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光慈的陵墓 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蒋光慈
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蒋光慈,是安徽霍邱南乡白塔畈(今属金寨)人。他诞生于1901年9月11日,逝世于1931年8月31日,终年还不足30岁。
蒋光慈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是活得轰轰烈烈。他将自己的青春、智慧和热血,无私地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无产阶级文学事业的创建。他是著名的革命烈士。如今,他的遗骸长眠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上海龙华烈士陵园。陵园内的龙华烈士纪念馆里,展示着蒋光慈的巨幅照片及其业绩介绍;陵园碑林内的大型碑壁上,镌刻着由著名书法家沃兴华书写的蒋光慈的诗作《诗人的愿望》。
蒋光慈是皖西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创建者。他诞生在“中国面临着从半独立国——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的民族存亡危急关头,阶级、民族矛盾激烈,农民、工人革命斗争风起云涌。出身于贫寒家庭的蒋光慈,在詹谷堂、高语罕、刘希平等进步、革命师长的教育下,经受了“五四”运动革命大潮的洗礼,在阶级、民族搏斗中迅速成长起来。
当时,他在芜湖安徽省立第五中学读书,便是一位著名的学生领袖,曾担任芜湖各界联合会派驻上海全国各界联合会的代表。
1920年夏秋之交,蒋光慈赴上海,通过陈独秀等革命领袖的关系,进入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1921年5月,蒋光慈同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吴芳、韦素园、曹靖华等十余人一道,赴苏俄留学。1922年12月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在陈独秀的主持下,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6月25日,蒋光慈由苏联莫斯科启程回国,7月初到达上海。接着,他返回故乡白塔畈,并赴位于皖豫交界处的河南固始志成小学,介绍其老师詹谷堂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在大别山北麓,便燃起了中国共产党所点燃的冲天的革命火炬。
蒋光慈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形象,恰如他所主编的一份“左联”刊物的名字:《拓荒者》。“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为了中国无产阶级文学事业的创建和壮大,他驾着柴车,穿着破衣,高举利斧,披荆斩棘,不辞艰辛地勇敢拓荒。他的战友孟超先生,更是在《〈蒋光赤选集〉序言》中,把他比作革命的暴风雨前的“时代的预言者”、“时代的战士”:
当革命的暴风雨将要来临的时候,最初飞来的几只海燕,掠过了乌云弥漫的太空,歌唱出斗争的曲子,即使说有的羽翼还不够健强,声音还不太嘹亮,但毕竟是时代的预言者,时代的战士。她们冲破黑暗,发出了号召的画角,鼓舞了来者;勇敢的战斗就在她们的身后猛烈的展开,时代的光芒遥遥的已经在望。因此,对这些开路者,是不应该轻于忘记的。我于光赤和他作品,始终是作着这样估价的。
蒋光慈才华横溢,善于探索,勇于创新,始终领导着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无产阶级文学的新潮流。1924年11月,他和沈泽民等人组织了中国第一个革命文学社团“春雷社”,并在上海《民国日报》上,出版了无产阶级文学第一个周刊性的“觉悟·文学专号”。
接着,他参加了郭沫若为首的“创造性”;并和钱杏村等人组织、领导了全部由共产党员参加组建的“太阳社”。他是1930年春成立的党所领导的“左联”的筹备人之一,并被选作“左联”的领导成员。
他先后主编了《太阳月刊》、《时代文艺》、《海风周报》、《新流月报》和《拓荒者》等杂志,为发表无产阶级文学创作和译著、培养青年作家、推出文学新人,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至于他主编出版的“太阳小丛书”、“拓荒丛书”和“中国新兴文艺丛书”等三种丛书,更是发表了以鲁迅为首的一批左翼作家和柔石、白莽等一批先烈的一大批作品和译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发出了夺目的光彩。
蒋光慈是一位刻苦勤奋、贡献卓著的作家。
