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介绍霍金的伟大成就 再说说他个人具有那些优秀的品质

2018-01-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有一种老朋友,你对他非常熟悉,但他可能不认识你.霍金就是我的这种老朋友.在1995年我到英国工作之前,我最想写的两个英国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有一种老朋友,你对他非常熟悉,但他可能不认识你。霍金就是我的这种老朋友。在1995年我到英国工作之前,我最想写的两个英国人一个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李约瑟,另一个就是“活着的爱因斯坦”霍金。

幸运的是,这两位大师都成了我笔下的主人公。我第一次见霍金是在1995年的英国剑桥,后来在英国多种场合见过他,也很近距离地接触过。因为在英国,我这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比较显眼,因而从他的表情中,似乎看得出他对我这一个外国人很感兴趣,但他无法表达,我也无法验证。

今年8月,霍金再次访华,我们又做了近距离接触,当我在北京向他提起这些往事时,他用微笑和眨眼表示问候,并抽出时间让我到他的休息室见他并合影留念。

当我告诉他中国读者很喜欢读我写他的一些文章时,他用微笑表达感谢。7年了,无论是在英国还是在中国,我都挂念着霍金这位“老朋友”,为他的健康担心,为他的新成就自豪。初见霍金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科学家是谁?有人会说他是霍金。

霍金是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的终身教授,这是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生前曾享受过的殊荣。这位全身只有3个手指能够自由活动的物理学家拥有全世界最聪明的大脑之一,极度病残的身体和极度聪明的大脑使这位轮椅天才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

采访霍金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1995年夏天,我常驻伦敦时,通过多种渠道终于得知霍金将与他的护士、45岁的伊莱恩·梅森女士于9月16日在剑桥举行婚礼。

9月16日一大早,我就驱车从伦敦赶到剑桥圣巴纳巴斯教堂,尽管霍金的婚礼没有向新闻界公布,但没想到那天来了十几名英国各大新闻机构以及其他国家的记者。尽管天上飘下了小雨,但记者们兴致不减,纷纷架起相机、摄像机将教堂门口围得水泄不通,一些过路的人们也聚集在周围。

然而婚礼组织者不允许任何记者进入教堂,因为霍金的婚礼只邀请了双方的亲属和朋友。当我向教堂的主教讲明我是从八千公里之外的中国来的时候,这位主教居然让我到教堂里呆了一会儿。

“霍金来了!”随着人们兴奋的呼叫,一辆蓝色中型面包车驶到教堂门口,这辆车是为霍金特制的,车厢内有两条导轨,用以固定霍金的轮椅。车停稳后,为霍金服务的工作人员打开左侧门,放下一个金属斜面,然后把轮椅上的霍金推下车来,记者们的相机快门卡嚓卡嚓地响了起来。

干瘪抽搐的霍金无力地卷曲在轮椅上,头向右歪着靠在椅背上,一张无法合拢的嘴似乎永远在天真地微笑,口水从右边的嘴角流到光洁的下巴上,工作人员忙着给他擦口水。尽管人们早在报刊和电视上熟悉了这一景象,但当霍金这位天才科学家近在咫尺时,我仍感到一种神秘的力量震撼着人心。

透过厚厚的近视镜片,霍金的眼睛是那么深邃,不由得令人想起他研究的黑洞、宇宙的起源等深奥的问题。 霍金很快用右手仅能活动的几个手指操纵着电动轮椅在记者面前转了一圈后驶进教堂,留下一群深感遗憾没能多拍几张照片的记者。十几分钟后,一辆白色轿车驶到教堂门口,霍金的新娘到了,伊莱恩·梅森女士身着乳白色礼服。

当我大声问新娘“你幸福吗?”,她回答说“我非常幸福,他是我的一切!” 他们的婚礼于11时30分开始。记者们冒雨在教堂门口足足等了一个小时,新娘才推着新郎走出教堂。新娘象守护着一个婴儿一样守护着霍金,用手轻轻地托着他的头。

