驾乎仙桃,直追义乌”的江南第二大县。

东至历史新中国时期编辑

新中国成立后,我县社会安定,国民经济发展很快,根据中央政府的部署,首先开展了减租减息工作,1950年又开展了轰轰烈烈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运动。1951年各区开始组织农业互动组,至德樟术乡栗树下村王大元互助组、东流县胜利村袁善择互助组应运而生,次年即转为初级生产合作社,到1954年底,东流、至德两县已办初级社41个、互助组4286个。

1955年秋,并始由初级社转高级社,到1957年,东流县有高级社128个,至德县有高级社265个。

1958年大办农村人民公社,东流、至德两县共办15个人民公社,取消乡镇建制,实行政社合一。在进行农业改造的同时,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于1956年底结束。东至县为安徽省最富裕的县级行政区之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