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厚江葡萄月令 《葡萄月令》教学实录

2017-05-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出示全场唯一一张PPT(感悟:这是曹老师一贯的做法,他往往用一张PPT将作者特有的语言味道展示出来,又能恰到好处地辅助教学.有点无心插

   出示全场唯一一张PPT(感悟:这是曹老师一贯的做法,他往往用一张PPT将作者特有的语言味道展示出来,又能恰到好处地辅助教学。有点无心插柳柳成阴的别致。)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带来一本书,汪曾祺先生的一本书,散本集《蒲桥集》。今天和靖江中学高二(3)班的同学们一起来学习选自这本书的代表作《葡萄月令》。

课前我请同学们每个人用一句话写出读过此文的感受,大家写得都很精彩,有一个同学的一句话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他说“这是一个朴素到了极点的田园诗”,我觉得这话讲得别致。

   师:《葡萄月令》,课前我们也作了预习,下面我想请同学看“月令”,依据我们阅读以后的体会、认识、理解,说一说“月令”包括什么内容?(感悟:研讨“月令”的内涵,一方面解题,让学生明白本文写的是农事活动;另一方面也为后面有关文章写法的探究埋下伏笔。)

   (学生思考)

   男生1:我觉得月令就应该是一种时令,是植物按照季节生长的标记。

   师:旁边的同学有没有补充的?

   男生2:在本文中,我们可以认为是葡萄每个月生长发育的情况。

   师:葡萄每个月生长的状况(板书  葡萄),还有没有了?

   男生2:劳动者农事的劳作(板书  农事),还有没有了?

   师:没有了?大家看一看1月份,1月份怎么啦?下大雪了(师生齐答)。2月份呢?刮春风(师生齐答)。文章里面虽然写天气的内容不是很多,但是他又每每点到天气,以月份逐月地写到天气,附带着写天气,写出葡萄的生长以及葡萄种植的农事劳作。

“月令”其实是古代的《礼记》里薄薄的一本书,汪先生对这本书非常的喜欢,他觉得在这种特别时空框架里,特别能反映中国人在大自然里生命的过程和角色,像诗一样美丽无比,所以他的这篇文章就叫《葡萄月令》。

   师:课前读过12个月份,喜欢那几个月?

   生(齐):八月份、四月份、五月份、九月份。

   师:其实三月份也很好。文章比较长,我们这节课只能选择其中一部分学习,我们确定选择三月份,五月份,还有八月份来学习。(感悟:长文短教,该怎么教?尤其是教什么的目标确定,是成败的关键。曹老师选的这三个月份能够将汪曾祺先生文章的语言韵味大致体现出来,又恰体现本文写法上似断实连的特征。)

有人说汪先生的文章不是用眼睛看的,要靠嘴巴来读。读才能读出汪先生文章独特的韵味。我们先来看三月,我们请一个男生来朗读。

   (请同学推荐朗读较好的一位男生)

   男生(王逸凡):读“三月,葡萄上架……小葡萄,一桶也就够了。”

   师:读得怎么样?

   (学生鼓掌)

   师:读得很不错,声音很洪亮,语气的安排、节奏各方面也还可以,但也有不足。来我们一起来看“请葡萄上架”那一节,我发现刚才同学在读时“起!—起!”这个处理得很好。前面一个“起”,是个口语吧?“起”是一个号令,后面“起”是大家一起打的号子,一起把这个老藤从地里头把它扛起来,“起(师范读),起,它起来了,唉!