大概是对久等的记者们过意不去,霍金夫妇来到教堂一侧的小草地上,专门让记者们拍照。这下可得意了记者们,快门卡嚓卡嚓地响个不停。一位记者还大胆建议新娘亲一下新郎,新娘高兴地亲了一下霍金的嘴角,这下可惹恼了霍金,表情一下子难看起来,新娘急忙向记者们说“他累了”,然后把霍金推进面包车里。 可以看出霍金受到了很好的照料,他的西装、领带十分整洁,指甲修剪得十分整齐。

霍金对他的新娘十分满意,他15日在剑桥结婚登记处办结婚手续时说:“真是太好了,我娶了我爱的女人。” 霍金的这次结婚曾引起过非议,因为5年前他抛弃了为他无私奉献长达25年的第一位妻子简·怀尔德以及3个孩子,爱上了这位由简雇来的护士。

尽管如此,霍金以他杰出的学术成就仍然成为很多人的偶像。 当我与霍金面对面的时候,我脑海中反复出现这样的念头:希望这位科学巨人能再次访问中国,因为他1985年访华时还没有被公众所认识。7年后,霍金终于来到了中国。8月9日,霍金抵达上海同日抵达杭州,在杭州参加了1周的世界数学大会关于弦理论的卫星会议。16日晚,霍金从杭州飞抵北京,下榻北京翠宫饭店残疾人套房。

为了欢迎他,翠宫饭店16日晚铺上了只有最尊贵的客人才能享受的红地毯。在他到来之前,我来到了这里,一是为了和他的助手联系采访事宜,二是为了在北京尽快地见一下我的这位“老朋友”。聆听霍金 宇宙是什么样子的?宇宙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有没有一个描述整个宇宙的统一理论?为了聆听“活着的爱因斯坦”、英国科学家霍金的答案,8月17日开幕的北京国际弦理论会议主会场内座无虚席。

不过,在接近中午霍金登台之前,这位大科学家一直坐在轮椅上远远地聆听同行们的报告。

霍金没有被安排在前排就座是因为他要不时到休息室休整。他的轮椅被安放在报告厅最后排的过道上。在聆听完另一位著名物理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威滕教授的报告之后,会议主持人世界著名数学家、菲尔茨奖获得者美籍华人丘成桐宣布请霍金上场。

这时全场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霍金的助手、护士等五六个人抬起他的轮椅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从报告厅后边缓慢地走到***台前,将轮椅小心地安放在***台前的过道上,然后霍金的护士特意地将一个靠垫安放在霍金的脑后。

***台前只剩下霍金一个人了。他身穿蓝底白格衬衣,身体卷曲在轮椅上,偶然眨动的眼睛盯着轮椅前的计算机屏幕。计算机屏幕上闪动着一段段英文句子。那是他报告的讲稿。他必须用3个能活动的手指操纵一个特殊装置选择这些句子,然后安装在轮椅上的计算机指挥语音合成器把这些句子“说”出来。

全身肃静,霍金搭在膝盖上并向上卷曲的左手微微蠕动,足足等了一二分钟,突然场内响起了一个金属质感的声音:“你们能听见我的讲话吗?(Can you hear me?)”全场回答“Yes”。

报告就这样开始了。投影仪在报告厅的银幕上打出了报告的名字:“哥德尔与M理论”。 尽管霍金“讲话”非常简短,“讲话”的时间和停顿的时间差不多,但由于报告的幻灯片非常精美,上面展示的图像和文字给予观众足够的信息,因而场内很多人一刻不停地做着笔记。

霍金说,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尝试建立宇宙的统一模型,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牛顿的理论问世后,人们似乎认为找到了一个能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理论,所以19世纪初,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就声称:“如果我们知道某一时刻宇宙内所有粒子的位置和速度,那么我们就可以预测宇宙的未来。

”但20世纪量子论的问世使得绝对的决定论失去了基础,因为量子论的测不准原理认为,不可能同时准确地测到一个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后来,科学家又发现了混沌现象,即在一处很小的扰动会在另一处引起巨变。一只蝴蝶在一个地方扇扇翅膀,就可能在很远的一个地方引起大雨。

