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香玉花木兰回乡 著名表演艺术家常香玉昨晨去世:天堂犹闻花木兰

2018-02-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今年戏剧演出季里有一出戏颇引人注目,河南省豫剧团带来的<村官李天成>.该团团长左吉河昨天正好在北京开文化工作会议,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听

今年戏剧演出季里有一出戏颇引人注目,河南省豫剧团带来的《村官李天成》。该团团长左吉河昨天正好在北京开文化工作会议,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听到常香玉去世的消息非常难过,她不但是河南豫剧的领军人物,而且也是我在省艺术学校上学时的校长。”那时候,左团长还是个十几岁学须生行当的小孩子。给他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常香玉亲自送他上医院的事情,“那次我练功时候不小心大筋断了,跟腱整个折了。那时候还没有小汽车,常香玉知道了,就用她的一辆吉普车亲自把我送到医院,还跑前跑后帮我找大夫。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学生练功受伤是经常的事情,看到常香玉那么大的人物还为一个学生忙来忙去,不落忍。但平时上课的时候,常香玉是非常严肃的,一个字的音错了,就要重来一遍。常香玉生活中的平易近人和教学的严厉是截然不同的。

口口相传字字留意

孙玉菊(常香玉的大徒弟,现为南街村艺校校长):

早在两年前,记者随北京市文化局到河南省南街村采访,参观过豫剧学校,并和孙校长有过一面之缘。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在学校的剧场看到精彩的豫剧演出,那些小孩子个个身怀绝技,他们也经常到全国各地参加晚会演出。当时大家参观之后,都表示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村县级学校就能有这么好的设备,和这么好的剧场,后来才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校长孙玉菊是常香玉的大徒弟,当时楼道里悬挂着常香玉的剧照。而且常香玉经常来这里看学生的演出。可以说,学校一点一滴都是在常香玉的关怀下建成的。“我52岁退休办了这个豫剧学校,每次我的老师常香玉来讲课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教,我就是这样被常香玉拍着我的手,口口相传学习了《花木兰》。后来我又在《红娘》、《断桥》里和她配戏演出,在大西北一演就是80多场,非常辛苦的。她前年快80岁的时候,有一次来学校看学生演出《花木兰》,看完了不太满意,一个月之内就来看了两次,第三次来看的时候流眼泪了。”

大家都知道常香玉捐飞机的事情,她是一个慈善家,每当国家有难,她都会站出来。其实大家不了解的是常香玉生活的简朴,对于这些,每周都去常香玉家照顾老师的孙玉菊有深刻体会:“常老师的家里至今都是石灰墙,刷的绿漆,水泥地面。冬天的时候,老师就吃白菜、萝卜,我亲眼看到我老师把一棵已经都没有水分的大白菜用水泡过了,煮着吃了。而且她除了演出服之外,在家穿的衣服都是她自己打过补丁的,她也很会做这些活。”后来说到常香玉最后的情况,孙校长已经难过得哽咽了:“我上周五看她,她说不出话来,我握着她的手我们对视了很久,她还笑笑。我怀念我的老师,她把她亲口传授的录音带几十盘都给了我,我感觉她非常爱我,她给予我的东西太多了。”

晨报记者 和璐璐

她教我用眼睛说话

王希玲(常派弟子):

谈起和常香玉的缘分,王希玲娓娓道来:“常老师平常对我们这些弟子要求很严,”王希玲说,“在排练《花木兰》这出戏时,老师要求我们要对着墙唱上30遍,再唱给她听,她老人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演戏没什么诀窍,就是练,只有勤学苦练,才能熟能生巧。’”

常老师教给王希玲的另一手“绝活”就是“用眼睛说话”。“大家都知道,常老师在舞台上表演的一大特色就是眼睛能发出一种摄人之光,炯炯有神,能放出‘光芒’打动听众。”原来,在小时候,常香玉的父亲和师傅常叫她在夜间点燃一个香头,而后循着那微弱的光芒转动眼珠练眼力,或是用眼睛去捕捉夜空中最远、最弱的星光。正是这种长期刻苦的训练,才练就了她有神的眼光。王希玲说:“这些,都是常老师给我留下的终身受益的财富。”《郑州晚报》供稿

丧事从简

常老走了,从戏中走向戏外。

2004年6月1日7时6分,我省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因病在郑逝世,享年81岁。常老临终前嘱咐家人:感谢领导、同志们在住院期间对她关心和照顾;丧事从简,在最快的时间内办完,不要惊动大家;子女不得以她的名义向组织上提出任何要求。在带给我们无价的艺术瑰宝后,常老静静的走了,去把艺术带给另一个世界的人们。

