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人物】宋志平对话新国企

2017-05-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3月2日上午,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志平做客人民网"对话新国企加油十三五"两会访谈节目,与特邀访谈主持人.民生证券

   3月2日上午,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志平做客人民网“对话新国企加油十三五”两会访谈节目,与特邀访谈主持人、民生证券总裁助理、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进行对话,共同探讨“供给侧改革”、“国企改革”等相关话题。

“对话新国企加油十三五”访谈节目由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指导,国资委新闻中心、《国资报告》杂志社主办,国资委信息中心协办,从2014年全国两会以来,国资委新闻中心已经连续三年举办对话新国企的系列网络访谈,此次访谈是本年度对话新国企的第一场访谈。本报今天编辑转发访谈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新国企有着脱胎换骨的变化

管清友:聚焦改革新趋势、挖掘发展新动力。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志平先生。今天主题是对话新国企,我想先跟宋总探讨一下什么是新国企?“新”在什么地方?从中国建材这个角度,这些年在打造新国企上有什么实践和思考?

宋志平:您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们总是在讲国企,但是今天的国企和20年前的国企有很大不同。

首先,体制机制上有重大变化。以中国建材为例,中国建材现在是一个有限公司,10年前搞了董事会试点之后,不再是传统的企业法下的国有企业,而是公司法下的有限公司,成立了以外部董事为主的董事会。

第二,现在的国企绝大部分都进行了上市改造。中国建材有6家上市公司,大概80%的资产在上市公司里。实际上,整个国资委管理的央企的上市资产大概都在80%左右。应该说,今天的国企大部分都进行了公司制改造和股份制改造,甚至都是上市公司。

第三,内部机制上有很大变化。比如薪酬制度的改革。现在国企的薪酬制度和以前也不一样了,以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但现在这些问题都有了很大转变。

第四,整个定位也有很大变化。过去的国企可能是无所不包,而现在的国企则集中在国计民生或者一些大行业里,比如战略产业。

最后,现在的国企,一个很大的功能是与我国民营企业一起在国际市场上同国外跨国公司角逐,提升我国企业和我国经济的竞争力。

所以说,今天我国的国企是新型的国企,当然还有很多需要改革的地方,但也应该看到,国企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创新,已经不能和过去的国企同日而语,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管清友:体制机制、公司治理、激励机制,应该说现在的国企确实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取得的成绩也有目共睹。

第二个问题,带有一些垄断性质的企业可能随着体制机制、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会产生非常大的增量。从中国建材这个角度,应该说它的市场化、竞争性非常强,这些年从您领导中国建材的角度来看,是怎么做的实践,特别是在竞争性领域?

宋志平:这也是大家经常问的问题,这里含有两个含义:一是在充分竞争领域里国企的意义是什么?二是在充分竞争领域里国企怎么做?

我们要先清晰国企的历史使命。刚才我们讲,在国计民生领域,在充分竞争领域,国企肩负着很大的历史使命,要完成国家产业的方针政策,推进产业的变革。像建材行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而且也是多、散、乱的行业,但是中国建材在这些年的发展中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引领企业转型升级。我国建材行业小水泥、小玻璃的淘汰等,中国建材都是引领者。中国建材有1.3万名科研设计人员,13家科研院所。现在我国建材行业的技术基本都源于中国建材的这些科研机构。

第二,大规模联合重组,提升行业集中度,实现规模化生产,增强国际竞争力。现在中国建材的水泥产能世界第一,4亿吨;石膏板产能世界第一,20亿平方米;玻璃纤维产能世界第一,120万吨……取得这样的发展,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是一个方面,行业整合和联合重组的作用也非常大,中国建材肩负着很重的历史使命,的确也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

第三,中国建材现在已是混合所有制,而且混合度很高,净资产有1/3来自国有,2/3来自社会资本,是一个高度社会化的国企。这说明现在的国企,在充分竞争领域里,在整合行业的同时,也吸引了社会资本,实现了共同发展,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国企机制,变成了一个有竞争力的、规范的、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

管清友:像中国建材这样的很多央企对行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代表了这个行业的基本情况和特征,包括它的规模、人员、技术水平,所以大家对中国建材也充满期待。

转型升级既是国家层面的战略方针,同时也是企业实实在在要做的,现在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变化,中国建材在转型升级方面是怎么做的,未来还有什么打算?实际上,建材的市场需求还是很大的。既要改造旧的,又要建新的,规模庞大。面对这样的市场,建材行业该如何实现转型?

