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铭足球 延边基层足球体校危机四伏 "赵铭现象"层出不穷
搜狐体育讯2005年,已经成为国奥队铁打主力的赵铭成为了延边足球新的标志性人物。面对鲜花和掌声,还不满18岁的赵铭却是辛酸的回忆。他说:“我家里很穷,和我一起学足球的孩子家里也都很穷。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孩子踢上足球,父母们节衣缩食,甚至倾尽家中所有……即使这样,我们30人的足球队几乎一半人不得不放弃他们魂牵梦绕的足球……平心而论,这些孩子的足球根基和足球天赋绝不在我之下……”
由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经济不很发达,延边这个“足球之乡”正逐渐退色并失去诚信力;由于一些家庭的经济不太宽裕,很多有着极高足球天分的孩子不敢坚持而选择放弃——这就是延边足球在后备人才培养上面临的窘境。
在延边,了解赵铭的人都知道,赵铭的足球之路绝不是一帆风顺,因为贫穷,险些阻断这位有着极高天分少年的足球梦。
为了供赵铭踢球,家中惟一的房子被买掉了。赵铭的父母每天站在劳务市场揽活,通下水道、镶地砖、擦玻璃、刮大白什么都得干。赵铭的姐姐没正经上几天学就提前打工贴补家里。
当年,延吉市体校对赵铭、崔永哲、韩青松等几名品学兼优的学员实行倾斜政策,费用能免则免,能少收就少收。赵铭是幸运的,在社会的关爱下没有被贫困降服。那么,在延边州,和赵铭处境差不多的孩子就不会像赵铭这样幸运了。
足球圈内人士曾经有一句口头禅:“南梅县、北延边”,这是对延边这个“足球之乡”的盛赞和肯定。这其中很多的溢美之词主要来自于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2002年,就在延边州庆50周年的时候,演变的青少年足球已经29次夺得全国冠军。
但这一年同样来自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延边州仅有670名职业和业余球员,30名教练员,6个足球俱乐部和一支女子足球队,基层体校危机四伏,人才流失严重。除延吉市外,其它各县市业余体校均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招生难度大,职业队食宿和训练条件相对滞后,这些都是延边足球今后发展的潜在的危机。
早在2001年之前,延边州8个县市都有县市级的业余体校队,每个队都有50多学员,当时各个队竞争的非常激烈,全州体校联赛也异常火爆。而目前在全州8个县市中,仅剩下一支延吉市体校队(私营的业余俱乐部队除外),不足100名学员。即便足协争到了体校队全国总决赛的名额,一般也很难组队参赛。除学员家庭的经济因素外,学校的经费紧张,训练设施落后,食宿条件跟不上也是县市体校解体的重要原因。
延边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李东哲说,延边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一线专业队伍没钱引进内外援,队员主要靠自己培养,在这种情况下,重视学校足球,普及群众足球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只有搞好基础足球工作,增加足球人口,才有利于延边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
在延边,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普及发展和提高,关键的是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形成统一的竞赛、训练、输送体系,走体教结合之路,形成发展、培养、输送人才的链条,培养足球特长生,向上一级学校逐级输送。
影响学校足球运动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经费和教练水平问题。为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在群众足球运动社会化道路上进行探索,和一些企业家联手办学校、办比赛,减轻学校经费不足的压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良好空间。
延边永远不乏国脚,惟有多出国脚才能成为“足球之乡”永远的骄傲!(兰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