下午4时,郑州殡仪馆第三悼念厅。常老穿着大红的绸缎寿衣,静静地躺在鲜花丛中。在覆盖着鲜红党旗的水晶馆上方,悬挂着她那慈祥的遗照。“常香玉先生千古”,这句显示在悼念厅最上方的电子屏幕上打出的悼词,表达了大家对一代豫剧大师常香玉先生的怀念。“老太太一再交代,不要惊动太多人,要低调处理后事”,常香玉大师的儿子陈嘉康介绍说,“我们也希望按照老人的遗愿,从简处理老人的后事,让老人走的宁静些”。他透露说,常香玉大师在住院的时候,都一直不愿意打扰更多的人。她总是半开玩笑地说,“我都是老的没用的人了,你们都还要上班,不要耽误你们这些有用的人。”她一再交代说,自己去世后,不要开追掉会,说“这是很自然的规律,没有必要去浪费……”。

常老一生节俭,穿的衣服都是补了又补,缝了又缝。秋冬季穿的秋衣秋裤都是穿了10多年的旧衣服。“老太太最喜欢穿桃红的衬衣,她走的时候,衣服都是她穿了多少年的旧衣服”常香玉的女儿介绍说。《郑州晚报》供稿

子女的纪念

积极向上永远乐观

在得知噩耗后,记者立即拨通了常香玉老人的儿子陈家康的电话,正在守灵的陈先生告诉记者,在2002年10月,老人的肺部、淋巴、膀胱、直肠就已出现了癌细胞大面积的转移扩散,在协和医院治疗了半年多,进行化疗后头发掉了很多。观众在电视里看到老人去慰问民工的场景,其实她的头发是粘上去的,很多人劝老人不要去,但她坚持要为老百姓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谈到常香玉老人的临终遗嘱,陈先生语调低沉地告诉记者,“妈妈的嘱咐有很多,我现在心里很乱,只能说两条,一是她要求身后事要低调,二是要求我们子女不能谋私利,不能以她的名义向上级提要求。朱军刚才打来电话说《艺术人生》在2号晚上会重播“常香玉”这期节目。”

随后记者分别采访了中央电视台《神州戏坛》、《艺术人生》栏目的工作人员。《神州戏坛》的编导回忆说,在去年11月份,常香玉在北京看病,栏目联系到她后,做了一期“常香玉的母女情”的节目,一共十几分钟。但常老非常重视,说面对镜头一定要打扮一下,要对得起观众。当时给栏目组印象最深的是老人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大家风范。而《艺术人生》的编导别先生对记者说,去年的这个时候节目组找到常香玉老人,她在北京治病,在录节目那天,她穿了一件红衣服,打扮得特别精神。她那种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让很多人都特别感动。晨报记者刘鹏云

老友的纪念

我们曾经一起同台

著名朗诵家殷之光老先生与常香玉是几十年的老友,听到常老仙逝感到万分难过,“我们又失去了一位人民尊敬的艺术家。”殷老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和常大姐一起去郭沫若家去探望。那时候,郭老写了一首诗‘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广为流传。常大姐用豫剧演唱,铿锵有力特别受欢迎,因为郭老年事已高,常大姐对郭老说‘您不能去看演出,我来用豫剧唱给您听’。那天大家都特别开心。”晨报记者李澄

父老的纪念

热心快肠 诚心待人

昨日下午,巩义市南河渡镇南河渡村13位老人和众多村民聚在村头“香玉故里”石碑下,面对记者带来的噩耗,他们显然难以接受。在村头常香玉捐资修建的伊洛河石堤上,在坡底她为乡亲唱过戏的井台旁,故乡的人们在追忆。

如今,一代“豫剧皇后”,嵩山洛水永远的女儿猝然而去,故乡人心中的滋味难以言表。也许铭刻在“香玉故里”石碑上铭文能倾诉一些:“她的唱腔如家乡嵩山般高亢、邙岭般浑厚、黄河般奔泻、洛水般婉转……”常香玉自成一派的表演艺术和她热心快肠、诚心待人的品格将在邙山洛水间继续流传。《郑州晚报》供稿

常香玉生平

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家,河南巩县人,1922年出生,原名张妙玲。

出身艺人家庭的她,9岁随生父张福仙搭班学戏,拜翟燕身、周海水为师并随义父姓改名为常香玉。幼功深厚。10岁登台,13岁主演6部《西厢》,名满开封。1938年后因病不能再演武戏而潜心钻研青衣、花旦表演和说白的改革。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社,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剧社巡回西北、中南、华南各地演出,以演出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有“爱国艺人”之誉。

“常派”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被誉为“豫剧皇后”。代表作有《花木兰》、《红灯记》等。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分会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是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