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宝善的儿子 胡宝善:一辈子“海洋”情(艺与人)

2017-06-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他,胡军的爸爸.经常听人这样介绍,77岁的胡宝善早已习惯.如今,当影视演员的儿子红得发紫,男中音歌唱家的父亲甘当"绿叶".2005年10月1

他,胡军的爸爸。经常听人这样介绍,77岁的胡宝善早已习惯。如今,当影视演员的儿子红得发紫,男中音歌唱家的父亲甘当“绿叶”。2005年10月1日的“中国电影百年红歌会”,父子俩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同台放歌《我爱这蓝色的海洋》。2011年,录制这首名曲的二重唱版,胡军唱主旋律,胡宝善主动让贤。但,再大的明星光环也无法遮蔽歌声里闪耀着的动人华彩。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祖国的海疆壮丽宽广……” 这支歌,让胡宝善的名字走进千家万户。一如“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高举金杯把赞歌唱……”成就了胡松华。许多人并不知晓,男高音歌唱家胡松华和男中音歌唱家胡宝善,本是一母同胞亲兄弟。他们的父亲胡裕徵乃一代国医,脑子里却充满离经叛道的奇思异想。他对子嗣灌输的理念,从取名开始,各走一路自有讲究。“宝珠玉莫如宝善,有富贵莫如有仁”,胡家次子因此得名。

喜欢音乐,爱好唱歌,从家里的老唱片开始。上世纪40年代,胡宝善成天围着台老式唱机转。卡鲁索、吉里、斯基帕……他记住了他们的名字,更沉迷于他们的歌声。1950年,胡宝善未满15岁参军入伍,因嗓音出众而得到学习深造的机会。

根据中保两国协定,保加利亚著名声乐教育家契尔金教授应邀来我国“传经送宝”,胡宝善有幸被列为候选学员。面试头晚,一夜未眠。“20岁上下,还不知道紧张,只是激动得睡不着。太想去专家班了,而且特自信——我,一定会被专家选上!

” 小伙子在大操场转圈儿、遛弯儿,天亮了,嗓子也全“糠”了。一大早兴冲冲赶到考场,清清喉咙开嗓练声,“又找着感觉了!”他最年轻,排最后一个唱。“那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呗,别人唱得好不好我不管,我只管自己一定要好好唱。

”不出所料,契尔金教授不仅将胡宝善带去了上海,而且,结束授课后又为其争取到留学名额。从此,他便与男高音歌唱家施鸿鄂、女高音歌唱家张利娟、男低音歌唱家吴天球等,成为保加利亚索菲亚国立音乐学院的同窗。一边继续师从契尔金,一边接受声乐专家布伦巴罗夫的指教,胡宝善的声乐艺术深得真传,日渐精进。保加利亚实行5分制,胡宝善毕业成绩竟然得了6分。

1961年,胡宝善回到祖国。总政歌舞团、解放军艺术学院、海政歌舞团,一路留下闪光的足迹。喝过“洋墨水”的胡宝善,敬重好学善思兼收并蓄的兄长。胡松华得益于蒙、藏、回、朝鲜等民族歌唱家的发声技巧与行腔韵味,这也深深影响着胡宝善的艺术审美。

两兄弟曾多次联袂举办独唱重唱音乐会,为中国音乐留下一段佳话。《我爱这蓝色的海洋》发自胡宝善生活积累催化的艺术灵感,在样板戏一统天下的1973年,歌曲流动的旋律,犹如荒漠甘泉般沁人心脾。

也是在那时,胡宝善“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的英武形象,赫然张挂在天安门东侧王府井南口,仿佛面朝长安街川流不息的人群日夜歌唱。多年以后,胡宝善在西北大漠采风,偶然发现农家土墙上老旧发黄的年历印有那张相同的老照片,不禁感慨万千。

早在16年前,胡宝善就已退休,不过他始终保持着新鲜活跃的歌唱状态。他对声乐艺术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深深感动着后辈。2011年,76岁的老歌唱家出版了平生第一张CD专辑。“党的90大寿,总要给母亲送个礼物吧!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我胡宝善的今天。” 这张专辑收录了他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演唱的24首中外歌曲。对此,胡宝善很慎重,“有时凌晨3、4点钟就起来整理录音资料。”同年,胡宝善重登国家大剧院和民族宫大剧院舞台,在中国文联庆祝建党90周年、海政歌舞团建团60周年等重大庆典演出中尽展歌喉。

有两首歌每场音乐会他必唱:“海洋”无论如何逃不掉,这首唱了30多年的老歌神采依旧、历久弥新;另一首是《八路军拉大栓》,很难听到的山东民歌。

演唱之前,胡宝善照例先有一番简短的讲解,激发观众互动的兴趣。一次在上海音乐厅演出,观众欣然助兴的“枪声”第一发打得准,第二发打偏了。演唱完毕,全场观众纷纷要求再唱一遍,这回“啪—啪”两枪打得稳、准、狠,音乐厅霎时变成欢乐海洋。在歌声与掌声中,古稀老人胡宝善重现青春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