这就是为什么天气预报不准确的重要原因。 拉普拉斯的梦想破灭了,那么会不会出现一个新的描述整个宇宙的统一理论呢?自爱因斯坦晚年尝试建立一个能描述自然界所有力的统一场论后,很多科学家一直在追求建立一个能描述整个宇宙的大统一理论。 目前,很多科学家提出有可能存在一个能描述一切物理现象的理论,并把这一理论称为M理论,或超弦理论。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朱传界在报告会后接受我采访时解释说,M理论又称膜(Membrane)理论、矩阵(Matrix)理论、母(Mother)理论和神秘(Mystery)理论。它认为弦或者膜是物质组成的最基本单元,所有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都是弦或膜的不同振动激发态。

它有可能将20世纪创立的两大基础理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完美地结合起来。 在综述了近年来M理论的最新进展后,霍金回到了报告的主题。他着重阐述了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这一定理是数学家库尔特·哥德尔1931年证明的。它指出,在任何公理化形式系统中,总存留着在定义该系统的公理的基础上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的问题。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理论都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尽管自爱因斯坦之后科学家又发现了很多自然界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一些新理论,但霍金毫不客气地指出,目前我们关于宇宙的所有理论“既不协调,又不完善”。这说明在物理学领域,很可能存在类似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规律。

因此他认为,不太可能建立一个单一的能协调和完善地描述整个宇宙的理论。 霍金在《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中,在8月17日将近1个小时的报告中给我们描述了宇宙是什么样子的,部分回答了宇宙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但对于人们一直热衷的大统一理论,现在他却泼了一盆冷水。霍金坦言自己对这个结论也有一个接受的过程。

他说以前他坚信能建立一个单一的描述整个宇宙的理论,现在他的想法变了。 就霍金8月17日提出的观点,我电话采访了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他认为:“世界是多元化的。生物具有多样性,人类文化具有多元性,宇宙也应该是多层次和复杂的。

目前,人类刚刚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我相信物理学家们也会逐渐理解到宇宙是多元化的,因而不可能用单一的理论描述它。” 我国超弦理论专家朱传界对我说:“霍金今天提出了一个问题供大家探讨,即便霍金的结论是正确的,物理学家也不应灰心,因为还有更多、更完善的理论需要我们去创建。

”走近霍金 有些名气很大的人,当你走近他的时候,却发现他的形象不是那么高大,甚至有些渺小,而有些名气很大的人,当你距他越近,就会发现他越加崇高和伟大,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霍金就是后者。 霍金是深刻的。在8月18日下午举行的公众科普报告“膜的新奇世界”中,霍金讲述了一个震撼人心的宇宙故事。时间和空间究竟是什么?宇宙是怎样诞生又是怎样演化的?这一直是伟大的思想家们思考的问题。

霍金正是在爱因斯坦之后融合了20世纪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研究这些最根本的问题,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因而被称为“活着的爱因斯坦”。正如报告开始前世界著名数学家丘成桐介绍的那样:“霍金被誉为自爱因斯坦以来,在重力场方面最有贡献的理论物理学家。” 关于霍金至今没有得诺贝尔奖的问题,我国超弦理论专家朱传界对我解释说:“诺贝尔奖主要授予被证实的成果。

而霍金的成果很难被证实。如果黑洞的推测被实验或观测证实,比如观测到黑洞辐射,而且结果与霍金的预测相符,那么我相信霍金很快就会获得诺贝尔奖。” 对于霍金的成就,8月19日中国国家******在中南海会见他时给予了高度评价。

***高度称赞霍金倾毕生精力,为科学为人类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霍金是坚强的。他21时被诊断患上卢伽雷病(即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或称运动神经元疾病),这种疾病的患者将逐步丧失运动能力,通常2至3年内死亡。

他目前需要一天24小时的护理。17年前他丧失了语言能力,从此他表达思想的唯一工具是一台电脑语音合成器。他用仅能活动的3个手指操纵一个特制的鼠标器在电脑屏幕上选择字母、单词来造句,然后通过电脑播放出声音。