宋志平:正如您所说,我国建材市场非常庞大,去年我国水泥销量为23.5亿吨,占全球的1/2还要多,全球一半的市场都在我国。近期不断上涨的北京楼市,未来的地铁建设、地下管廊建设,农村不抗震不节能房屋的改造等,都表明我国建材市场不仅规模大,而且延续性强,我们建材企业在未来大有可为。

但建材行业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建材行业低端产品还比较多,它们不但挺有市场,而且造成很大污染,为此我们的压力也很大。其实现在的水泥生产变化很大,像中国建材的水泥厂,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的排放都完全可以达到欧洲标准,但我国也还有不少排放不达标的小企业。

所以建材行业确实需要转型升级,中国建材根植于这样的行业,要做行业转型升级的排头兵。去年《经济日报》和《中国建材报》做了一个“中国建材的转型之路”系列报道,12篇文章,主要讲中国建材是怎么转型的。在转型升级里,中国建材做了两件事:一件是水泥等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这是第一曲线。

怎么淘汰小立窑和落后产能,如何建设新型干法的先进产能。中国建材在山东泰安建了一条工业4.0智能化水泥生产线,从原料开采到包装,全部实现智能化,无人值守,这也是全世界智能化水平最高的一条生产线,可以做到近零排放,完全能够满足社会的供给和环保需求。

另一件就是大力发展了新型建材、新型房屋和新能源材料等新兴产业,这是第二曲线。这是中国建材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建材的石膏板产能全球第一,可以全部消化掉电厂的脱硫石膏,将其做成非常好的石膏板,用于建筑的隔墙、吊顶等。

中国建材的玻璃纤维和碳纤维,以及比较高档的电子纱,产能也都是全球第一,可以千吨线大规模生产,超过了原来的老大——美国的欧文斯康宁。中国建材的TFT液晶显示板,打破了美国康宁和日本旭硝子对这个市场的垄断,中国建材研发生产出的0.2毫米超薄电子玻璃,可以像纸一样卷起来。

中国建材新型房屋发展势头也很好。前不久中国建材在英国做了两个绿色小镇,接下来马上还要在英国做30多个绿色小镇,同时西班牙也正在筹建由中国建材提供的两个绿色小镇。新型房屋就是工厂化房屋,用工厂化方法进行生产,现场组装,完全智能化,还可以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是高科技、智能化的房屋。

下一步中国建材将在新型房屋、建材集成上下大工夫。中国现在在海外有高铁、水利水电、核电,建材行业还应该推出一个品牌,就是中国新型房屋,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这样的房子,同时现在发达国家也在转型升级,也需要这样的房屋。

再后面,中国建材还要做什么?也就是第三曲线——技术服务。我们有1.3万名科研设计人员,过去是为行业和中国建材服务,下一步我认为应该将研发做成产业,形成开放性平台,给全世界各行各业做技术服务,目前我们正在做大数据、大的检测中心等,做的都非常好。

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中国建材现在在贸易领域做了三种模式的创新。一是海外的EPC,从网上供应备品备件,在全球范围内做水泥和玻璃厂的装备安装。二是易单网,这是全世界的建材物流网、中国建材的分拨网,建海外仓,通过网络直接把中国的建材产品销售出去,网上结算。

三是大宗网,利用全国的码头港口,把我们所用的大宗物资联网,形成中国建材整体和这些码头合作的网络。这些都是在用创新的业务形态进一步改变传统建材产业过去的格局。

从十年前国资委成立时只有20亿元的销售收入,到现在每年有2000多亿元的收入,连续7年获国资委业绩考核A级企业,连续5年进入世界500强,去年排在270位,中国建材这些年的发展,一方面离不开国家经济成长的大环境,另一方面来源于在国资委的领导下,中国建材一路的改革创新。

如果没有改革,中国建材不融入市场,不进行股份制改革、不上市,就没有今天。如果不创新、不转型升级,始终抱着过去的老技术、老产品,中国建材也就没有生命力。

建材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去产能

管清友:现在中央层面已经明确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基础之上,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解决现在很多行业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当然我们知道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是两个事情,在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从中国建材的角度,您是怎么考虑的?