它起来了!”这是一种非常欣喜的语气。这个地方他读的时候没有把这个效果通过声音传达出来。

还有那个“伸开”,“把枝条向三面伸开”,这个“伸开”重复了3次,应该有变化(师范读),趴了一冬的老藤啊,这个时候舒舒服服,凉凉快快地就在那里呆着,这个读的时候要把口语的特点、色彩尤其是那种劳动之后的喜悦通过声音传达出来,来我们全班一齐试一试啊。

(感悟:不仅告诉学生汪先生文章只有读才能读出独特的韵味,更重要的是曹先生适时指导,示范着读,大家齐读,如此三步走下来,学生对文章的韵味就会有别样的感悟。)

   师生(齐读):“然后,请葡萄上架……待着”。

   师:很好,大家体会这样的文字,一读之后,文章里那种情味就触手可及。来,我们看五月。

   (请同学推荐朗读较好的一位女生)

   女生(曹敏):“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很快,就结出绿豆大的葡萄粒。”

   (学生鼓掌)

   师:好,坐下。我请一个同学评价一下他刚才的朗读。

   女生1:我觉得她读出了葡萄的生机,特别是葡萄嗜水,生长茂盛,农家人对绞葡萄那种欣喜,读得自然,就像是农家人自己在掐一样,果树开花的哪一部分,好像是他亲眼所见,很抒情。

   师:好,请坐。刚才同学们读出了那种情味,不过你刚才讲得呢;(好像)有一点她读的好得不得了,实际上还可以精益求精。刚才讲到果花开花的哪一部分,她读的特别有感情,特别抒情,这很好,前面的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都很好,不过比较而言,我觉得葡萄“抽条”和“卷须”两节有些口语的地方,有一些短句的地方,没有比较好地把它的效果传递出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生:(同看“抽条”一节,提醒学生注意“瞎长”“结不结果”“劈劈啪啪”“绞”等口语的处理)师范读。

   师生:(再同看“卷须”一节,哪个地方要特别注意?“长出来就给他掐了”重复两遍,为什么?学生答:有点调皮,像个孩子,种葡萄人的勤劳)

   师生齐读:(“抽条”“卷须”两节)

   师:一起来看八月,来全班一起读。

   师生齐读:(提醒学生酝酿一下,调整好情绪)“八月,葡萄‘着色’……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

   师:读得很好!在其他两个月的大家互相帮扶之中,我们现在处理这个“八月”就很好,要讲不足呢,就是在文字背后那种喜悦和快乐的情感还可以再充分一点。(提醒学生课后再读一读)

   师:读完了这几节文字,我们发现汪先生的语言真好。他曾经讲过:“好的语言就像揉面,要软熟,要劲道,有劲儿,像流水一样地顺畅,读起来特别顺,读起来有一种我们汉语特有的节奏之美,甚至有一种天簌之音。

   师:这样一种像流水一样丁丁当当的流畅的节奏之美,是怎么造成的呢?

   女生2:文章有很多口语,读起来像家常话一样,让人感到非常亲切。而且作者是从果农的角色来写这篇文章的,有丰收的喜悦还有期待,语言非常的自然、亲切。(板书:口语化)

   师:讲得很好!口语的使用使文章特别的活泼,诮皮,使文章具备了生活中那种喜悦的感觉。例子我们才读的时候用着重的办法加以分享了他的这种喜悦。大家可以好好分享。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啦?

   男生3:作者本身就经常接触劳动人民,对葡萄的种植非常了解。

   男生4:我觉得刚才同学说“接触”还是不够的,作者肯定亲身体验过种葡萄的各个过程,所以才能把这些细节描写真实,让读者觉得仿佛在亲身经历,所以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只有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东西写出来才能自然流畅。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是,作者亲身经验才能写出自然流畅的作品。刚才曹老师问的问题是:为什么这里语言读起来有像流水一般地丁丁当当的节奏之美?再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

   (学生互相启发,总结)

   生:采用了许多短语,没有过多的修饰语,不累赘,读起来朗朗上口。

   师:短语很多,短语很有味儿,不啰嗦,简洁明快,朗朗上口,一气呵成。能不能举一些例子?