通常制造一个句子要5、6分钟,为了完成1个小时的录音演讲,他要准备约10天! 据霍金身边的工作人员介绍,霍金这次访华日程安排得非常紧张,几乎每天都有报告和会见活动,这即便对于一个60岁的健康老人也是有些吃不消的。

8月17日开幕的北京国际弦理论会议会场内很闷热,霍金的护士热得直用纸当扇子扇,但霍金却在中午坚持做了近1小时的报告。而8月18下午的报告霍金整整做了2个小时。要知道为了把他安全地架上汽车就要花费5、6分钟。 霍金是乐观和幽默的。他认为他的残疾并没有给他带来太多的障碍,相反有助于他静静地思考纯理论问题。

访华期间,不管是面对欢迎他的人群,还是面对观众,他总是要努力地微笑几下。8月18日下午报告会组织者到他下榻的宾馆接他时,由于车内视线不好,他甚至拒绝乘坐为他特殊安排的能安放轮椅的面包车,而是坚持让护士将他抱上红旗牌小汽车,以便观赏沿途的风光。

霍金的幽默是有名的。这在8月18日的报告中也有所体现。他说,如果在实验室中能制造出一个小的黑洞,不要担心它会把地球吞没,因为它会很快因辐射而消失,“不过这个小黑洞会很快地让我得诺贝尔奖。”他把宇宙比喻为一个膨胀的气球,但他希望不会有人用宇宙之针把这个气球捅破。他甚至用电脑合成的警报声代表他的笑声,在做报告时用了2次,在报告结束时用了1次。

他甚至附和他夫人在答谢观众时现场合成了一句话:“这里很热。(It's hot)”——他用这个双关语表达他对热情的北京观众的感谢。 霍金是友好的。17年前他曾访问过中国。这次访华他的感触很深。8月18日的报告会后,霍金夫人代表他说:“我们非常感谢中国人民对我们的热情接待,我们的中国之行非常愉快。

”在他的书面致谢中,他说,在中国,他接触了很多年青的理论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鼓励这些年青人献身到科学事业中。

霍金会见******时说,非常高兴在1985年访华后再次来到中国,中国在过去17年取得的巨大进步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说,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要保持和发展重视基础科学的传统,因为激励年轻人投身科学研究要靠基础科学。

他表示相信,再过50年,中国有望成为领导世界科学的国家。 我在伦敦工作期间与霍金有过几次接触,参加过他的第二次婚礼。让我感动的是,当我在北京向他提起这些往事时,他用微笑和眨眼表示问候,并抽出时间让我到他的休息室见他并合影留念。

当我告诉他中国读者很喜欢读我写他的一些文章时,他用微笑表达感谢。他的夫人也很随和地回忆起他们婚礼时的情景。我问她:“当你成为新娘时,我问你,你幸福吗?你回答说是的。7年过去了,我现在还问你同样的问题,你怎么回答?”霍金夫人说:“答案是,当然幸福了!” 霍金是大众的。霍金没有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而是努力地走近公众。他是历史上最成功的科普作家。

《时间简史》1988年问世后,在全世界大受欢迎,被译成40多种文字,累计发行量超过2500万册,成为发行量最大的一本科普著作。他的最新科普著作《果壳里的宇宙》获得2002年度世界最知名的科普图书奖之一安万特科学图书奖。

只要有可能,不论在世界什么地方,他都会努力地做一场公众科普报告。目前,他还在用他独有的、艰难的输入方式为青少年撰写一本简易版的《时间简史》。 霍金走近中国大众引起的轰动效应是可喜的。

参加18日报告会的观众来自全国各地,多数是青少年。一些观众在接受我采访时表示他们很受鼓励和启发,愿意投身到科学事业中。报告会结束后,丘成桐接受我采访时评价说:“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大科学家应当带头做科普。

”核物理学家陈佳洱院士说:“大科学家可以用很浅显的话讲明白很深的道理,而且他们有人格魅力,能吸引更多的年青人加入到科学研究的行列中。”数学家杨乐院士说:“科学只有走近公众,只有被公众理解,才能发挥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科学家应当带头做科普,我应向霍金学习,为科普做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