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认命的梨园人”王珮瑜:为国粹我愿忙碌一生
王珮瑜很个性,说话喜欢直来直去,不绕弯,逻辑思维缜密,让你怀疑她不太像个“京剧演员”,倒很像个“数学家”。从11岁开始接触京剧,从老旦倔强地改唱老生,从被梨园行公认的“小冬皇”“中国第一坤生”,到为传承国粹玩跨界、上直播、开弹幕、发抖音,昔日的“京剧天才”已然在28年间变身“瑜老板”,摸索出一套有别其他“京剧人”对国粹的另类打开方式。
王珮瑜觉得,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京剧也可转换传播和传承方式,“用年轻人更熟悉的方式展现京剧之美,让更多人能感悟到其中中华传统文化之魂。”也许,这就是她走上“跨界传承”之路的一个初衷,亦是她心中对京剧传承的另一维度的解读。
专访王珮瑜是在北京卫视的新档综艺《传承中国》的首期录制完成后,凌晨1点的北京城,街道异常冷清,得了重感冒的“瑜老板”嗓子几近说不出话,但聊起京剧、聊起2018即将开启的全国京剧公开课,却不愿停下嘴,一边忍不住地咳嗽,一边讲述着京剧与他之间的故事……
不认命 从“天才京剧人”到“跨界王”
应着一句“不会唱京剧不算牛”,唱评弹、弹琵琶起家的王珮瑜改行学起了京剧。票友舅舅领进门,修行自然在个人。如同电影《霸王别姬》中程蝶衣学戏的桥段,她和男同学们在一起练踢腿、走旋子,唱念做打、眼身法步无一例外。“哪有学京剧不吃苦的”,王珮瑜轻描淡写地一句带过,与她而言,那些“苦”经历不值一提。
听了余叔岩的十八张半的唱片,王珮瑜从老旦改唱了老生,并且执拗地选择了传承人较少的“余派”,“易学难精”是唱余派人都懂的道理,女孩唱老生更是少之又少,在梨园行能唱到“角儿”的可谓凤毛麟角,看过《梅兰芳》的人都会对孟小冬这个人物记忆深刻,王珮瑜学的便是她那一派。天赋+勤勉好学,让16岁的王珮瑜得到了梅葆玖大师的欣赏,逢人便说她是 “当代小冬皇”,的确这给早年的王珮瑜带来诸多京剧界的荣誉。
顶着这些光环,王珮瑜破格被录取进入上海市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专修老生,之后进入上海京剧院成为最年轻的副团长。一路走来,王珮瑜顺风顺水,就在所有人都看好王珮瑜今后平步青云的发展时,她却出人意料地离开了京剧院,开创了自己的个人工作室。
“人总是要做各种尝试”,王珮瑜从未后悔当初的那次“下海”……对于两年后的回归,她感谢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受过市场的检验与洗礼,她比许多梨园人更看清了京剧的一个“窘况”——社会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也是她不遗余力地在近三年时间里,频繁露面各大卫视,变身别人口中“跨界王”的一个根本原因——“将京剧更好地传播、传承下去迫在眉睫。”
不怕质疑 总有人要去这样做
“年轻人,不是不喜欢京剧,他们说得更多的是听不懂……”,王珮瑜在思考,为什么拥有200多年历史的国粹,会让现在的青少年“听不懂”?“其实,他们不是听不懂,而是现在的选择太多。”王珮瑜告诉记者,一方面,人们对艺术的选择方式越来越多元;另一方面,快节奏的生活,碎片化的时间也使许多人不愿“接触京剧”,“你很难要求他们几个小时呆在剧场去听一出戏,因为他们会说‘我很忙’。”
“让京剧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扩大京剧传播力度。”从《朗读者》到《跨界歌王》再到《传承中国》;从杂志、报刊,再到影视综艺、互联网、新媒体,一步步,王珮瑜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想法,推进着京剧在观众眼中的认知度。三年间,她奔跑于上海、北京、深圳等各大城市,用青年人喜欢的方式交流,用百姓可互动的方式讲述国粹背后的经典故事。
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越来越高的曝光度,让更多人认识到京剧,喜欢上京剧,甚至开始寻求学习京剧的方法。同时,一些说其因参加综艺节目、社会活动过多而使“自身唱功退步”的质疑声此起彼伏。对此王珮瑜每每接受这一问题的提出,她都会坚定地告诉人们“我觉得,现在是我唱戏最好的时候。”“我从未放弃基本功的练习”“唱好京剧永远是我的第一选择”。
“总要有人去做这些事。”王珮瑜用手整理了一下自己的金丝边眼镜,用布满血丝的眼睛直视着记者“我不太在乎别人对我的评价”,霸气直爽、干脆利落,诚然这就是与“瑜老板”的对话方式,这就是她的强大气场,也是许多人喜欢她的原因——真实、坦诚、不做作。
京剧不会消失 为国粹我愿忙碌一生
从《搜孤救孤》中的老程婴,到《游龙戏凤》中的乾隆帝,从《文昭关》里的伍子胥,到《四郎探母 》里的杨四郎,王珮瑜可谓是唱尽了中华千古英豪人物。也许在她走进梨园大门的那一天,她也未曾想过这一开嗓就是28年。作为中国的国粹,京剧如何传承与创新是困扰几代京剧人的问题,“创新固然重要,但传承更重要。”王珮瑜说。
“其实从梅兰芳大师那个时代,大家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但王珮瑜认为,首先就京剧本身而言它不会灭亡,但如何更好地传播、传承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为此2018年,她受邀参加了北京卫视大型京剧文化传承节目《传承中国》“教演员唱京剧,通过他们的身体力行让更多人认识京剧。”
除此之外,王珮瑜的京剧公开课将走进全国更多的高校,“用经典唱段展现京剧的魅力”。
应广大票友的“要求”,2018年,王珮瑜也会把重心放在戏剧本身,专场演出的排演已被提上日程。“在传承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创新,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王珮瑜愿为国粹忙碌一生,愿意不停地尝试各种“京剧创新”的方法,“我希望用我的方式,让更多人走进剧场听京剧,让京剧焕发更强大的生命力。”
原标题:专访“不认命的梨园人”王珮瑜:京剧传播迫在眉睫
责任编辑:袁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