   女生3:如八月份,在第二节里面“不是的”三个字,没有像其他大家一样用很多华丽的修饰词,但他照样能达到传情达意的效果,而且让读者感觉特别自然。

   师:刚才同学说到短语句,并举出了例子,短语句表达简洁、明快,能表达特别的效果。大家再体会一下“五月”。(师生共同品析“浇水,喷药,打梢,掐须”四句。一方面说明农事繁忙,另外一方面也说明自己在这种繁忙的季节之中有一种喜悦感。)

   师:这种短句特别有味道,作者特别喜欢用句号,有时2-3个字就用句号,很多地方就如同没有分行的诗歌。不怎么用关联词,关联词他能不用就尽量不用。这样的一样语言就特别简洁,特别干净,有特殊的韵味。

   师:汪先生曾经讲过:文章之妙,往往在字里行间。常常这个文字要有似断实连的效果。(板书:似断实连),让我们一些来体会一下。

   师:出示学生课前预习提出的问题。在五月份讲到苹果花开花了,梨花开花了,葡萄也开花了,写着写着就写到苹果花、梨花上去了。有同学就问这里为什么写苹果花写梨花?

(同学互相启发)

   男生5:写梨花、苹果花是为了给葡萄花一个大的背景,是一种衬托,衬托果园的繁忙,衬托葡萄花的生机。

   师:你说是衬托葡萄花的生机勃勃,请旁边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思考。

   男生6:看到葡萄花是因为葡萄花小而梨花苹果花大。用看得见的,有视觉冲击力的衬托小小的不易看见的小葡萄花(老师点拨)

   师:想像中,我们仿佛看见了葡萄开花的景象。大家同意不同意?

   女生4:同意衬托,但是这就是用雪来比喻花的白,我认为这是与葡萄花的淡黄用来对比。

   师:还有对比在里头。很好。

   师:现在回到老师的问题上来,作者本来是写葡萄花,写着写着又写到了苹果花、梨花,是不是断了?可是最后又用衬托、对比手法等手法把它又连上了,文章就是这样一种似断实连,字里行间含有一种诗意的表达效果,这种语言有一种流水的感觉,不是那种很呆板地一句接一句。(感悟:本文语言似断实连像流水,曹老师的本节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此课堂就很灵动。)

另外,这里还有一个例子,也是大家在阅读时发现的。在“七月”哪个部分。“七月份”上有句:“汉朝是不会有追这次肥的,汉朝没有硫胺”。很多同学都提出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商量一下,你怎么理解的,然后回答)

   女生5:我觉得这就跟古代有了联系,说明古代也是有葡萄的,但是当时的技术没有现在先进,产量也不会很高,而现在技术先进产量高了,更能体现果农的喜悦。

   女生6:我认为汪先生首先是一位热爱劳动的人,他写硫胺是为了写对劳动技术的赞美和喜悦。

   师:写科技,喜悦、赞美都不错,但是这好像是一个套话,套上去的。如果拿套话来表达我们的阅读理解啊,它很省劲,可是它往往不是我们阅读的成果。哪位同学有自己的思考,请回答。(感悟:就是不说老师自己的理解,让学生憋气,课堂便有了向深度延伸的空间。)

   男生7:这句话有一种调节剂的感觉,因为本文从上到下都是以葡萄为主线的,加一个汉朝就有一种调味的感觉了。又多了一个味道,向古代延伸过去了。

   师:向古代延伸出去了,似乎有点联想,还有吗?

   男生8:写汉朝是与今朝对比,突出硫胺的作用。

   师:其实你的观点是在前面同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我更欣赏刚才那位同学的观点。这是一个联想,是一个带有调侃幽默味的联想。为什么要想到汉朝呢?因为葡萄就是汉代从西域传进来的,是吧?他为什么不想到唐代、清代呢?理解上允许多元。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大家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理解,一个思想,我有一个理解,一个思想,一交换就有两个以上的理解和思想,就有一种立体的理解。(感悟:问题来源于学生阅读时质疑。这个问题真实,师生共同研讨,教师适时点拨,可谓不悱不发。)

