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学北京工业大学 “工程安全与工程伦理”学术研讨会北京工业大学举办

2018-01-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为推动工程安全研究,促进工程职业化进程,推进工程伦理进展,推动工程职业化进展,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

为推动工程安全研究,促进工程职业化进程,推进工程伦理进展,推动工程职业化进展,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主办的"工程安全与工程伦理"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0月26日在北京工业大学成功举办。

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以及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等其他部门的专家学者、企业管理人员、政府相关部门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共计6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工业大学科技处副处长李东松教授主持,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钱伟量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李伯聪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副主编王大明教授分别致开幕词。会议围绕"工程安全与工程哲学"、"工程安全的社会治理"和"工程安全与安全文化"三个专题展开讨论。

在"工程安全与工程哲学"专题讨论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朱葆伟教授、国家科技部评估中心邢怀滨教授主持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对"安全"、"工程安全"等核心概念从解释学、人类学等角度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大连理工大学王前教授以PX为例,从多角度探讨了工程安全的伦理问题。

他认为工程安全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更多地可能涉及到诸多社会因素,而更应该是一个社会性问题。由PX导致的困境可从三个角度进行探讨,从责任伦理角度看,政府主管部门、企业管理者、工程师都应增强责任伦理意识,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从决策伦理的角度来看,工程项目决策过程需要民主参与,使公众的利益诉求得到合理有效地表达;从商谈伦理的角度来看,政府需要与利益相关者各方特别是公众之间建立"对话平台",化解公众的抵触情绪。

王教授从三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首先,工程师行业协会的介入可能有助于解决单个工程师想反映和揭露工程安全隐患却感到力不从心的现实问题;其次,政府要建立与工程利益相关者进行对话的机制与平台,使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能够参与到工程决策之中;最后,建立完善的经济补偿机制也有助于化解工程项目建设中收益与付出不对称的矛盾。

中国科学院大学王大洲教授则对工程安全问题提出两种逻辑解释策略,第一个解读策略是从工程环境(常规/非常规)和工程层次(微观/宏观)两个维度来分析工程安全问题。这两个维度的交叉就产生四个象限,也就是四类工程安全问题:常规环境下的微观工程安全问题、常规环境下的宏观安全问题、非常规环境下的微观安全问题以及非常规环境下的宏观安全问题。

我们可以将任何工程安全问题置入这四个象限加以审视。第二个解读策略,则是对工程不安全因素或者工程事故原因的分析,可以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将工程安全问题分别解读为自然问题(祈求上苍)、人的问题(人的再造)、制度问题(制度设计)或技术问题(技术设计);第二步是进一步将自然问题解读为制度问题或技术问题,同时也将人的问题解读为制度问题和技术问题;第三步则是尽可能将制度问题解读为技术问题。

这两个策略的组合,就是我们所说的工程安全问题解释逻辑。我们可以针对第一种策略所说的每一个象限,展开工程不安全因素或工程事故原因的分析,然后将这些分析综合起来,作为工程事故防范或者从工程事故中学习的指南。

大连理工大学王国豫教授从技术解释学的视角分析了专家和公众在核技术、转基因技术等高技术的安全问题理解分歧的认识论根源。她认为安全不仅仅是一种事实描述,也是一种经验感知和价值判断;在分析科学知识和安全标准形成的背景基础上,提出安全具有主观、客观和规范性三个维度和建构性、相对性和动态性等三大特征;指出安全标准的确立涉及安全的可接受性水平,而价值的不可通约性往往是确定安全可接受性的难点。

华南理工大学闫坤如副教授则从主观概率解释来解释工程风险的具有复杂性。

她认为工程风险是多个不确定性因素发生的概率的和及其后果的函数,对工程风险的认识有认知偏差,并对认知偏差的表现和认知偏差的因素进行分析,再对工程风险的认知偏差中的主观概率进行分析,能够解释在对工程风险的认知中公众对风险的认识与实际的客观风险之间存在差距等问题。

北京理工大学范春萍教授从终极伦理角度解释了工程技术问题。她指出可将技术分为科学衍生技术(TS)和工程伴生技术(TE),提出STE一体化导致终极伦理——关乎人类生存根基的伦理。在终极伦理框架内,包括基础自然科学在内的所有STE道德相关。

基本的STE伦理次序是安全、公正和人文关怀,达成这种伦理的前提是诚信、规范和责任。安全是终极伦理第一诉求,焦点是前沿不确定性带来的至毁风险,逻辑基础是地球边界强约束和至毁知识。