宋志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结构性,在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从建材来讲,以水泥为例,它的结构性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中国现有水泥产能大概35亿吨,如果包括在建的和建完之后可能的产能就到了40亿吨,而去年销量是23.

5亿吨,前年是24.8亿吨,也就是说,2014年达到了峰值。相对于现有的35亿吨产能,大概有60%的产能利用率,40%左右过剩。如果再把在建的建完,那就是50%左右的产能过剩。中国的产能过剩是中国特色的产能过剩,为什么呢?

2008年我国推出4万亿元救市计划后的高速扩张期,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也进行了扩张。2009年的国际水泥峰会上,我提出了水泥休克疗法,先停下来不要盲目建设,可惜大家没听,导致现在产能过剩严重。产能过剩带来的就是打价格战,企业没有利润,长期没有利润会带来拖累银行等一系列问题,所以现在必须治理。

我认为,治理产能过剩政府要出台配套政策,大企业要发挥带头作用,包括行业协会,共同采取措施。我们转变观念,新常态下不能再走中低端的扩产能发展模式了。这非常重要,因为即使到今天,有的地方还在建水泥厂。我们应该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中高端的新兴产业上来。

去产能一是坚决淘汰落后。这是必须要做的,而且对产业不会伤筋动骨,比如水泥,过去那些年,由中国建材的“第一爆”关掉9个小立窑水泥厂开始,带领整个行业淘汰了6亿吨小水泥,现在中国建材又在引导整个行业淘汰32.

5低标号水泥。在国际上,现在用的都是42.5水泥,大概占50%,52.5、62.5水泥占50%,根本不用32.5水泥,可是我国32.5水泥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这样会引起很多建筑的短寿命,隐患很大。

为此,我们现在跟建设部、工信部都提出来,要及早取消32.5标号水泥。还要取消一些小水泥厂、小粉磨站。现在水泥行业进行资源综合利用,生产中加30%左右的粉煤灰、钢渣等混合材,但一些小水泥厂将混合材加到了70%,只有30%的水泥熟料,而且目前我们对混合材的功能鉴定并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这样一来,也会为我们的建筑,尤其是桥梁埋下重大隐患。

二是杜绝新建。边淘汰边建,过剩永远解决不了。现在有人提出不要新增,但有些人会用等量置换、异地置换等概念,偷梁换柱,实际还是建新工厂。最近我们也跟有关部委写了报告,就是不要再新建了。只有淘汰落后、出清一些产能,把住进口关、不要新建了,水泥去产能的事就好办了。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由大企业去“间苗”,联合重组,增加集中度。现在的过剩不只是落后产能,先进产能可能也过剩,某些区域的日产5000吨生产线,甚至万吨线,也可能过剩,这些工厂也要关掉。关工厂很难。过去15年,我们开始建工厂,差不多每个礼拜都会有奠基、剪彩等;后面十年是收工厂,你们有工厂我们联合重组;现在开始关工厂,过去建设的很漂亮的花园式工厂,今天产能过剩了,怎么办?只能关。

十年前在日本考察时,我发现日本有的大的水泥基地,三条大型水泥线非常之壮观都关掉了,锈迹斑斑,我也不理解,觉得很可惜。

十年过去了,今天我们也走到关工厂的进程。过去建工厂是为了经济效益,后来收工厂是为了经济效益,现在我们关工厂还是为了经济效益。若违反规律,今天我们建工厂反而是破坏生产力,关掉一些厂,实现产销平衡,有利于生产力的发挥。