   师:我觉得刚才两位同学讲得都有道理,我觉得这句话也许没有我们想像得那样有深意,它也许就是一个幽默调侃。我甚至想起了汪先生有一次接受别人的采访,有人问:汪先生你写的一篇文章在结尾和开头都有这么一句,你是不是首尾呼应呀?是不是卒章显志呀?汪先生回答非常好玩,他说:“不是的,我就是非常喜欢这句话,一不小心又写了一遍。

”可见,作者写了这句话以后——大家注意到五月、六月、七月讲的内容是有些重复的,有重叠之处,讲得都是浇水、喷药、打梢、掐须。

在五月就讲,六月还讲,到了七月,你觉得它还好写吗?不好写了,是不是?怎么能写得笔笔不同呢?到了“七月”写上这一笔“汉朝是不会有这次追肥的,汉朝没有硫胺”时味就出来了。(感悟: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美意,而且拓开一笔,从写作体验上读文字的精妙,学生有了更深的理解。)

看上去,这句话好像是断了,似断,其实呢,它是连着的,还是在讲葡萄。正是有这样写作上的特色,这些特色读起来有一种流水一样的节奏之美。

师:文章叫《葡萄月令》,大家做个试验,把“月令”两字去掉,只保留“葡萄”,哪几个月份不要写了?(感悟:从文脉的角度设置了这个问题,又从剪材的角度进行探究,使学生对“月令”有了更透彻的理解。)

   生(齐):一月不要了,十二月不要了,十月也可以去掉,七月也可以不写。

师:但是你仔细看,其实这几个段落写的很好。有一种充满深情厚意kan 着自己孩子的感觉。

   师:那接下来,我们要思考一个大问题了,这个问题也是我班同学提出来的:这篇文章用“月令”的形式写了12个月,总感觉像流水帐一样,这样的一种写法,好在哪里?

(师生共同思考、讨论,3个同学一组讨论,3分钟后,请每组推荐一位代表发言)

   男生9: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彩珠串线的形式,如果不用月令,会给人一种流水帐的感觉。二是从组成来看,“好的文章要像树一样自然”(PPT上话)汪先生写文章像一位年长的朋友与你亲切谈话一样,谈话是要有次序的,所以要从一月到十二月,一段一段地,这样就有条理、结构清晰,又给你一种自然、愉快的感觉。

   女生7:用“月份”的方法来写,给我感觉是非常有条理。也可以看出汪先生对葡萄的热爱,就像父母对孩子一样,就像孩子的成长记录一样,爱就体现出来了。感觉自然、和谐。(师表赞同)

   女生8:按月来写有利于写出葡萄成长的细节,可以写出它成长的不一样来。

   女生9:我觉得他把每个月份的不同特点表现的特别好。能把握每个月份葡萄生长的不同特点,不空洞。

   师:刚才几位同学都提到一点,作者用“月令”这种形式能把我们平时看似散漫的生活条理化。况且,一个在农村生活的人,一年四季,农村生活是以月令形式展示出来的,所以它是非常完整的表现了我们原原生态生活的过程,非常完整地写出了我们生命的过程。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讲到葡萄的特点一个月一个都写出来了,是的。除此而外,我们也看了葡萄背后是一个生命的成长过程,你看,后面有一个人满含深情在那里注视着葡萄,他在那里劳作,他在那里辛劳,劳作辛劳之后又喜悦满足地看着葡萄,“月令”就这样很好地把过程表现出来了。你再看,有的段落长,有的段落短,就像树一样很自然,因为生活就是这样的,有的月份特别繁忙,有的月份特别清闲。

   师:初看文章似乎就是讲种葡萄,再仔细一看,写的是作者种葡萄的辛劳,辛劳之后的喜悦和满足,(板书:喜悦,满足),再往后看,这篇文章反映了一个葡萄种植经历,实际上反映的是汪先生1959年受“反右”政治运动的牵联,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农村,于是他有了一段农村劳作的经历,多少年以后,回顾头来,他写了这篇《葡萄月令》。