他自1925年出版了诗集《新梦》之后,在短短的六年时间内,又出版了两部诗集《哀中国》(1927)、《乡情集》(1930);又出版了一部短篇小说集《鸭绿江上》(1927)和八部中长篇小说《少年飘泊者》(1926)、《短裤党》(1927)、《野祭》(1927)、《菊芬》(1928)、《最后的微笑》(1928)、《丽莎的哀怨》(1929)、《冲出云围的月亮》(1930)和《咆哮了的土地》(1930);又出版了两部散文类作品《纪念碑》(1927)、《异邦与故国》(1930);又出版了一部文论《俄罗斯文学》(上卷,1927;下卷为瞿秋白作);又出版了三部译著《冬天的春笑》(1929)、《爱的分野》(1929)和《一周间》(1930);还有一大批未收入文集的小说、诗歌、散文、杂文、文论和译著,总计约150万字。
蒋光慈的这一系列的作品,在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创建中,极富开拓作用,创造了一系列的“第一”和“先导”、“先声”。他于1925年出版的诗集《新梦》,为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大厦奠定了第一块基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第一部献给十月革命的歌集。
它同郭沫若的《女神》一样,鼓舞和振奋了一代青年,开创了一代诗风。他1926年出版的《少年飘泊者》,被认为是中国“革命小说”的发轫之作。1927年出版的《短裤党》,几乎是同步地表现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是中国第一部描写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进行大规模革命斗争的小说,同时也是中国“报告小说”的最早的范例。
1927年至1928年出版的《野祭》、《菊芬》,又被认为是中国“革命与恋爱”小说的“始作俑”之作。
事实上,这类小说将“五四”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的主题转换了新的阐释方向,革命取代恋爱成了唯一的能指,因而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他发表于1930的长篇小说《咆哮了的土地》,又是最早地纠正“革命与恋爱”小说的某些流弊之作;同时,这部小说就选择农民运动的重大题材,就表现土地革命和农民武装斗争的重要主题,就真实可信地塑造了农民运动的领袖等等方面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是第一部。
蒋光慈在翻译苏俄文学作品上,也有不凡的表现;他还是中国翻译斯大林著作的第一人。
蒋光慈从社会的底层走出,站在时代的高巅,洞察社会的走势,了解人民的需求,加之他天资聪颖,刻苦努力,精通俄语、英语,留学过苏联,旅居过日本,将世界文化的精萃揽于胸怀,所以能在30年的生命旅程中,绽放出灿烂的创造之花。
他的很多作品,都被当时的青年奉为“圣经”。以胡耀邦、陶铸为代表的数千万青年,就是在读了蒋光慈的小说之后,才毅然踏上革命的征程。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在其回忆录中也深情地指出:“蒋光慈的小说《鸭绿江上》和《少年飘泊者》,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蒋光慈曾受过瞿秋白“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在斗争的实践中,他深深感知这种错误路线的危害。因此,他和李立三所推行的“左”倾冒险主义作了坚决的斗争,受到了无情打击和残酷迫害,忿而提出退党,最后被“立三路线”的执行者开除出党。
这时,国民党反动派又查禁了他的所有著作,断绝了他的生资来源。他贫病交迫,死于这“双刃之剑”。但是,他至死也没有屈服。他说:“我虽然经受了许多创伤,但我从未曾叫饶过,更未曾起过投降或屈服的念头,这是我引以光荣的。
”蒋光慈就是这样一位如郭沫若所说的“不仅是‘赤’其名,而且是‘赤’其实”的铁骨铮铮的汉子,在临终前夕,他依然挂念着江西的红军、江西的革命根据地,依然关注着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左联”五烈士。他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他是从大别山走出的中国人民赤胆忠诚的儿子。
今天,我们在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所倡导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候(顺便说一句,蒋光慈曾是江上清的老师),隆重纪念蒋光慈更有特别的意义。“三个代表”之一是,共产党人应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方面,蒋光慈是我们的楷模。
在黑暗沉沉的旧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基本主义的残酷压迫下,蒋光慈以拓荒者的姿态奋力拼搏,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中国人民的解放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我们应该学习蒋光慈的这种开拓精神,建设皖西的文化,振兴皖西的经济,让两个文明之花怒放在我们皖西这块红色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