前些年,中国建材重组之前,我国水泥行业前十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只有16%,经过这几年中国建材的重组,现在行业集中度提高到53%。过去钢铁、煤炭都比水泥市场好,但现在钢铁、煤炭比水泥市场差,就是因为中国建材在行业进行大规模的联合重组,使得行业集中度提高了。但发达国家的行业集中度是80%,也就是说我们的联合重组还有很大空间。

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下决心。我觉得中央现在下了决心,政府的配套政策应尽快出台,比如支持淘汰落后,支持杜绝新建,支持联合重组,在融资、利息、税收等这些渠道上进行政策层面的支持。行业大企业也要起到带头作用,中国建材就已表示要做到五个带头:带头淘汰落后、带头不新建工厂、带头联合重组、带头错峰生产、带头不打价格战。

从世界范围看,这个行业是看大企业的,所以一个行业里有没有领袖企业,有没有领袖企业把这个事儿想清楚,带着大家进行供给侧改革结构性调整,进行大规模的转型,至关重要。

中国建材作为一家央企,既要考虑自身利益,同时也要考虑为行业为国家作贡献,有时我们牺牲了一些个人利益,目的是做一个好的健康的环境,大家共享,这也是我们央企应该承担的责任。在去产能和结构性调整中,中国建材也是责无旁贷,跟其他央企一样,要做整个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排头兵。

把市场化机制装入新一轮国企改革

管清友: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国企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做法。中国建材是混合所有制和董事会建设的双试点,这在央企里也是非常少见的,应该说是中央、国资委对中国建材的肯定。下一步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董事会建设层面,或者说在整个公司治理方面,面临供给侧改革新的背景,中国建材准备怎么做,有什么打算?

宋志平:中国建材在2014年7月15日被国资委确定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落实董事会职权双试点企业。这一年多来,中国建材在国资委的指导下,积极开展试点工作,两个试点方案也都经过国资委批准了,正在按照试点方案向前推进。目前中国建材有几项工作还是很有进展的。

第一,推进规范化的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的要点是规范,大家都很担心国有资产会不会流失?党建工作会不会削弱?担心是普遍的,有建议,也有批评,我觉得这些都是在关心国企,我们都是这样去积极正面理解的。在这方面,中国建材对三家上市公司加大了规范的混合力度。

北新建材过去是一股独大的公司,除了国有股剩下的都是散户,但是现在北新建材在股东方面引入了非公资本的一些股东,既扩大了企业规模,增加了企业盈利,同时使企业更加多元化,管理更加规范,三四家股东相互制约制衡,企业发展更稳定。

中国巨石、方兴科技也是这样。现在北新建材是全球最大的新型建材上市公司,中国巨石是全球最大的玻纤公司,效益都非常好,方兴科技发展也非常迅速。

第二,进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过去,中国建材二级、三级企业都采用了一些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的来源有三种:国有企业转化、社会招聘、混合所有制过程中进来的。现在需要对职业经理人进行进一步的规范,所以我们正在推进整个职业经理人的制度建设,包括培训、考核等,希望在这方面有所进展。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市场化,就是公司制改革。公司制实际上核心理论是委托代理,过去这些年我们成立的董事会只完成了委托代理的一半,还有一半是职业经理人,这一关绕不过去,我们现在必须全力以赴地推进职业经理人建设,这样委托代理就形成完整的闭环了。

第三,落实董事会职权。国资委落实董事会职权,实际上给了我们董事会很大的权力,包括战略制定、经理人员选聘、工资总额等,中国建材最近几年进行适度多元化,增加了新能源材料业务板块。我们现在是风力叶片全国最大供应商,风力叶片是用碳纤维、玻璃纤维等复合材料做的。

我们还做了CIGS铜铟镓硒光伏产业,收购了德国世界上最优秀的工厂Avancis,收购了西门子在德国慕尼黑的一个研发中心,中国建材现已成为全球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的领导者,在国内已开始进行吉瓦级的生产线建设。这些都是我们的产业延伸。