   我们说政治上受到牵联,排斥,应该讲是他人生的坎坷和不幸,我们一般人写文章大概是牢骚满腹,可是我们看这篇文章里却一点牢骚也没有。一点没有!那么你看作者是怎么面对自己人生困境的?(感悟:由农事谈到辛劳之后的喜悦和满足,再由此深入到作者的情怀,尤其是劳动可以自己心灵的创伤,是一味解药,说得入木三分,非由亲历者实难悟出。)

   男生10:我觉得作者抱着一种平和的心态,因为他觉得在劳动中可以创造美,他在劳动中也发现了美,作者即使被下放了,但是他还是抱着对生活一种享受的态度。

   师:在劳动中发现美、创造美,其实劳动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医治自己心灵的创伤,它是一味解药。他可以通过一种对自然的审美,最后自己从人生的困苦中解脱出来,所以他满心喜悦地看着。像孩子一样的他的葡萄。写出了他生活的经历。

   师:其实,说穿了作者是一种乐观的、豁达的心态(板书:乐观豁达)。作者用这样一种从传统里汲取出来的豁达、乐观知足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苦难,人生的坎坷。

   师:很多同学课前都提到,这篇文章到底写什么?其实,大家问的是这篇文章到底有什么深意?乍一看他写的是一个田园诗,田园牧歌,仔细一看是写劳动的快乐,劳动的满足、幸福,再仔细一看,联系作者当时一个时代的经历,可以看出来,是什么?是一种品格,是一种胸襟。到此,我们就由这篇文章读出了这个“人”,又由这个“文”读出了文章里表现出来的作者品格。(板书:由文及人,由文及品)。

   师:回顾头来看,我们可以读懂这一类文章。课后,我给大家汪曾祺的另外一篇散文《果园杂记》,大家可以用今天老师介绍的这个办法“由文及人,由人及品”,读一下此文。推荐大家读的一个片段叫“涂白”,看看用老师的这个办法能不能读好。

   师:曹老师最喜欢的一个读书方式;既要一篇一篇地读,更要成片,一片一片地读,由此及彼,几篇文章一起读,这样子我们读下来以后呢,就可以知一篇通一类,阅读就可以有好的见地发表。请大家课后读。(感悟: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是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若能像曹老师这样还有一番指导或“煽情”,则学生一定很受用。)

   师:读完《葡萄月令》一文,是不是可以说我们对散文的认识,理解稍微深刻一点,曹老师借用古文里面平常说的话叫“散文,名散,字文,号性情。”而这种胸襟,气度,就是这篇文章读过之后给我们的底层的启示,精美之处。(感悟:从简单一本书入手,到概括厘清收束,看似无意实则整节课也像流水一样,似断实连,实在高妙!)

   师:到此我就和大家一起把这篇文章读完了。语文学习啊,其实是从打了下课铃才开始。真正课堂上学的东西是很有限的,课堂不过是一个商量、讨论。今天我们就作了一个商量、讨论,大家表现的非常好,曹老师非常满意,下了课,希望同学们把汪先生的文章找来读一读。(板书:散文,名散,字文,号性情。)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齐:老师再见!(掌声)

   师: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总体感悟:

  《葡萄月令》是苏教选修《现代散文选读》“人与物的对话”板块中一篇文章;文章比较长,又没有什么值得赏析的状物描写,粗看连线索可能都不甚清晰,极像“流水账”,虽然语文老师都知道汪先生是大家,但在实际教学中,可能最大的困难是感到它就像只刺猬,不知从哪儿下手。

  曹老师从农事讲到辛劳人的喜悦,再谈到背后作者豁达的情怀,就很容易让文章立了起来,扣住学生的质疑,和学生一起在课堂玩语音味意韵,不仅教会了学生读此类散文的技法,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一种思考的方式。

    曹老师本节课唯一的一张PPT上几句汪曾祺先生三句话,也自始至终显示在那儿,成了本节课堂学生不断品味语言的一个助手,很实用,又恰到好处地提醒学生是什么是课堂的不蔓不枝而又灵动优美,正如曹老师所说,好课要真实、朴实,更要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