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丹阳首富朱国平 朱小坤(天工集团):江苏丹阳市亿万富豪

2017-11-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除了历史提供了机遇外,无不和企业主要领导人的智慧和才华相关联.天工集团的高速发展,被称为"天工之谜",也被称为"天

    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除了历史提供了机遇外,无不和企业主要领导人的智慧和才华相关联。天工集团的高速发展,被称为“天工之谜”,也被称为“天工之路”,而创造这一切的正是天工集团创始人与掌舵人朱小坤。

    江苏天工集团有限公司座落于江苏省丹阳市后巷镇前巷村。昔日的前巷村由于人多地少,加上土地“箱子田”、“低洼田”多,致使一千多名前巷人始终泡在苦水里过日子。当年辛勤劳作一天的收入,顶多只能买一包“飞马”牌香烟。

民谣说:“一年忙到头,两只空拳头;二年忙到梢,还是一个破棉袄”。到了1981年,前巷村农副工三业总产值还不到50万元,人均收入不足300元,村办企业即现在天工集团公司的前身,当时只有一排低矮的厂房,20余名职工,生产的产品不过只是纸钱和小五金配件而已,而且产品滞销,经常造成企业停产、职工放假。

其时,一个“穷”字就是前巷村别无选择的写照。正是在这危难之际,朱小坤挺身而出,挑起了全镇闻名的贫穷村的担子。

1981年,怀着对乡亲们深厚的阶级感情,为了使前巷村民们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生活,20来岁的朱小坤毛遂自荐挑起了村五金厂厂长的重担。为了使濒临倒闭的五金厂从困境中走出来,朱小坤四处奔走,捕捉信息,筹措资金,上马项目,终于使五金厂起死回生,正常运转了。

对于朱小坤来说,“弃农从工”的路一开始就充满了坎坷和曲折。正因为如此,他才殚精竭虑地研究市场,专心致志地捕捉信息,不失时机地推出产品。正当天线、电子琴等产品陷入市场低谷的时候,一个决定天工命运的决策诞生了。

这就是:上工具麻花钻!

“麻花钻”问世之初,市场热销,供不应求;同时,生产“麻花钻”的原材料----高速工具钢随之十分紧张,当时,南京有十几公斤,就派专人去取;兴化搞到百来公斤,哪怕租辆大卡车也去运;厂里有位供销员,半年住在大连花费好几千,结果一两钢材也没搞到。

这种“无米之炊”的窘况与“麻花钻”的热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1992年,朱小坤毅然决定,投资800万上轧钢项目。从此,天工集团实现了生产原材料自给,初步形成了从冶炼、重熔、锻造、轧钢、拔丝到工具成品出厂的一条生产、销售服务体系,形成工具麻花钻及其专用原材料----高速工具钢为两大主导产品的产业链。

为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朱小坤又进一步将产业链向包装延伸。2001年,天工上马了工具钻头包装项目,一改以往钻头散件出厂、由外商包装的局面,各式精美的包装,使“天工”牌钻头享誉海内外,其附加值增加了15%左右。

从此,前巷这个贫困的小山村刮起了富裕的春风。当享受着幸福生活的前巷人“忆苦思甜”时,当然不会忘记是谁带领他们创造了如此美好的日子。“穷则思变”,是因为有了朱小坤,昔日的村办五金小厂才“变”成了名扬中国乃至世界的天工集团。

从临危受命到艰苦创业,支撑朱小坤殚精竭虑、百折不挠的信念归根到底就是“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这个信念的核心就是朱小坤对乡亲们的深情。

    要彻底脱贫致富,要让乡亲们过好日子,仅有“深情”是不够的,朱小坤深深懂得:没有适销对路的产品、科学规范的管理和独树一帜的经营思路,一切都只能是美好的愿望而已。

    天工集团走向国际化的道路并非一马平川,但朱小坤的步伐坚实而雄健。

1992年,天工集团的产值还在3000万元左右的时候,就渴望走出国门。一位德国公司的中介人来到天工集团,对他们生产的麻花钻翻来掉去的看个遍,然后毫不留情地批评:“你们这种货也叫产品?在我们那里上地摊都不够格!”他从洗手间走出来,西服被楼梯手上的浮土弄脏,更是气壮如牛,他冲着朱小坤嚷嚷:“你连厕所都管理不好,还能管理好企业?”