在新一轮的体制机制改革中,现在国资委“1 N”指导意见出来了,再加上细则的陆续出台,我们最重要的是吃透精神,结合企业实际来做。现在我们有了顶层设计“1”——《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已出台,“N”细则也将陆续出台,遵从的纲领和规定都有了,还有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的经验,剩下的是由企业来做了,要把顶层设计和企业的首创精神结合起来。

最近国资委推出了新一轮的试点,过去是四项,新一轮是十项,中国建材也在这十项试点之中。

我们希望能够多进两个试点,这样可以多得到国资委的指导,得到大家更多的关心,我们就能做得更规范一些,将来为行业提供一个标杆,让大家有个借鉴,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中国建材过去这十几年,一直靠改革和创新发展,展望未来,尤其新常态下,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要解决这些问题还得靠改革和创新,缺一不可。

国企改革的核心是机制,包含三点:一是真正的所有者到位,这很重要,过去我们有所有者缺失的现象,所有者究竟怎么到位,这是核心;第二点是发挥企业家精神,因为企业归根到底是企业家带领下的企业,如果没有企业家,这个企业很难有活力,我们国企怎么产生自己的企业家,怎么来支持和保护这些企业家的热情?要有容错机制,只要他不是自私自利,有时只是大家看法不一致,未必就是他的错;第三点是建立企业利益、员工利益和管理层利益正相关的关系,没有这个关系,企业的机制就没有建立起来。

归根到底,我们的改革还是要围绕着习总书记讲的,要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提高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增加国有企业的控制力,是扩大国有资本的功能。我们在做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企业的内核——机制,把市场化的机制装入国企,就能完全形成新国企,甚至更新的国企。

管清友:在“1 N”模式大的框架下,现在应该说顶层设计很清楚了,那么从您个人的角度,从中国建材的角度,您觉得企业首创精神在哪些方面还要做探索?

宋志平:改革是一个细致活儿,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国企改革,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畏缩不前,应该一步一步地稳步向前推进。过去国企改革主要是企业去做,然后总结,现在国企改革有了顶层设计,大的方向、目标、原则、边界等都界定好了,让大家在这里面去做,应该说现在的改革与过去的改革相比更有法有章可依了,环境也更好了。

关于整个改革过程中的难点和困难,我觉得第一个是认识。现在有两种认识:一是认为国企不需要改革,国企的机制就是这个机制,天经地义,不需要改革,还有一种是认为反正国企怎么改也改不好。这两种认识都比较极端。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基本的经济制度决定了我们要有一定的国有企业、国有经济,而且我们的国企可以和市场相容,并不是不可容的。

过去的实践也证明我们可以融合在一起,这就是我们改革要做的事情。现在无论从《指导意见》也好,各项细则也好,实际上是要解决这些认识上的误区,我们一定要树立国有企业改革的信心,首先得有信念,如果信念都没有,这件事情是很难做的。

第二个是要啃硬骨头。那些关键问题就是硬骨头,一是要市场化,就必然会和市场资本相融合,融合过程中可能产生大家所说的国有资产流失、监管不利等问题,但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在改革中加以完善加强,可以设立一些规章制度,让它透明化、有据可依,但不能因为有这个问题就什么都不做了,恰恰是因为有这个问题我们解决了,然后我们就前进了。

另一个是怎么加强党的建设。中国建材过去重组了那么多企业,那些多、散、乱的企业很多党组织并不健全,重组后我们建立了几十个党委,把党组织完善健全了,现在中国建材18万名员工中有3万名党员,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个是职业经理人的选聘。这也是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企业归根到底还是要用职业经理人,让经理人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是我们应该走的一条道路,现在我们做的是一层一层地从下往上做,底下企业我们都是职业经理人化,逐渐做到股份公司职业经理人化,然后再做集团公司的职业经理人化。

这些工作都得一步一步地来,操之过急不行,畏缩不前也不行。还好现在有“1 N”,所以再把试点抓好,这个工作只要扎扎实实地做,国企改革是完全有把握做好的。经过这场改革,现在我们叫新国企,我们在“新”字上会更新,在过去的基础上会做得更好,衡量我们的就是竞争力和效益,竞争力不是中国的,是国际竞争力,效益我们是在行业里比,要跑赢整个大势和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