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鼐的孙子 孙家鼐 从寿州古城走出的晚清状元

2017-11-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徐瑞成     古城寿州,英才辈出.清朝咸丰年间,寿州城状元府曾悬有一副家喻户晓的楹联,"一门三进士,五子四登科".此联描述的就是从寿州古城

徐瑞成     古城寿州,英才辈出。清朝咸丰年间,寿州城状元府曾悬有一副家喻户晓的楹联,“一门三进士,五子四登科”。此联描述的就是从寿州古城走出来的晚清状元孙家鼐的家门盛况。

    孙家鼐,字燮臣,号哲生,别号澹静老人,安徽省寿县人,一生宦海青云,殊荣等身,长期执柄晚清文事,被誉为晚清文衡、北大先导、一代帝师。孙家鼐是清朝咸丰九年状元,与翁同龢共同为光绪皇帝授业恩师。

累迁内阁学士,擢工部侍郎,历任礼部、户部、吏部、刑部尚书。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首任管理学务大臣,后晋升武英殿充学务大臣。死后赠太傅官衔,追认谥号“文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教育部长”、最后一位“文正”公。

民国初年《清史稿》专立章节饱蘸浓墨为其作传记。由于行事理性,不事张扬,因此很少有人真正了解他,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他兴学举业、救亡图存的历史贡献。     苦读有恒,好学无时,“勤勉”是孙家鼐成名的基阶。

孙家鼐自幼饱读诗书,胸藏丘壑,参加咸丰九年的殿试时,皇帝命他以大清王朝的兴盛为题作一副对联。孙家鼐即兴书联曰:“亿万年济济绳绳,顺天心,康民意,雍和其体,乾见其行,嘉气遍九州,道统继羲皇舜尧;二百载绵绵奕奕,治绩昭,熙功茂,正直在朝,隆平在野,庆云飞五色,光华照日月星辰”。

此联极尽清王朝二百多年的丰功伟业,并巧妙地把历代皇帝年号镶嵌于上下联中,既对仗严密,又用词规整,夸赞而不显浮华,颂扬而不露谄媚,深得咸丰帝赞赏,遂提朱笔钦点为头名状元。

    正气参天,丹心照古,“忠信”是孙家鼐高贵的品格。

甲午战争后,孙家鼐置身戊戌变法大潮中,毫无私心己念。他向皇帝进谏“贫弱之患犹小,壅蔽之患最深”。孙家鼐认为变法自强,宜统筹全局,分轻重缓急,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在维新变法问题上,孙家鼐不同于翁同龢、李鸿章,也有别于康有为、梁启超。

他主张向欧美学习,指出要“因时制宜,一切格致之书,专门之学,则又宜博采泰西所长,以翊成富强之业”,同时又认为“中国以礼教为建邦之本,纲常名义,万古常新”,变法的首要目的是要为国家“造血”“输血”“活血”,以期达到民殷国强之目的。

    广施甘露,报得春晖,“重教”是孙家鼐不朽的功勋。孙家鼐提出“国家要富强,民族要兴旺,首先要开办学堂”。

他是创办并保护京师大学堂的第一功臣,是中国师范、医学、政法教育的倡导者。原清宫档案收有《工部尚书孙家鼐奏为遵筹京师建立大学堂情形及请拨款开办事》奏折,条分缕析,阐释详实。他强调了京师大学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著名公式,并定为立学宗旨。

李振东在《北大的校长们》开篇中把孙家鼐定位为“北大前身奠基人”,因为有了京师大学堂,才有了北京大学,才派生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多所名牌高校。

李振东指出:“在维新人物中,孙家鼐常被忽视,或者被误认为‘帝党’中的思想保守的‘右派’。其实,孙家鼐是当时统治阶级特别是高级官吏中爱国、开明并对维新运动做出过一定贡献的历史人物,他的作用和功绩不可忽略。

”     气最忌盛,才尤忌露,“谦逊”是孙家鼐难得的财富。光绪二十五年,孙家鼐称病还乡,消息不胫而走,古城的大街小巷轰动异常。知州魏绍殷、总兵郭宝昌决定以最隆重的礼仪接待这位衣锦还乡的京城大人。

当日,知州率领文武官员黎明时分便赴靖淮门列队迎候,锦旗飘扬,鼓乐齐鸣,场面极为热烈。时至中午,忽接衙役来报:“孙大人早已从东门进城回府了”。孙家鼐轻车简从、不惊官扰民的行为,州人十分敬佩。

《清史稿》评孙家鼐“简约敛退,平生无疾言遽色,虽贵,与诸生钧礼。闭门斋居,杂宾远迹,推避权势若怯”。英国李提摩太著的《亲历晚清四十五年》中称孙家鼐是“所有中国官员中最有教养、最具绅士风度的人之一”。

    天地之苍茫兮,星辉斗亮;淮河之浩荡兮,源远流长;状元之德照兮,城乡共仰;孙公之泽厚兮,万世其昌。清乾隆年间,于古城内南过驿巷建孙氏祠堂,同治年间毁于苗练兵燹,光绪初年重建于城南孙家厂,经御赐建有宗祠大门、锡祚堂、飨堂三进;东西厢房;横经书屋、西书房、怀艰亭、厨房等;大门前立有木质双斗旗杆四根。

整个祠宇,既隔尘嚣,尤显清秀,日月晦明以增其色,云霞聚散而变其状。

    悠悠岁月恰似大浪淘沙,淘去的是尘垢铅华,留下却是纯净真容。时至今日,寿县博物馆仍藏有孙家鼐手书楹联一副,联文是“葵藿有心唯向日,竹松晚节惯经霜”,此联正彰显了孙家鼐坚定的终生志向与晚节操守。     孙家鼐,一个后人永远不会淡忘的名字,就像史碑,又如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