朱小坤感谢客人的直言并把这事定为厂耻。他认识到,天工集团要想走向世界,必须掌握世界通行的“游戏”规则。这个规则也是一种信义,如果自己做不到,就不可能在全球化的舞台上去打拼!

于是,天工集团推行了一整套先进的管理手段,包括ERP信息化管理,将质量、产量、成本、安全、环保等一系列环节进行规范操作;与工资挂钩的责任考核制体现了“厂纪无戏言”;严密的质量检测,严谨的工艺流程,确保了所有产品都符合国际和国内的质量标准。

从1987年开始把工具麻花钻确立为主导产品,至今,天工年产3.8亿支“麻花钻”,在中国每出口三支麻花钻中就有一支产于天工,天工集团仅用了十余年时间就“巧夺天工”,这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评判,都是令人咋舌的奇迹。

    天工集团不断“鸟枪换炮”:2001年,中国第一条高速钢连轧生产线投产了;2002年,投资6000万元引进奥地利的精锻机,生产出一批高性能高速工具钢,其中的M7钼系高速工具钢被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003年投资近2亿元,上马1250T快锻、650、400轧钢机组。

    朱小坤不仅有一般企业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慧眼识才、敢于用才的领导才能,精明高超的管理能力,更有许多独特的经营理念。

    我们先说他的两件事:一是朱小坤他善于讲故事,天工集团中层干部都还记得他说的“渔夫和珍珠”,使企业避免了人才战中的“滑铁卢”。他讲过一幅漫画,一支以狮子为首的羊的队伍战胜了一支以羊为首的狮子队伍。他的故事引人发笑,更令人笑后思考。二是天工集团办了一个刊物叫《天工之家》。不仅是公司布置工作进行宣传教育的阵地,而且是集团公司领导中层干部职工写文章、提建议、谈问题的途径。

   《天工之家》有两篇文章至今令人记忆犹新,一篇是527期刊上的经理朱兴五的署名文章《该清醒清醒了,前巷人》,文章对前巷人排外意识给予了尖锐批评,重申天工永远没有外地人与本地人之分,并且引发一场大讨论,从此天工走出了农民狭隘的观念怪圈,增强了天工的凝聚力,一年一度的“百佳外来天工标兵”评选活动,更展示了天工集团的开放心态。

为了纠正闭锁、狭隘的小农意识,朱小坤甚至做出“偏袒”的规定:凡是前巷人与外地员工打架,本地人受处分只能是更重。

现在,天工集团6200多名员工中,有4000多人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成了“新前巷人”,前巷人也视他们为一家,团结友爱,共同创造着天工的未来。另一篇是一个四川打工妹的文章《我渴望领导的关心》,是反映天工外来宿舍不够,她住在离厂较远的亲戚家,深夜上下班之困难。

文章发表后,朱小坤及公司领导看后十分重视,亲自过问,很快解决了这位员工的住宿问题。能发这样的文章,本身就说明了天工集团对工人的重视,而问题的迅速解决,更反映了朱小坤等公司领导层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

   “诚信经营”是朱小坤治企管企的重要理念。朱小坤说:“一切从诚信开始,一切从诚信做起。靠诚信立业,靠诚信壮大,靠诚信融入世界。如果说企业是树,那么诚信就是大树之根。”纵观天工集团的诚信经营,与其说他们以“诚信经营”搏击市场,不如说他们本身就在“经营诚信”。

创业伊始,朱小坤就十分注重诚信立业。在那些云谲波诡的日子里,朱小坤和他的战友们风雨同舟、肝胆相照,使企业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硬是把一个村办五金小厂“变”成了“中国工具和特钢大厂”。这种“变”,从本质上讲就是“诚信”的结果。

朱小坤说:“我从当队长之时起,就要求自己在乡亲们面前少说多做,说了的就一定得兑现。我1981年当厂长,1982年向银行贷钱----只借2000元,因为当时我们的企业在全乡排在队尾。银行勉强答应我们,但要求月头贷,月底还。这么短的期限,我硬着头皮应下来,到月底硬是还上本息。”

如今,天工集团在金融部门拥有非常好的美誉,借贷方不怕天工集团“饭量大”,只怕朱小坤“不缺钱”。

    对人才,朱小坤更是“诚”字当头,求贤若渴,常多次“萧何月下追韩信”、“程门立雪”。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感动了许多有识之士投之麾下,报效天工,这当中有与他并肩作战的一批老战友、老同志;有身怀绝技的大学生;有“销售先锋”……,在多年的管理实践中,朱小坤深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企业只有拥有大批人才,才会有希望,才能有出路。

