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玮针灸傻瓜技术 科技日报:科技成果转化要重视“傻瓜技术”

2018-02-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玉米晚收10天 就可增产10%>的报道,1月19日在<科技日报>刊发后,本报记者立即接到一些读者电话.综述他们的意见,认为这篇报道反映了两

《玉米晚收10天 就可增产10%》的报道,1月19日在《科技日报》刊发后,本报记者立即接到一些读者电话。综述他们的意见,认为这篇报道反映了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一是这项看似简单技术的重大意义与作用;二是再次敲响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警钟。

河南日报总编辑助理、多年从事农村报道的高级记者陈贞权在电话中说,类似玉米晚收这样的“傻瓜技术”,一不需要物质投入,二不需要人力投入,三不需要技术投入,至多改变一下观念、认识,产量效果就大不一样。但遗憾的是,就是这样一个简便易行、甚至是“懒汉技术”的做法,不仅不为多少农民所知,也不为大量的农技推广人员知道。

其实,在广大农村,这样的技术,还有很多。好多实际上是农民的经验。陈贞权说,比如,这个玉米,在山区,在过去,为什么玉米好吃,吃起来非常香甜?是因为那里的玉米常常长到苞叶裂开,穗子下垂,才采收,各种养分非常充足。而现在的玉米,往往一发黄就收获,怎么也吃不出当年那个味道来。

“但是,”他说,“并不是所有的农作物,都是晚收好。比如小麦,你如果晚收,不仅麦粒炸落,影响产量;而且因为光合作用停止,仅剩呼吸功能消耗养分,导致麦粒变秕。”所以,我们的农业科技人员,除了在实验室进行研究外,还应该像作家采风那样,走向农村,走向田野,充分挖掘、完善那些农作经验,进而科学化、规范化。这样的技术,来自民间,再回到民间,可能在实际运用中效果会更好。

曾主管科技工作多年的原河南省副省长、省人大副主任张世英,也致电本报记者说:“好的技术,就是一层窗户纸。科研人员做研究时,可以非常困难、难度很大;但研究出来的成果,运用起来应该是非常便利的,越便利越好。这个话可能不全面,但对有些技术,尤其是涉农技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应该是这样。河南农大任和平教授等人的玉米晚收技术,就是这样的好技术。”

河南省委咨询组经济组副组长、著名经济学家杨承训教授则说,这项尘封二十多年的科研成果,读来令人唏嘘!这个成果,在最初,可能因为人们觉得技术含量不高,在推广上没给予重视;后来可能就是淡忘了,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其实,这么一项技术措施,连培训都不需要,只要给农民讲清道理就可以,但就是没人去讲。他说,借着《科技日报》报道的机遇,今后的科技下乡活动,给农民多发、反复发一些“技术明白纸”就可以做到,媒体也应该多宣传。

河南省农科院副院长张改平院士、河南省科学院副院长张占仓研究员都在电话中说到,最近国家刚开完科技奖励大会,每年我们在工农业及国防等方面涌现出大量先进、尖端的科研成果,非常喜人!但真正喜人的,应该是让这些成果尽快、尽多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虽然是一个老话题,但我们不能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决不能让科技人员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成果在发表论文、得奖后,躺在那里睡大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