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清四川 李文清同志在泾川

2017-07-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李文清同志甘肃静宁人,1965年2月至1974年5月在泾川县工作长达9年多时间,是泾川县第九任县委书记.1987年1月离休,1989年7月病

李文清同志甘肃静宁人,1965年2月至1974年5月在泾川县工作长达9年多时间,是泾川县第九任县委书记。1987年1月离休,1989年7月病逝,至今已20年了。

李文清同志在泾川工作期间,正是“四清”、“文革”和“农业学大寨”那段风起云涌的年代,在这段“激情岁月”里,县委书记真难当。可是,在他身上却留下了许多闪光的亮点,至今仍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普通中显高尚,既是我崇敬的一位老领导,也是很受泾川人民好评的一任县委书记。

他来泾川工作时,我是县委农村工作部的一般干部,他经常带着我到农村基层调查研究,督促检查工作,并多次指派我到下面了解搜集有关资料,供他参考。1965年在平凉县“四清”中,他在峡门公社吴坡大队“蹲点”,我跟他在一起“四同”。我的成长进步,是他关心培养和言传身教的结果。

走出机关,“沉”下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吃透”下情,是李文清同志显著的工作作风。他反对干部机关化的作风,倡导县上和公社干部到农村去包队,实打实、面对面地抓农村各项工作,并且身先士卒,带头做到。一年有多半时间拄着木棍徒步在农村基层跑个不停(当时交通条件差)。

在泾川这块热土上,山山水水、沟沟岔岔,到处都有他踏过的脚印和洒下的汗水。改土工地、苗圃、林场、庄稼地里、饲养站、半山腰间放牧羊群的牧场都是他必去的地方。

田家沟是泾川县治理水土流失的重点流域之一,为了搞好规划,1973年春季的一天,他穿着胶鞋,拄着棍子,亲自带人从田家沟沿着羊肠小道,跋山涉水,—直走到流域的源头党原丁寨,经过全程实地踏测,对如何进行治理心里有了底。

他下乡不习惯在公社听汇报,而是走村串户,访贫问苦,和基层干部、农民促膝交谈,对每—件事情、每—个问题总要弄清楚才罢休。他认为,领导亲自搞调查研究,了解下情,体察民意,掌握第—手材料,才真实,靠得住。无论在县上开会讲话,或是到上面开会汇报工作,他都不拿稿子念,不让秘书代劳写讲稿,而是在笔记本上经过思考,写几条提纲,不唱高调,不讲空话,说理性强,语言朴实,总能把中央精神与下面实际贴得很紧。

这完全得益于他重视调查研究的结果,当时的平凉地委书记李友九同志对他善于调查研究的作风十分赞赏。

他懂得农业生产的“ABC”,重视抓科学种田,对农业“八字宪法”、畜种改良、农历“二十四节气”等无所不通。在泾川工作期间,他重视抓粮食生产、兴修“三保田”和育苗植树。泾川县的植构造林、农田基本建设就是在他的任期内开始起步并大规模开展起来的。

李文清同志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两袖”清风,“一尘”不染,时时处处显示一个党员领导干部艰苦奋斗的本色。他生活俭朴,除了工作、学习,没有别的嗜好。在县上时,与其他干部职工一起在县委机关灶上端碗排队打饭吃,从不在招待所用餐。

下到农村,常常和饲养员、“五保”老汉同睡一炕。在农民家里吃派饭,每顿都按标准交粮票和钱,从不马虎。在公社灶上吃饭,只要能吃几个熟洋芋,就觉得很满足。若要给他炒—小盘鸡蛋什么的,他便很不高兴,说:“我不吃,你们吃吧!”在当时农村群众生活困难,温饱问题普遍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他这种与群众同甘共苦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李文清同志在选拔任用干部上公道正派,注重干部的德才和实绩。对工作积极、能打开局面、扎实肯干、“走—处红一处”的干部,总是点头称赞,提拔重用;相反,对不干实事、耍嘴皮子、胡吹冒撂的干部,总是摇头反感,不给官当。

他关心爱护下级,特别是对农村基层干部关爱有加。1972年春天,我在梁河公社工作时,他听说我胃病严重,亲自派县委小车,把宋拴民、张清海同志和我拉到安口第二医院,通过熟人找北京来的专家教授为我们检查身体。

这年夏季,他又写信给平凉地区医院院长何满堂同志,让我去住院治病。红河田家沟的田水润、罗汉洞土堑坳的巨俊、梁河茜家沟的尚宝堂、高平原梁的梁买子等,是当时全县工作比较出色的几个大队党支部书记,他每次下去都要找他们交谈工作,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和健康状况,对他们在工作上鼓励支持,生活上关心帮助。

梁河草滩大队党支部书记李学仁,参过军,患严重心脏病,家庭困难,无钱治病,他得知后,叮嘱有关部门给解决医疗费,安排在县上住院治疗。

时至今日,在我看来,一个党员领导干部,怎样才算得上合格称职,从李文清同志身上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