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祥临怀素自叙帖 王厚祥:谈如何临摹《自叙帖》

2017-12-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自叙帖>是怀素大草的代表作,也是书法史上草书的代表作之一.很多朋友问我学大草从什么碑帖入手?我多建议他们从<自叙帖>入手.为什么学习草书从

《自叙帖》是怀素大草的代表作,也是书法史上草书的代表作之一。很多朋友问我学大草从什么碑帖入手?我多建议他们从《自叙帖》入手。为什么学习草书从《自叙帖》入手比较好呢?学习大草从什么样的碑帖入手,一般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从晋唐小草入手,原因是小草比大草容易把握,且小草字形变化小,书写较为工稳,笔法、字法清晰可见。

等小草有了一定基础后再放开写大草,不至于跌入狂野。另一种观点认为,写大草应该从大草入手,先找到大草的感觉,再从法度上一步一步地规范。

如果从小草入手,写一段时间之后,手上的感觉就会稳固在小草上,再想放开则很不容易。我是第二种观点的倡导者。然而,从大草入手有一点必须特别注意,那就是草法和字法的准确。

所临碑帖草法、字法必须经典。因为大草是最情绪化的书体,容易只顾情感宣泄而忽略法度的严谨。加之书写速度加快,文字又符号化,法度也容易因书写惯性而流失。为此,从大草入手必须选择较好的碑帖。从严格意义上讲,大草是从唐代产生的,张旭是大草的第一座高峰。

然而,张旭的书写更具有写意性,其字法上的清晰度却不同于怀素。而宋、元、明、清各家在历代相承又演化的过程中,字法的经典性却有每况愈下之感。《自叙帖》是典型的大草,从中可以学到大草的感觉,草法、字法又相对清晰,因此,它是大草入门学习的上好选择。从我自身来讲,临习《自叙帖》采用了以下办法:

连续书写,找到感觉

与其他书体相比,大草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在书写上连贯增多。两字相连,三字相连,和更多的字相连成为一种书写常态。特别是相连的字不仅要连贯书写,还要当作一个字去写,这就与其他书体在书写形式和感觉上都拉开了距离。

要想体会这种新的书写节奏,就必须一段一段的文字连续书写,只练单个字是不行的。在草书的书写中,速度的变化比其他书体更大了,有的地方如闲庭信步,有的地方却如疾风暴雨。这是草书很重要的感觉。然而这种速度的变化也不仅仅是以单个字为表现单位的。

一个速度的节奏有可能是两个字,也有可能是五个字,还有可能是十几个字。还有群体和空间变化。连续书写的字组成群体,断开的字密写也组成群体。一行之中相邻相连字能组成群体,相邻行相关部位也能联合组成更大的群体。在空间上,草书的章法不再以匀称为目标,而是更加强调空间变化对比。没有一定体量的段落,空间变化就不好观察,也是无法充分表现的。

给同学们示范唐以前古人如何写字的。

字字突破,把握形势

一篇好的草书作品,一眼望去气势磅礴,变化丰富,这当然是好的,但还要经得住细看。整体很好,单个字还要好,这才是真正的好作品。因此,草书的临写,整体把握重要,单个字的锤炼也同样不可忽视。衡量草书单个字的优劣至少要有两个内容:一是草法,草书文字完全符号化了,但所写符号一定要准确。

二是字法,包括字形和字势。字形讲字的内部结构和外部造型;字势讲的是字体因书写中的笔势变化而自然生成的体态趋向。一般人写字是把字写对,书法家写字要把字写美。传统碑帖上的字形、字势代表了民族审美的普遍性,是历史智慧的结晶,初学者即使不理解,也要如小孩子背唐诗一样,囫囵吞枣般把它记住。字法如果不过关,就很难做一个优秀的草书家。

丰富写实,注重线质

在书法的学习中,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叫作“字怕上墙”。字为什么怕上墙?是因为字放在桌面上看和挂在墙上看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一张字在桌上看很充实,挂到墙上却感到稀疏松散,没有分量。原因就是写得不够实。

与众多的碑帖相比,怀素的《自叙帖》用线应该是最细的,但它给人的感觉却神完气足。什么原因?关键在于它能把线写实。把线写实有三个规定性:一是有宽度,笔画要保持一定的宽度,减少跳动;二是有厚度,笔要入纸,不可轻薄;三是有力度,线条写出张力和弹力。这是临写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此外,还要把线写丰富。起行收都要丰富。

艺术欣赏什么?欣赏的就是作品丰富的表现语言。草书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变化丰富。草书家一辈子都要做丰富性的功课,从每一个笔画做起,要丰富至极、灿烂至极。《自叙帖》乍一看线条均匀而简单,其实那只是一个表象。书法家在表现变化的手法上有显性和隐形之分,《自叙帖》线条的笔触变化较为隐性,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去认真观察、寻找。要把帖中笔法上的变化都找出来,写出来,而且要比帖上写得更加清晰和响亮。

行行梳理,关注变化

在草书的临摹中,行是一个书写单位,处理好行中的变化是经营章法的基础。行中找什么?除去前面讲到的连贯书写之外,我们还要找到其字体的大小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行的宽窄;字距变化,及由此产生的空间对比;还有整行中轴线的摇摆生姿和欹正调整,等等。

在草书中,行的大幅度变化是一个特有的章法现象,它是作品创作中作者情感波动的表现,也是活跃章法氛围的必要手段。《自叙帖》中,行内变化十分丰富,进而实现了章法面貌的自然生动和疏密对比。

顾全整体,发现规律

《自叙帖》的临摹是从局部走向整体。整体布局上的波澜起伏和自然生动的变化是狂草最为明显的特点。同样一幅十米长的手卷作品,楷、隶、篆等正书从头到尾章法上可以基本一样,而狂草则不同。好的狂草作品,应该随着手卷的陆续展开,新的景象层出不穷。

各种感觉的字,粗犷的、细腻的,豪放的、典雅的,迟重的、飘逸的,长线的、短线的,舒展的、局促的,干裂秋风的、润泽春雨的,等等。各种形式的空间,茂密的、疏朗的,匀称的、错落的,平衡的、失重的,疏可走马的、密不容针的,不一而足。

这些变化是一段一段的、一片一片的。打开《自叙帖》大卷,我们会看到,从头到尾一段一段感觉上的不同。前面字体大小较为均匀,中段大小字相间,最后段落则出现了大片大字组成的空间更加疏朗的群体。字越写越大,线越写越长,章法空间越来越开阔。狂草章法的学习要从临帖开始,认真发现和研究《自叙帖》中一片一片文字章法的不同,进而找到其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