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月传》 一个大写的坦荡
《芈月传》落幕,以收视率突破4%(至少是近三年内电视剧的收视峰值)和豆瓣网评分4.9(低于去年初的《武媚娘传奇》)的不及格成绩,留下一个反差极大的口碑谜团。通常理解,收视率代表传统观众喜好,网络评分代表年轻人的审美趣味,那么,评判《芈月传》成败与否,或可视为一种现象,重新解读。
从传统文艺评论的角度,《芈月传》是一部走到了高处的好剧,立意起手已经比时下的大多古装剧高出一个境界。我们现在所说的古装剧,在有“戏说”一说之前,通称历史题材剧,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最初的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是开始阶段,还有历史剧《努尔哈赤》等,忠于原著文本,历史考据严谨,思想表达引领故事情节。第二个阶段从《戏说乾隆》的轰动效应起,效仿港台,便有了《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此类,带着民间传奇色彩的戏说剧,强调故事引人入胜,比当时的港台剧更高一筹的是,故事多从传统文本中演绎而来,带有浓厚的文人趣味,且做到了雅俗共赏。第三个阶段,自《雍正王朝》开始的所谓“历史正剧”,如《康熙王朝》、《汉武大帝》、《走向共和》,其实,思想表达远远大于故事本身,但不同于第一阶段的是,此类“历史正剧”带有一种鲜明的视角,即以当今的时代意识、人本意识重新解读历史、重新评判人物功过,那时的流行词是“翻案”。第四个阶段,随着电视剧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创作首要服务观众趣味,历史题材剧变成了如今统称的古装剧,朝代、历史都是道具,故事吸引观众第一,古为今用第二,不管哪个朝代的故事,不过都是换了外壳的现实题材,古人为今人“说话”不遗余力。《甄嬛传》影射的是女人眼中蛛丝盘绕的办公室政治,家斗、情斗,《琅琊榜》则是男人身处疲惫不堪的压力下,气若游丝的一点英雄梦。
通观历史题材剧发展,结论显见,格局越来越小,故事越做越精,感官刺激越来越重,文化精英意识表达走向穷途末路,谈古论今,都拘在了眼皮子底下。今年,收视率仅次于《芈月传》的是《武媚娘传奇》,换了朝代的《甄嬛传》,去了《甄嬛传》尚存的那点文化包装,女人们斗得咬牙切齿,你死我活。历史剧行至此处,《芈月传》带来的“新”或将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开始一个新的阶段。故事发生在战国,尽管有很多地方还是说了后世的语言,但可以看出,编剧尽力在《诗经》、《楚辞》、《左传》以及诸子百家的典籍中取材结构故事,创作人物和台词。所以,《芈月传》初看很拙,人物笨傻得甚至有点卡通了,但又很吸引人,因为情节总在意想之外,这恰说明,《芈月传》做到了跳出现代,不仅穿衣戴帽,每个人物在思想表达上也向古人走近。所谓“格局”,不是指做了大事,打了胜仗,人的大小格局在于内心、气度和眼界。换句话说,芈月、武则天、甄嬛,三个女人都在政治斗争中最终掌权,但她们的做法、想法和所求一定是不同的。
《芈月传》的格局便是努力回到故事发生的年代的编剧意识,春秋战国天地初蒙,好像人望远处高山,粗线条的壮丽与辽远,那种感受不是欣赏办公桌上一株精巧的盆景可以媲美的。芈月和甄嬛,都是受到编剧保护的女主角,前者坦荡、大气、磊落得多。芈月生产时被芈姝的心腹陷害险些丧命,事发后,芈姝行跪拜大礼请芈月到秦王处为奴婢求情免死,芈月毫不犹豫地拒绝,不因私心且在情在理,也不怨恨芈姝;而《甄嬛传》中类似的情节,甄嬛沉默饮恨,请愿出宫为尼也不愿污浊地活着。芈月政治上最后的完成是绞杀义渠王,在义渠王面前,她的爱与杀清清楚楚,未曾有一丝遮掩;而甄嬛害死雍正是借他人之手,用丹药慢慢荼毒,雍正虽死,甄嬛的生命里也只剩下恨。甄嬛通透,芈月大气;甄嬛恨,芈月爱;《甄嬛传》里人人都在暗处,《芈月传》里成王败寇都不失气度。《甄嬛传》是杯盏里的风波,《芈月传》是一个时代的气象。电视剧拍出前者不难,可后者离我们的时代太远,远到已经难以想象。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电视剧,《芈月传》另一高处在于足先一步,当历史剧深深沉溺于用今人视角揣摩历史许久之后,《芈月传》似在提醒,是否该重新回到历史的真实中去,经由典籍、史料引路,由古观今,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找寻未来的进退之路。战国各国征战,各国有各国的方略,策士贤才四处游走,诸子百家百花齐放,包容与统一,呈现出那个时代的大气象。回到战国再反观回来,能在很多地方找到与今天的共情之处,而对比今人与古人的作风行事,有许多可思可想。如果今天网络环境下的年轻人看《芈月传》只见“宫斗”,那不是《芈月传》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