在人才战略方面,朱小坤以“引进—培养—锻炼—实用”为原则,以“能者上、庸者下”为根本,为很多有才华的年轻人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最大程度发挥天工人的聪明才智。

    2003年7月,在刚刚落成的天工大厦门前,因生意被“抢”而结识朱小坤的欧洲外商与天工集团喜结“良缘”。双方本着“诚实守信、双赢互利”的原则,决定共同建设一座年产5万吨的高速工具钢生产企业,以国际一流的工艺、技术和装备,生产国际一流的产品。

朱小坤说:“这项国际合作,再加上我们和钢铁研究总院联合成立的高速工具钢研究中心,将使天工集团在加快发展步伐,扩大对外开放、全面与国际接轨上迈出重要一步,从而推动全球的高速钢工业向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

     对于与法国埃赫曼公司合建年产5万吨高速钢的项目的成功,朱小坤认为其关键是“诚信”。朱小坤说:“我们彼此看中了什么?许多方面都是彼此的不同,形成优势互补,需要相互支撑,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至关重要的,那就是诚信、真诚与信任,而所有这一切,朱小坤都灌注了海一般的深情厚谊,体现了鲜明的“诚信经营”的特色。

如果说朱小坤的“诚信经营”理念是亮点,那“共同富裕”就是天工发展壮大的一块坚固的基石。

屈指算来,天工集团已走过24年艰辛而豪迈的征程。从20多年前不足50万元的工业总产值,到现在的17多亿元资产,天工集团成了名副其实的“大企”。企业是实实在在强大了,不过,在朱小坤看来,一个企业是否兴旺发达,归根到底是看员工收入水平的高低,员工富则企业富。因此,“强企必先富员”。这个思路的理念,传达给人们的感受,依旧是朱小坤对乡亲们火一般炽热的深情。

    为了卓有成效地实施“强企富员”的方针,朱小坤在狠抓工业,打造产业链的同时,坚持以工养农促副的路子。从1986年开始,他从村办企业年年拿出几十万元投资农业、兴办副业,为改变“箱子田”,填平废沟塘,他从企业拿出拿出60多万元进行土地复垦,使原来800多亩低洼田、废沟塘,平整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

为了使村民尽快富裕起来,他组织群众将原来200多亩废河堤改为桑园、果园,拓宽了群众致富渠道。

1996年他又投入100多万元把前巷村农田全部收回,实现“一田制”,建起了高标准丰产方和千米农田观光长廊,建起渔业、生猪、蔬菜基地和前巷农贸市场,村民每年每人只需要交200元就能在村里领取580斤口粮,95%以上的村劳动力进了天工集团,彻底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在丹阳市乃至镇江市都是首屈一指、史无前例的。

    早在90年代初,朱小坤就不惜巨资在村里办起了农民夜校、老同志活动室、党团员之家、广播室、有线电视,并每年为农户订阅一份报刊杂志。每年为老党员、老干部、五保户和年龄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退休金和养老金,为镇敬老院孤寡老人发放礼品礼金,彻底解决了村民耕种、饮水、走路、用电、上学、看病、看报、烧草、养老等十几大难题。

如今的前巷村已家家住上标准楼房,户户安装程控电话、有线电视,90%以上家庭拥有轿车和摩托车。

医疗保险、幼托、养老及财产保险率达100%;农民乐园和多功能文化娱乐中心全面建成,三条穿村而过风光带使前巷更加“风光”,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现代化新农村格局正在形成。

    前巷村年均收入从1981年的不足300元增至超万元,村里95%的劳动力在天工集团上班;家家都是标准楼房、程控电话、有线电视,人人享有医疗保险,老人有退休金、养老金;村里为考上中专直至大学本科的孩子设立了不同的奖学金。

现在前巷的工业产值已达20多亿元,全村人均收入已超万元,成为榜上有名的江苏名村、富村。前巷,已成了前巷人和来前巷的人安居乐业的乐园。天工,已成为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一个典范。

其实,现在的前巷和天工,已经融为一体。前巷的变化,也是天工集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天工集团正在进一步创新强企富员的经营管理理念。朱小坤说得深有感情:不仅要让员工有饭吃、有房住,更重要的是让员工吃好饭、住好房,家家有存款,人人能长寿,户户永安康。