山东科技大学王耀东副教授提出要根据工程公共风险的特性及其产生根源,确定治理的责任。他认为工程公共风险治理的责任是集体责任,社会责任,既有法律责任也有道德责任,既有事后责任也有事前责任,既有积极责任也有消极责任。

建立一个共同责任模型,企业、技术发明者、工程师、政府、媒体、消费者等都是工程公共风险治理的主体,负有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北京工业大学张文学副教授以一个工程技术人员的角度详细解读了当今工程各类的技术成就和工程事故,并提出了他的思考。

在对我国工程领域存在的问题及事故进行列举和分析基础上,他认为我国工程发展过程中,必须关注并处理好三个关系问题:"GDP与环境"、"速度与质量"、"收费与服务",也必须在可接受的风险与利益之间寻求最佳平衡。

北京工业大学计彤副教授认为生态安全始终是人类寻找理想居所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当下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正以高速状态进行到城市化以及大城市化时代,在努力规避生存空间的重要危机的同时,却发现此时最为突显的矛盾又聚合为生态安全困境。

从人居聚落发生学的角度指出从人类最早的聚居点到乡村,再由乡村到城市以及城市化的发展历史就是人类从自发的生态安全走向自觉的生态安全的过程。有理由相信,人居聚落的后城市化阶段,在人类寻求生态安全的进程中将再次走向分散。

    "工程安全的社会治理"专题讨论由北京工业大学张恒力副教授主持。八位学者从不同角度解读了工程安全的社会相关性要素,认为工程安全的社会评估问题、工程的社会学研究等需要大力加强和重视推动。

中国科学院大学李伯聪教授以《工程的社会嵌入与社会排斥——兼论工程社会学和工程社会评估的相互关系》为题,详细探讨了工程社会学、工程的社会评估、工程的社会嵌入和工程的社会排斥四个问题。

李教授认为工程社会学和工程的社会评估,一个属于理论领域,一个属于"实际工作"领域。在介绍工程社会学理论研究进展基础上,强调指出需要加强探讨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工程的社会评估工作。我们不仅要关注工程的"技术评估"、"经济评估"、"环境影响评估",还要大力推动工程的"社会影响评估"。

工程社会影响评估已在某种程度是成为我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考量对象。李教授接着指出"社会嵌入"与"社会排斥"不但是一个理论问题、关系问题,更是一个决策问题、评估问题、运作问题、博弈问题、过程问题、政策问题。

工程的"嵌入"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工程的"诞生"和"开创"的过程。工程的社会嵌入与社会排斥不但是工程社会学的重要概念和需要进行理论研究的问题,而且更是常见的、重要的、复杂的实践问题,是工程社会评估的重要内容和需要制定政策性措施的现实问题。

浙江大学丛杭青教授从三个角度探讨了工程社会风险问题。他指出整体论和还原论可成为分析工程社会风险的两大理论进路,而整体主义方法的核心概念是社会稳定,社会稳定也许为我们分析工程社会风险提供了一种基本的工具;工程社会风险的认知依据与视角,工程是一种社会实践,这本身应成为认知工程的立足点或依据,社会认知应该成为认知工程的基本方法。

社会化和自然化是工程社会风险认知的基本视角;公众参与工程的必要性在于工程的社会实践性,工程的社会可行性、合法性与合理性成为公众理解和参与工程的重要标准。

国家科技评估中心邢怀滨教授对我国科技产业化工程的社会风险评估进行了解读,他从我国科技计划评估历程、制度与评估内容 ,以及工程的安全评价的政策与标准等出发,在介绍国际评估的 "常规化、专业化和方法和评估方式创新" 三种新趋势基础上,指出我国社会风险评估的制度构建需要从"评估时点、评估机制、价值标准和评估结果的使用"等方面全面推动,才能促进我国科技产业健康有序进展。

太原科技大学李润珍教授以电梯安全事故为例,详细探讨了我国特种设备的安全问题,并指出"作为职业角色的工程师,要始终把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置于首位。"工程师以及工程共同体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加强职业伦理道德的思考,做好的工程,推动社会负责,为人民的福祉服务。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后梁军指出工程安全问题不仅要在工程决策、工程设计等环节进行关注,而且在运行维护环节也同样得到重视。他以民航安全方面的"6.6空难"为例,指出航空器设计工程的风险控制,航空器操控的风险控制,航空器运行管控的风险控制都是非常重要的。

而"设计的容错性,自动化与手工操作,工程安全的社会公众参与"应该成为航空安全运行关注的三个焦点问题。

北京逸群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雷庭高级工程师作为一监理工程师从工程技术角度详细阐述某市地铁"7.14事故",在具体明确了事故调查、现场控制和专家原因分析后,强调指出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强化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现场巡防,强化按图纸和规范施工、提升处理险情隐患水平等措施来应对,但他同时对工程领域的安全问题的彻底解决提出了自己的困境和担忧,发人深省。

