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烈士林祥谦夫人陈桂珍
“二七”烈士林祥谦夫人陈桂珍当前位置:福州晚报2014年04月19日期 第A25版:三坊七巷
□闽籍人物述林 ■林依光文/图 “二七”烈士林祥谦的夫人陈桂珍,1897年出生于闽侯七里大义乡(今青口镇大埕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她的童年是在苦水里泡大的。父亲陈启蒙,育有两男两女,陈桂珍是长女。陈启蒙常年累月靠挑盐、砍柴为生,全家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陈启蒙46岁时,砍柴时不慎失足,坠落山涧摔破头,因无钱医治,头部伤口感染,三四天后不幸离世。这一年,陈桂珍才10岁,母亲腹中的妹妹还未出世。此后,抚养全家5口人的重担就落在终身未娶的叔叔陈启约肩上。
由邻居一位亲戚牵线做媒,1914年,15岁的陈桂珍与林祥谦完婚,第二年她随丈夫来到汉口。 陈桂珍与林祥谦风雨同舟,生死患难,相依为命,艰难地生活了8年。
他们一直住在汉口刘家庙福建街贫民窟中。1919年女儿林汉玉出生。8年中,陈桂珍全力支持丈夫工作,经常替到家里开会的工友望风放哨,照顾、接待革命同志。她与林祥谦志同道合,助人为乐,常常帮助有困难的工友。
一位湖北籍的工友孩子病得厉害,林祥谦夫妻毫不犹豫地抱着棉被跑当铺,当了3元钱,帮助工友给小孩治病,渡过难关;一位工友没米下锅,陈桂珍与丈夫把家中仅有的粮食送到他家……林祥谦有“贤内助”的默默支持,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党的工运事业奔波操劳。
“二七”惨案发生后,陈桂珍的丈夫林祥谦、小叔子林元成、公公林其庄先后牺牲。腊月廿六日,陈桂珍忍着巨大的悲痛,毅然冒险替丈夫收尸。她在同乡木水与一位谊妹搀扶、帮助下,泪如泉涌,用针缝好丈夫的身首,将丈夫入殓。
从此,陈桂珍的生活更加凄惨。不久,军阀帮凶以“土匪头”莫须有的罪名封了陈桂珍的住房。幸亏在中共地方党组织帮助下,将其母女秘密转移到湖北孝感,在山间搭了两间草寮栖身,长达4年。
在那里,陈桂珍生下了遗腹子林冠康。1928年,党组织派人以福建同乡会的名义,帮助陈桂珍携儿带女,护送3口灵柩回到闽侯尚干老家,将三位亲人草葬于枕峰山。 陈桂珍过着隐姓埋名的艰苦生活。
1931年,女儿林汉玉12岁,因病无钱医治夭折,陈桂珍又失去了一位亲骨肉。“要照顾好女儿!”这是丈夫就义前给她留下的唯一遗言,失女愧疚之痛更令她久久难以释怀。面对接踵而至的打击,陈桂珍一度精神濒临失常,与林冠康相依为命,艰难度日。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林冠康15岁就到大义舅舅家挑盐,跑福清、闽南,陈桂珍替别人做针线活,以微薄的收入糊口,直至新中国成立。 1951年,中央派人找到陈桂珍,她婉言谢绝了组织上让她到北京定居的意向。
同年7月,她到武汉参加公审刽子手赵继贤斗争大会。1955年,陈桂珍参加了由全国铁路总工会、福建省工会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报告团,她不辞劳苦,深入到各大火车站、段,作报告近百场,宣传“二七”大罢工的历史意义;介绍林祥谦等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教育、勉励年轻一代要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奋发图强,建设好人民铁路,建设强大的国家。
陈桂珍没有上过学,但在革命思想熏陶下,10多岁就与工友交流,普通话说得很好。
解放后,组织上派老师为她扫盲,认识了许多字。1957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以林祥谦烈士为题材的《风暴》,摄制组导演及主要演员,在与陈桂珍交流中,获得不少鲜为人知的珍贵资料,丰富了体验生活的内容。
陈桂珍多次晋京出席全国性重要会议。1959年,她出席全国军烈属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董必武、周恩来以及罗荣桓元帅、陈赓大将的亲切接见,并同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宋庆龄、刘少奇合影留念。
她曾当选为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64年12月,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全国人民的心愿》,报道“两会”,留下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向人大代表介绍陈桂珍事迹珍贵的历史镜头。1968年9月,周总理签发请柬,邀请陈桂珍出席北京庆祝建国19周年庆典观礼活动。
同年10月,应北京市革委会邀请,陈桂珍参加了欢迎阿尔巴尼亚党政代表团等活动。 1972年农历正月廿三,陈桂珍在儿子林冠康病逝的第三天,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病逝于福州,享年75岁。
有关部委、省市领导、社会各界群众1500人参加了隆重的追悼大会。经组织批准,陈桂珍的骨灰安葬于祥谦陵园,与林祥谦合葬。 陈桂珍生前曾任省政协委员、省妇联委员,祥谦人民公社名誉社长、副社长,祥谦中学名誉校长等职务。
她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与发展,曾为修建大义观音桥、尚干淘江大桥,筹建祥谦中学、小学,奔走北京等地,找有关领导争取资金与项目。她乐善好施,别人有事求她,总是有求必应。
生前经常向子孙讲林祥谦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维护真理、献身革命的壮举,立下了“有信仰、扬正气;有纪律、克随性;有爱心、乐助人”的家训,教育后代,要热爱国家与人民、热爱学习、热爱生活与劳动。 陈桂珍的事迹被家乡人民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