河南大学张涛博士就未遂事故(near-miss,又称未遂事件、险兆事件)上报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工程活动中,未遂事故暂时不会影响到工程活动的正常进行,但是在工程伦理道德和职业责任的驱动下,现场作业人员(包括工程师、工人等)有义务对此类事件进行及时上报以便对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有效排除。

然而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某些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可能会使他们陷入伦理困境。认为仅仅依靠职业责任感的制约和强化已经不足以解决其中的问题。应该有必要从制度安排的层面上来保障未遂事故的及时上报和处理。

北京工业大学张风帆副教授在总结大数据时代的 "体量、多样性、价值密度、速度" 四个特征基础上,指出这个时代也向我们提出了五个方面挑战:(1)数字鸿沟会进一步加剧吗?(2)数据化记忆加强对人类的控制,阻碍人的自身发展吗 ?(3)处处都是假规律 ?(4)信息污染技术的后果难以预测 ?(5)如何监视守护者?

在"工程安全与安全文化"专题讨论中,中国科学院大学王大洲教授主持会议。中国农业大学李建军教授对食品生物工程技术进行了伦理考量,他认为食品工程技术应用改造的对象是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社会认同意义的食品,其应用推广的过程充满着激烈的伦理争辩和价值冲突,包括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食品营养和文化价值、"健康食品"和个人自主权的争辩和冲突等等。

指出对有关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的伦理思考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具体的技术和方法、具体的食品标准和营养成分,而应该包括食品生产的价值和理想、食品消费的公平和正义等规范内容在内的相当广泛的社会方面。

清华大学蒋劲松副教授提出对待当前的转基因争议应该从风险控制的逻辑来认识。他指出传统科学技术的认识模式,实行无风险推定,举证责任在主张风险者一方,这种逻辑不足以准确把握风险,甚至是越具有科学精神,越容易忽视风险。

在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控制问题上,应该由转基因技术的推动方承担转基因安全的举证责任,应该实行有风险推定,应该将民主监督、审查和控制的原则应用到技术的研发、应用的各个环节之中。北京建筑大学秦红岭教授从职业伦理视角审视了建筑工程伦理。

她认为建筑工程伦理是工程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微观层面的建筑工程伦理与职业伦理有紧密的联系,主要是对建筑工程技术人员职业伦理的研究。责任伦理是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应确立的基本价值立场,安全与环境伦理规范是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道德要求。

工程研究杂志社王佩琼博士从认知视野理解工程故障问题,他认为工程故障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人类认识能力的后觉性及人类活动结果的后种系生成性,是工程故障发生的随机性及某种程度上不可预见性的认知根源。工程故障不但不可能完全避免,而且是工程活动的必要环节,是工程知识的唯一来源,有其积极意义。

清华大学鲍欧副教授对安全文化内涵和安全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解读,认为忽视安全文化的工程隐藏重大安全隐患。她指出安全文化在西方以"自下而上"的方式从核工业企业逐渐推广到其他工业领域;在中国大陆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在煤矿等其他工业领域得到传播。

工程中的安全文化内容广泛,包括工程共同体对工程风险的防护意识、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安全第一的理念;危机防范的制度、法规;工程保护知识、措施以及工程共同体的自我保护行为和习惯等。

工程中的安全文化取决于工程共同体安全意识的整体提升,安全法规的制定,安全行为的落实及安全习惯的培养。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大陆工矿企业在实施工程项目中仍存在把工程安全的保障寄托于提升技术、设备水平的物质要素上,缺乏全面深刻理解"安全文化",远离安全文化的全面营造。

北京工业大学张恒力副教授则以大庆油田安全文化为例,认为石油化工工程是一项复杂、风险性较高的工程技术活动,安全发展已成为其一个重要标准。而大庆石油公司发展至今50多年,高产、高效和安全也成为其他企业发展的楷模。其安全文化成为其发展的重要制度文化内核。公众理解工程、公众理解安全成为安全发展的主体性基础;技术卓越和可持续发展追求成为工程安全的本质要求;企业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成为企业发展的手段保障。

本次学术会议,历时较短,仅仅一天,安排紧凑,选题集中,讨论激烈,收获甚丰。正如李伯聪教授在开幕词所说,以"工程安全与工程伦理"为题的学术研讨会是全国的第一次,为我们推进工程安全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同时,李教授又指出工程安全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经济性问题,更可能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希望更多的研究人员能够从社会学视角来探讨工程问题、工程安全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